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瓜类枯萎病是我县西瓜、甜瓜、黄瓜、打瓜和冬瓜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分布广、危害重,是瓜类生长中、后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常造成减产或绝收。该病属土传根部病害,生长期一旦发病,防治也比较麻烦,而多数瓜农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盲目用药的现象普遍存在。掌握好枯萎病的防治对于增产、增收尤为重要。结合生产和实践经验,现将该病的症状识别特征、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葡萄根癌病的分布、病原的生化型、Ti质粒、寄主范围以及致病机制,评述了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防治该病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曲霉毒素中毒鸭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从其发病经过,临床症状,解剖变化,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等几个方面入手,客观地剖析了该病的病理特征,概况了该病的发作因素,提出了对该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新中  王学立 《科技信息》2012,(30):468-468
仔猪下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仔猪生产中广泛存在,它不仅给养猪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还间接地影响到病愈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影响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有多种防治仔猪下痢的生物菌苗,如母猪产前接种的k88、k99、987p、混合菌苗,以及仔猪服用的NYIO菌苗等,但由于病因的多样性,加上各养殖户、猪场的防治体系不完善,该病经常发生。现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就该病的发病原因与综合防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西医方面,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途径、临床诊断方法、临床表现与分型、西医治疗。中医方面,介绍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中医药防治现状;并从中医学理论分析,提出关于该病病性、病位、病机、治则、转归及危重症等方面的新观点,提倡中西医结合救治。  相似文献   

6.
脐橙炭疽病首次在吉州区林业局果木试验场和兴桥镇长岭果园发现发生,对脐橙危害极大。本文报道该病的症状、生物学特性、发生及其与气候、土壤、肥料、林龄及栽植方法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对该病的防治意见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羊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本文主要对羊传染性脓疱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便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简要综述了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方法,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勇  李明  李瑛 《汉中科技》2013,(4):22-2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大棚菜中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根据在生产上防治这种病害的误区,指出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关键是切断叶片上“明水”这一环节。除提出关键技术外,还给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根朽病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根朽病是落叶松的根部主要病害,为了防治该病进行了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效果是显著的,本文论述了逊克县该病害发生和生物防治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近来有关基因修饰猪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建立疾病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疾病的致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和诊治途径,是人类疾病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环节,对实验到临床(B2B)的转化医学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基因修饰手段获得的带有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具有遗传稳定性和来源的可重复性,对相应人类疾病的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与人类生理特征具有诸多相似性,猪可以作为良好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并且比传统的啮齿类疾病动物模型更具有优势。随着大动物胚胎操作技术和基因操作技术的日渐成熟,近年来对通过基因修饰猪建立的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也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12.
A polymorphic DNA marker genetically linked to Huntington's disease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Family studies show that the Huntington's disease gene is linked to a polymorphic DNA marker that maps to human chromosome 4. The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the Huntington's disease gene is the first step in using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genetic defect in this disorder.  相似文献   

13.
酒渣鼻病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与蠕形螨寄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三种类型酒渣鼻病皮肤组织病理改变,研究人体蠕形螨与其所寄生的皮肤组织病变的关系,为有效治疗酒渣鼻病提供可靠依据。在酒渣鼻病患者面部皮损处扩大的毛囊和增生的皮脂腺中检查出大量蠕形螨成虫、若虫和虫卵,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果表明,蠕形螨寄生与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是酒渣鼻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提示,治疗酒渣鼻病应采取杀灭螨虫和抑制炎症反应等综合治疗措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野生动物细菌性疫病的现状,通过对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的阐述,提出了野生动物细菌性疫病防控策略,依法建立长期有效的防控机制,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类器官芯片是利用器官芯片独有的优势,体外构建类器官可控的理化微环境,使得类器官更能反应来源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模拟器官的生理和疾病状态,是目前最具潜力的疾病体外模型之一。概述了传统类器官、器官芯片以及类器官芯片在疾病体外模型构建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类器官芯片在疾病模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慢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不仅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仍然缺乏良策,而且新药研发速度也并没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欧美以及中国医疗改革举步维艰,反过来提示当代医疗模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进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基于大量志愿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慢病的菌源性学说”,倾向于认为人体慢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紊乱造成的,同时证明可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紊乱显著改善包括便秘、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慢病症状。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心理活动的菌源性学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除了与大脑密切相关之外,还与人体共生菌群密切相关,甚至不排除人类心理活动有可能是微生物菌群通过人体大脑控制下的机体行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表现。进而提出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认为人菌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而人菌失衡是慢病的根源,而且人菌失衡的关键在于人体和菌群之间的碳源竞争。菌心说学说认为相对于人体的躯体和大脑而言,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所构成的“心脑菌脑”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中心和重心,而人体则有可能是被设计为菌群微生态系统提供生存与发展作用的场所和工具。基于这一观点,不仅可望实现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新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实现对人类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认知与升华,对于重新认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持续高发的慢病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近年来生命科学和传统医学及当代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的慢病高发现状反过来提示人们,必须采用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思维模式重新思考慢病的病因学问题,方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慢病防控难题。在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测试与体验,陆续形成了饥饿源于菌群及慢病源于菌群的系列新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菌心说学说(简称菌心学说)及其相应技术。本文系统阐述菌心学说的观点,以及基于该观点形成的慢病起源的新认识,同时提出有效的慢病防控方案。以往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西医主张"人类基因异常导致慢病",在菌心学说框架下所形成的肠道菌群异常(通过导致人类基因异常)而导致慢病的新医学体系,恰好对应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版本(中医对应于"医学1.0"版本,西医对应于"医学2.0"版本,新医学对应于"医学3.0"版本)。  相似文献   

18.
赵连江  李伟  孙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6):6731-6738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过高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此对LDL的去除可以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近年来,LDL的体外去除法因其直接高效的特点广受重视,LDL体外去除法的核心——LDL吸附材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制备了多种LDL吸附材料,其中有些已经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LDL体外去除法及LDL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生物微量元素硒与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关系.近年来大量资料证明,许多疾病与硒缺乏有关.本文总结了有关硒的生物学特性、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硒与机体的免疫作用,为微量元素硒的研究和今后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patient-specific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offers a new paradigm for modelling human disease and for individualizing drug testing.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LQTS) is a familial arrhythmogenic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ion channel func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disease-specific human iPSC line from a patient with type-2 LQTS (which is due to the A614V missense mutation in the KCNH2 gene). The generated iPSCs were coax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e cardiac lineage. Detailed whole-cell patch-clamp and extracellular multielectrode recordings revealed significant prolongation of the action-potential duration in LQTS human iPSC-derived cardiomyocytes (the characteristic LQTS phenotype) when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 cells. Voltage-clamp studies confirmed that this action-potential-duration prolongation stems from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cardiac potassium current I(Kr). Importantly, LQTS-derived cells also showed marked arrhythmogenicity, characterized by early-after depolarizations and triggered arrhythmias. We then used the LQTS human iPSC-derived cardiac-tissue model to evaluate the potency of existing and novel pharmacological agents that may either aggravate (potassium-channel blockers) or ameliorate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K(ATP)-channel openers and late sodium-channel blockers) the disease phenotype. Our study illustrates the ability of human iPSC technology to model the abnormal functional phenotype of an inherited cardiac disorder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new therapeutic agents. As such, it represents a promising paradigm to study disease mechanisms, optimize patient care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