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佛”解     
王维称“诗佛”,在于他能以无所住心为随缘任运宁静淡泊之处世态度。在其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中,王维完成了其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是深值冷眼式的寂照。后来诗人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诗学观念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相似文献   

3.
“边城”生命范式以其生命主义哲学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审视。它以自然的人性观为改造现代人性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以审美的途径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境界的提纯。以文化的视阈为民族文化启蒙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由此指向了民族现代性的建设问题。然而,“边城”生命范式是一种主观的生命范式,作家对于生命活动的抽象与嫁接,使得人本主义精神没有真正贯穿到现代实践领域,也没有真正解决传统与现代对接这一重大课题。“边城”生命范式是一项尚未完成的生命工程。  相似文献   

4.
“非待能穷人,穷者讳乃工。此请信不妄,我闻诸醉翁”’‘’。“穷而后工”的观点,虽然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穷愁著书”说、桓谭所称“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来不发””’、钟降所说“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李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至此”等观点”’,但他们多只就个别作家立论,到欧阳修才将它当成一条普遍的创作规律提出’‘’,而为苏城所服腐。苏武在诗中一再咏道:“诗人例穷赛,秀句出寒饿””’、“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事””’、“恶衣恶食诗意好,恰是霜林陷春鸟”,”’可见他对“穷…  相似文献   

5.
上古祭坛是早期文坛。祭祀诗是祭祀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早期文学的重要形态。从祭祀诗的功用出发,以是否直接运用于祭祀典礼为依据,祭祀诗可分为祭祀典礼上的祭祀歌辞和以祭祀场景为描写对象、以祭祀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祭祀诗两大类型。前者是祭祀中的“诗”,后者是《诗》中的祭祀。对两种祭祀诗歌形态的辨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早期祭祀诗的特点,认清上古祭祀和早期文学的内在联系,从而界定祭祀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探讨很多是一种历史的考察,往往忽视欧阳修本人的哲学思想对“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欧阳修易学思想来看他的“诗穷而后工”的命题。从他的易学理论中“物极而必反”的思想,以及他在解释《困》卦时提出的“困极而后亨”的观点,来看“诗穷而后工”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从李商隐的春天诗里,我们大致可以读到李商隐在仕途上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的人生过程。李商隐春天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大致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过程,而且在于它极其深刻、细致、具体地将与此人生过程相伴相生的心理变化历程表现了出来。其变化曲线就是:满腔热望——历经失望——走向绝望。其心理特征则为:忧虑——焦虑——消沉。“春天的忧郁”或许可以概括其春天诗所透射出的主要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李商隐的春天诗表现心灵的艺术手法十分高超,在唐诗人中鲜有其匹,其特征就是擅长借境抒情。故而李商隐是一位擅长借境抒情的忧郁的心灵诗人。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民族文化传统遭遇到一种普遍的危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已经面临这种危机与挑战。本文认为,转变古代文学研究中“纯学术”立场,关注精神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多一些人间情怀,注重古典文学中的情感、心态等精神价值方面的研究,对传承文明,重塑华夏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欣赏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常常会使人心旷神情,有~种意趣横生、余韵袅袅的艺术享受。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也是这样,她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使人领略会心,心荡神摇。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有这种震摄入心的艺术力,其关键在于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师造化,而且得心源。正是这“得心源”,更使山水画形神兼备、意象合一、处处生发着象外之旨,洋溢着言外之意的艺术力。成为人类艺术摧灿的瑰宝之一。“师造化”是中国山水画的源泉所在,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原则。“造化”即…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固体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心流”理论所倡导的教育观出发,提出将“心流”理论引入到固体物理课程教学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和研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长、享受成长.通过“心流”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知识变成主动的探索知识,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证分析证实“心流”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漳州师院学报》2022,(2):113-121
“首”“头”本义相同,且存在历时替换关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两词都产生了多个引申义项,这些义项出现的时代早晚不同,演变的路径和方向也有同有异。结合历史文献详细考辨了“首”“头”各个义项产生的具体时间,重点比较了两词词义演变路径、方向的异同,并分析了造成该状况的原因。研究发现,“首”“头”二词都可以扩展到人体构件、非人实体、等级、情感、方位、空间、时间、计量单位等范畴中,但二者在同一范畴中的用法却不尽相同。原因在于,“首”“头”共享有[顶端][起始]的位置特征,而“头”还独具[圆球状]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名人的诗教     
名人的诗教中国人历来注重教子,而且讲究教子的艺术。要这方面,古代有许多佳话,诗教便是其中之一。一些名人的诗教,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长子苏迈将要赴任县尉时,苏轼送给儿子一方砚台,砚台上有苏轼亲手所刻的诗一首:“以...  相似文献   

15.
论“琴操”     
“琴操”与琴乐密切相联,为和琴曲而歌之辞。琴操“本词”多托名或托言先秦圣贤。以圣贤因遭忧罹患、遇合无际而致的郁思嗟怨为其主要内容,故而多或显或隐地与王朝政治之清明与污浊、宗庙社稷之兴衰与递嬗等相联。后人同题之作亦多为摹圣贤之言以抒己志。琴操“本词”情感意旨已相当狭囿,作诗讲求正宗的后人更难有施展才气的空间,这极大限制了“琴操”之“体”的演变。琴操非古诗,非骚词,又似古诗,似骚词,其诗“体”形式也限制了自身的演变。琴这种乐器所承载的道德和政治意蕴的雅正也使得琴曲“曲高和寡”,而为琴曲歌辞之一属的“琴操”更是被限囿于狭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寻找-转变-定格”的评价模式,以此来评价诗人杨骚多有失当。作为一位浪漫诗人,诗骚性情是进入其艺术世界的关键入口,贫病、多情、精神漂泊是他诗骚性情的一体三面。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活跃于20-30年代,而他最好的诗作就在前期而不是在“转变”之后。即便是“转变”后的创作、爱情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也能够从其诗骚性情作由内而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自张爱玲以"出土作家"的身份在大陆由黑翻红,"张学"研究至今蔚为大观。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将张爱玲从时间上切割、在文学史框架里进行主观性安放等研究范式层出不穷,以至真实的张爱玲逐渐被遮蔽。从"出走"这一贯通张爱玲生命轨迹的视点出发,分析早期母系"出走"对张爱玲生命意识及价值判断的影响;其后基于个体"出走"经验,解读"男女小事"的题材创作与"五四"时期的"娜拉出走"是如何实现内部接续与超越;最后通过晚年的双语创作现象,剖析张爱玲放缓"出走"、潜在复归的文化心理,以此观照张爱玲完整而立体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19.
清末况澍,字雨人,广西临桂人,为晚清词学大师况周颐的伯父,有《杂体诗钞》24卷。况周颐曾言幼时受其《杂体诗钞》的影响,仿效“自君之出矣”体,写过“自君之出矣,不复画长眉,眉长似远山,山远君归迟”的诗。况周颐1924年在刻《蕙风词话》于《惜荫堂丛书》中之前有《餐樱庑词话》,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920年《小说月报》十一卷五号至十二号,为《蕙风词话》的重要基础。近有人将其中发表于《小说月报》而不见于《蕙风词话》的各则,和散见于有关论著所引而不见于《蕙风词话》及《小说月报》的《餐樱庑词话》佚文分别辑出。在刊于《小说月报》而不见…  相似文献   

20.
河蟹“抖抖病”又称“颤抖病”,“环腿病”,是近年来河蟹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目前病因、病原尚未完全清楚,也无预防和治疗的特效药物。笔通过实践,发现采取“四三法”可以控制河蟹“抖抖病”的暴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