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It”用法     
“It”的用法很多,在英语中经常遇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五种:一、“It”作人称代词;二、作指示代词;三、无人称代词(或非人称代词);四、先行词(或叫先行代词);五、构成强调句型。一、在句中作人称代词: 1)一般用来指代上文提及的无生命的事物,此种用法有复数形式“they”。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4.
对“焉”字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焉”是个多功能的词,可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词、副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在句中可充当宾语、补语和状语。  相似文献   

5.
“诸”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的合音词。“诸”作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兼词,使用时一般放在句中动词的后面,“诸”所含的“之”是动词的宾语,“诸”所含的“于”则作为引出时间、地点、对象的介词,因此,在“诸”字后面还有一个介词所带的宾语。例如在“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这个句子中,“诸”字所含的“之”指代玉,是“献”的宾语,“诸”字所含的  相似文献   

6.
“伊”考     
“伊”是汉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含义是丰富的,用法是多样的。它主要活跃于实际的口语中,经籍传注和先秦诸子文章把它看成俗字,因此历来字书对“伊”,缺乏全面记载分析。它的主要用法应包括名词、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判断词、动词、语气词等。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是”作判断词,“我是学生”,“他是工人”。然而,古汉语中的“是”,它的词性、词义以及用法都大不相同。现就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教学范围,谈谈“是”字的常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相当于“这”,“那”,或者将所指代的对象译出。例如: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然’,字除了能充当指示代词、转折连词、形容词、动词等词类以外,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充当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这种构词功能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由词变为词尾,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事实。”(王力语)“然”字作为词尾附着在形容词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甚至有部分不是形容词的  相似文献   

10.
“莫”字在《史记》中共使用407例,其中其他用法43例,而对另外的364例,根据“莫”字的语法功能和所在句子是否有副词、是否有先行词,分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类,确定出前者为322例(占总数的88.5%),后者为42例(占总数的13.5%),二者的界限往往不太好把握,必须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确定其词性。与先秦时文献相比,“莫”字作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与作否定副词的用例比略高一些,但总体的比例关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代词“某”的特殊性文言文中的代词,现在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人称、指示、疑问代词三大类。我们要分析代词“某”的特性,也只好用这三类代词的不同特点来对照衡量。“某”可以用来指代人和事物,兼有指示和称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它同一般的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比较接  相似文献   

12.
从语法功能看“莫”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功能来看,“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是代词;作状语时,是副词。  相似文献   

13.
《国语》中不定代词"或"和"莫"的用法有同有异。相同方面:两者在句中都用作主语,这又分为充当小句的主语与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两种情况。不同方面:不定代词"莫"的出现频率高于不定代词"或",在语法意义上,两者是相反的对应词;就演变趋势而言,《国语》中"莫"已虚化出副词的用法,而"或"还没有虚化的迹象,反映出这组对应词在发展演变中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是”,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面的主语部分。在主语部分比较短的句子 中,“是”的复指作用开始虚化,而联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却在增强。受形容词“是”的影响,复指代词“是’具有 了确认、肯定的意义,从而具备了形成判断词的两个内因。在否定副词“非”等多种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到了战 国后期,复指代词“是”转化成了判断词,纯粹的判断词“是”终于产生了。东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已趋于成 熟。  相似文献   

15.
一汉语疑问代词的谱系涉及多方面,其变化的过程相当复杂。上古常用的是以“何”为代表的疑问代词,到中古时期出现了“等”、“底”等端母系疑问词,中古最末期又出现了“是物”、“甚”、“甚谟”。此外,“没”这一明母系疑问词也出现了。现在,我首先举出“底”这个词,来探索一下这个一直被作为俗语疑问代词受到特殊处理的端母系疑问词的谱系。“底”出现在中古汉语的初期,被用作文言“何”的意思,这个“底”和“等”、“是”是古音相通的字,前人已有见解。此外,人们常解说“底”复合成“底物”、“底事”。这  相似文献   

16.
杨爱珍 《科技信息》2010,(12):I0162-I0162
"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的难点。本文针对这一难点,把"介词"和"关系代词"的选择及搭配原则归结为介词和先行词的习惯性搭配、固定搭配以及先行词"指人"和"指物"应选择不同的关系代词等,同时探讨了介词及关系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帮助学生在定语从句学习中正确选择和运用介词及关系代词。  相似文献   

17.
“人称代词+专有名词”不同于“一般代词+名词”、“人称代词+集合名词”的组合。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属于同位性偏正结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人称代词与专有名词的所指相同,不能插入表定语标记的“的”。在此结构中人称代词具有区别功能,指代意义虚化,专有名词对人称代词起到强调、注释作用。这种组合格式能够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式,但是两者的表达方式并不一样.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示肯定判断,在“是”前加“不”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判断句中的“是”传统称之为系词.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则不完全是这样,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甚至有没有判断词存在,至今学术界都还有争议.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词诠》,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等书,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先秦文献中已有系词的用法(杨树达称“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称“连系性动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古代汉语》等书里,则指出先秦无系词,至于“是”字作为系词是汉以后的事了.有的古汉语专著则肯定“是”是个专门的指示代词,不是表判断的判断词.有的同志认定如果有系词“是”,也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中“是”一个广使用频率很高,相法也相当复杂的词。就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来判断,“是”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助词,也可以是代词、动词,还可以构成连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可以作句子的辅助成分和型结连接成分。分清“是”的多种词性和多种功能。对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兼类词和句构,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人而无信”这种语法形式是“体词(各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 而 谓词(动词、形容词或谓词性结构)。在先秦文献中,这种语法形式常见,本文试对其语法、语度作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