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环境水源现状,提出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为建筑物供热的新思路.凝固换热器是该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在介绍凝固换热器原理的基础上,对连续提取凝固热的参数条件及流动阻力问题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将为该热泵系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型地表水源热泵及其相关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地表水源热泵的应用研究概况,探讨了应用特点.针对当前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表水源热泵——地表水源凝固热热泵,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集凝固热热泵系统为寒冷地区地表水等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其关键设备凝固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直接关系到热泵系统的供热运行效率.在介绍凝固换热器及其冬季换热工况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凝固当量换热系数比等量纲一参数,采用准稳态近似与拟合等方法,对紊流状况地表水凝固换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建立了刮冰周期内平均凝固当量换热系数比的统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入口水温与管壁温度越低、管径与Re越小、管长越大,瞬时凝固当量换热系数比越高,而凝固换热器的平均凝固当量换热系数比在1~4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湖水源数据中心无主机全自然冷却系统的余热、降低废热对自然水体的影响,基于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动态负荷特性,建立了移峰填谷策略下数据中心水源热泵联合蓄热水箱余热回收系统,与传统风冷热泵供热、水源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对比,研究其节能降费潜力。模拟表明:与传统风冷热泵供热相比,水源热泵余热回收供热节能率为46.1%;通过增设蓄热水箱,制定峰谷电价下的运行策略,供热系统节能率提高了41.9%。此外,从冷却水回水侧回收余热有利于提升冷却系统能效,机房送风温度23℃,供水温度17℃时,通过余热回收,冷却系统能耗降低13.1%,机房能源使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PUE)由1.131降至1.111。通过经济性分析发现,相比于风冷热泵供热,水源热泵余热回收全年电费节费率为19.7%,在移峰填谷策略下,与水源热泵余热回收相比节费率进一步提高了64.4%,节能降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水源侧大温差热泵系统运行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源热泵技术是一种主要回收低温余热的节能技术。利用水源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了大温差(温差为6~10℃)运行热泵的特性,比较了各温差段热泵的主机和给水泵单位供热能耗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差增大,虽然主机单位供热能耗不断增大,但是热泵系统总体的单位供热能耗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热泵系统制冷系数(coefficient to performance,COP)分析可知,在温差为7℃时,热泵系统COP最大,因此热泵大温差运行时循环水温差控制在7~9℃比较合适,机组整体能耗低,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中相关方法.通过对长沙地区冬季工况模拟研究和分析,得到太阳能集热系统和水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制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太阳能后避免了水源热泵机组冬季长时间运行使制热性能下降并频繁进入保护工况,且当蒸发器进口水温为22℃附近时,机组COP较10℃提高了9.13%,达到最优值.  相似文献   

7.
潘二蕊  柯红 《科技信息》2010,(19):I0342-I0342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源热泵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水源热泵在实际工程中受到的局限性。根据洛阳规划设计院办公楼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案,阐述了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灵活性,可满足同时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及热水供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并与冬季使用锅炉及夏季使用普通空调在能源利用角度作了对比,得出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技术,该技术比传统供热、制冷技术更为清洁、环保、节能。并且根据本项目地理位置的水资源条件分析,得出本项目可以使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相似文献   

8.
朱森 《科技资讯》2011,(12):44-44
针对传统空调系统采暖供热效率较低、消耗能量大的弊端,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论文在介绍了水源热泵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的基础上,给出了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整体设计,并对设计中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于进一步推广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太阳能供热系统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对以水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以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系统为主要热源形式,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为末端装置的太阳能-水源复合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该系统在不同工况运行原理的前提下,建立系统性能系数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集热器进出口温度、水箱平均温度、地板采暖系统进出口温度和热泵蒸发温度对系统供热性能的影响。提出此系统的运行策略和控制方案,为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寒区调峰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供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表水源热泵具有重要节能环保与经济意义,但寒区冬季水温过低导致常需采用调峰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介绍前置式系统和后置式系统两种形式的基础上,对调峰运行阶段的系统供热运行性能作了数学建模,并结合算例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后置式系统的运行性能与经济性均较好,每个供暖期可节省运行费6.65元/m2,这为系统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有...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热泵热水装置试验研究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制了一种将热泵与太阳能热水器结合的太阳能热泵空调热水器装置,对正在进行试验研究的太阳能热泵空调热水器一体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成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热泵制热水模式下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得到能效比最大可达3.85,平均在3.0以上.并分析讨论了各种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该装置的耗能分析.与其他类型的热水器进行了经济性比较,数据结果表明该热水器装置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排烟含水蒸汽量大、潜热回收潜力巨大的状况,首次提出了一种生物质直燃发电与吸收式热泵和水源热泵集成的热电联供系统,利用TRNSYS软件对复合供暖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并对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及系统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复合供暖系统在采暖季可以稳定为用户输出热量,其中采暖季吸收式热泵运行的性能系数均值为1.61,水源热泵的性能系数平均值为4.32,复合供暖系统的效率为41.85%.加入复合供暖系统后,节能率提升了5.2%,综合能源利用率提升了7.8%,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率提升了15.5%,年节约标煤6 416.5 t,年减排CO2量16 682.98 t、SO2量128.33 t、NOX量449.16 t.  相似文献   

13.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单一空气源热泵和单一太阳能热水器的不足,提出太阳能-空气源双热源热泵系统,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运行的影响.通过太阳能辅助热泵与空气源热泵运行对比实验得出,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系统运行性能和加热水速率均优于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平均值约为单一空气源热泵系统的3倍.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太阳能辅助热泵相对于空气源热泵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水源热泵在空调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水源热泵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出发,介绍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特点,分析了水源热泵中央空调机组的运行工况,给出了制冷、制热性能曲线.通过水源热泵应用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水源热泵的优越性.并探讨了水源热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分析中可以知道水源热泵效率高,应用范围广泛,适合于大、中型集中空调之用.  相似文献   

15.
竖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为室内环境控制提供冷热量。在空调工况下,热回收机组可以提供卫生热水。卫生热水的供应在冬夏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对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影响不同。通过某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分析了冬夏季卫生热水系统在蓄热方式下对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利用卫生热水的蓄热能力,对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在该工程负荷特性下的系统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系数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在热泵系统制热模式下,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该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计算热泵系统的性能参数,并在所建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性能试验台上测试该系统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管壁温度、制热量、性能系数等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吻合,证明模型基本可靠;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大,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和性能系数都会随之增大;随着冷却水入口水温增大,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和性能参数都会随之减小;热泵的性能系数在2.8~4.5之间,高于常规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热泵热水系统的热经济工程模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热经济工程模糊方法,对东北地区的几种供热水系统进行综合模糊评价,评价出热泵系统为最佳的供热水方案,体现了热泵的节能和环保的优势,该系统必将成为东北地区供热水系统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