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以花江为代表的贵州喀斯特峡谷可持续发展模式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 ,提出“花椒—猪—沼气”和“砂仁—猪—沼气”的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模式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要集中力量进行的5个全局性重点工作之两点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草)。文章以贵州省清镇示范区为例,在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1)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2)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3)加强农民教育;4)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样地调查法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不同石漠化等级植物群落区系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潜在、轻度、中度及强度石漠化样地的物种相似性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石漠化群落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丰富多样,热带性质明显。就群落相似性系数而言,在相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内部,各样地间平均相似性系...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针对示范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利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选择了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损失(N、P、K)、土地废弃损失、水分流失损失、泥沙淤积滞留损失4方面作为衡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提出喀斯特峡谷区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同时对示范区2004年度土壤侵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初步估值及分析,反映出示范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程度和特征: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高原和峡谷的土地利用在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背景下进行的对比,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空间结构的对比分析,表明了高原区农业生态环境优于峡谷区、水土流失弱于峡谷区,两示范区耕地面积差别不大、结构明显不同,并对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集中分散程度分析对比、土地利用结构的匀质性和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文中运用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密度来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密度,反应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破碎程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侵蚀线法、谷坝监测法对花江示范区的土壤侵蚀量作监测,同时就土壤侵蚀因子进行系统性、相关性和层次性研究,进行不同等级石漠化下的土壤侵蚀因子的对比,归纳各土壤侵蚀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指出林—草结构的保土保水能力优于单一林地的保土保水能力;从潜在石漠化到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层根系量与侵蚀量呈负相关;从潜在、无明显、强度、轻度、直至中度石漠化,其侵蚀厚度依次增加,中度和轻度这两种等级的石漠化现存的土层较厚,土壤侵蚀模数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容丽  熊康宁 《贵州科学》2004,22(4):27-35
通过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心理意识的实地调查,采用模糊数学上的综合评价方法,把喀斯特环境与民族心理意识及行为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来认识人地相互关系,将喀斯特石山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与心理意识与社会经济耦合进行数理分析、相关对比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整体性综合定性与定量研究,不仅从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从人的质量(素质)和行为效应与预测的角度,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民族心理意识与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通过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与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的对比研究,得出决定喀斯特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首要自然因素为土壤条件,其次是热量条件,再次是水分条件,最后是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花江示范区为例 ,选取生态经济系统的 3类 16项指标 ,以村民组为单元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 ,将示范区划分为 4个类型区 ,并对各类型区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基于330户的问卷调查从10个方面通过主成份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居住综合指标,对研究区调查户的居住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依此得出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住宅的总体水平情况;再根据评价结果,运用泰尔系数分析各地貌区内的住宅空间差异情况,探讨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分异的规律及其与喀斯特地貌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住宅空间差异和地貌空间差异的规律一致,高原峡谷区喀斯特地貌空间差异和住宅空间差异最大,高原山地区次之,高原盆地区差异最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居住水平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口因素是关键,使得各典型地貌区的居住总体水平与地貌空间差异的规律不一致,加剧了住宅空间分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及治理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室内计算机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实施的多项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大量野外实验,对喀斯特峡谷区的水土流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建立了示范区水土流失数据库,为今后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从中得到了几点收获:(1)初步改变了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2)喀斯特地区所表现出来特殊的土壤侵蚀规律:从基岩类型上来说,砂岩和泥岩>石灰石;从土地利用类型来说,耕地>其他用地,其中裸地>稀疏植被覆盖区>浓密草被覆盖;从地貌形态来说,沟蚀为主的区域>面蚀为主的区域;从坡度来说,3°以上>3°及3°以下;(3)从石漠化等级角度来讲,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地区的是控制该区土壤侵蚀的重点地区。(4)另外,在野外监测方法上还有待于寻求更为恰当的修正值。  相似文献   

1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环境封闭,耕地质差量小,人口压力重,资源开发强度高,环境退化十分严重,社区发展水平低下,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矛盾尖锐突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参与,并使之受益于治理、保护的成果,使生态环境治理与社区发展相互协调将是今后本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必须重视社区发展需求,建立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并通过政府行为,采用经济激励方法和综合措施,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才能确保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 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 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目前在喀斯特农村地区开展的农用地估价主要有单宗宅基地估价、城郊结合部或城市规划区土地估价以及为解决纠纷问题而开展的单宗土地估价 3种形式,主要存在农用地分等定级难和估价方法是否适用等难点问题。对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进行探讨,对于整个喀斯特地区以及非喀斯特地区农用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的完善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悬沙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几年大量的实测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洪季期间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沙浓度空间上以杭州湾测点最高,其次是长江口内、长江口外,舟山海域最低;悬沙平面分布总体态势为近岸高而外海低;长江口纵向上自口内经口门向口外悬沙浓度大致呈“低-高-低”分布,沿杭州湾测点则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横向比较长江口外海滨四个测点发现其悬沙浓度自北向南顺次升高;悬沙浓度一般由表及底逐渐增大,但在不同水域其主要呈现的垂线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时间上由于潮流的大小潮和潮周期变化,悬沙浓度还存在大小潮和涨落潮周期变化.另外,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沙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顶坛"模式引发的思考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的提出,论述了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入参与式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在贵州花江示范区实施的概况,并针对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促进石漠化地区参与式农村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