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波浩渺的印度洋东部,有一座名叫“圣诞岛”的岛屿,岛上的热带雨林里,生活着一种通体赤红的陆生螃蟹——红蟹。红蟹的种群非常庞大,据说在面积仅137平方千米的岛上,竟然生活着大约1.2亿只红蟹。红蟹主要以落叶为食,其粪便恰恰又成了滋养树木的肥料,而且它们常在树根处挖掘巢穴,间接地也为树木疏松了土壤。因此,红蟹对养分相对贫乏的热带雨林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存的生物链关系。  相似文献   

2.
螃蟹趣闻     
螃蟹大多横行,因而被人们称为“横行介士”,这在动物类群中是独一无二的。螃蟹的头胸部两侧具有五对胸足,除第一对为螫足外,其余四对为步足。由于步足的关节只能左右移动,所以只得靠一侧步足侧向推进,另一侧步足趴地而横行了。此外,由于同侧几对步足前长后短,遇到障碍物时也只能拐弯绕过去,往往一个劲地沿着障碍向着一个方向爬。潮间带和沿海滩涂是螃蟹栖息的主要场所,通常都有几十种生存,在我国沿海滩涂主要有绒毛近方蟹、中华近方蟹和招潮蟹等。它们都喜欢躲在石块下或在泥沙滩上掘穴而居,其洞穴遍布滩涂,在一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2~3个。…  相似文献   

3.
国外的体验式培训,更重视与强调个人的锻炼提升。“洋拓展”为了避免水土不服,在中国进行了变身改造,如今国内的拓展运动是“体验 团队内训”的超值装。拓展进行时“你自己好像是螃蟹众多蟹足中的一个,但是没有你这只巨大的螃蟹就无法前进。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这么明显过。”林琳这样形容她的第一次拓展训练体验。  相似文献   

4.
据说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每年秋季都会买数百斤的大闸蟹招待宾客,而且每次都指定要购买阳澄湖大闸蟹。棋圣聂卫平去金家做客,一次就吃掉12只蟹,大呼过瘾,一时之间传为佳话,章太炎夫妇也曾经发出“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的感慨。作为华人世界中最为著名的农副产品,阳澄湖大闸蟹的威名已经传播到港澳台甚至欧美,带动了阳澄湖周边餐饮、旅游、住宿等相关产业,形成了一个有着四五十亿规模的产业链,小小螃蟹爬出了一条闪闪的金光大道,而连接蟹农和市场这条金光大道的金色桥梁就是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5.
知识快餐店     
<正>在大海涨潮和退潮之间有一片神秘地带,叫潮间带。那里住着一群有趣的居民,等你去认识。八条腿的螃蟹横着走。然而,有的螃蟹却可以向前奔走,比如短指和尚蟹以及不是螃蟹的寄居蟹。黑脸琵鹭是红树林里的常客之一,因为它的扁平的长嘴像乐器琵琶而得名。藤壶的外形有点像马的牙齿,因此又被叫作"马牙"。它喜欢附着在硬物上,有时是石头,有时是海龟,连座头鲸和船体也不放过。在潮间带,举着一只大螯耀武扬威的招潮蟹很常见,它们都是雄蟹。它们挥舞大螯的目的是为了吓唬敌人或求偶。红树是潮间带著名的生物,它的种子直接在母树上长成幼苗,然后像胎儿一样吸取母树的营养。直到时机成熟,幼苗才会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6.
于敬 《今日科技》2008,(9):57-58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吃蟹作为一种风雅的文化享受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之后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关于食蟹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中的“蟹胥”,据说是一种用螃蟹做成的酱,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到了北魏,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深秋,正是赏菊吃蟹的好时节。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九月的雌蟹,黄满丰腴,十月的雄蟹,黄白鲜肥。所以吃蟹不在于雌雄,而在于它成熟的季节。  相似文献   

7.
炜方 《科技潮》2010,(10):56-57
一年秋天的蟹肥时节,家乡亲人送来一篓螃蟹。 当我将其倒进盆里,准备清洗时,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螃蟹们纷纷从盆里爬出来,急忙四处逃窜,不大一会儿,它们逃得满地都是。  相似文献   

8.
在近期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七都螃蟹节暨吴江市第七届水产品信息发布会上,记者获悉,继今年5月七都镇的“万顷”牌大闸蟹率先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审核后,最近,该镇的“七都”,“庙港”,“阿四”牌大闸蟹也被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这表明,七都太湖蟹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太湖万顷水,七都蟹入时。又一年金桂飘香,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七都。稻熟蟹肥,海内外蟹商聚首,普天下食客云集。藉此盛况,2004中国七都第三届太湖螃蟹节暨吴江市第六届水产品交易会又一次隆重拉开了帷幕,这也是原七都镇与原庙港镇行政区域调整后全新的一届螃蟹节。  相似文献   

10.
李新烽 《世界知识》2008,(20):54-56
西装革履、若有所思的他坐在宽大的沙发里,嘴里衔着一只烟斗,一缕袅袅上升的青烟在空中绕了一个圆圆后改变方向飞行,似乎执意要把一个“感叹号”拉弯成“问号”。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1989,(2)
1987年6月,一条体长1.1米、重8公斤的特大娃娃鱼来到我校生物馆,在饲养池中,发现它从口中吐出两只螃蟹.1988年5月间,在饲养两条中型的娃娃鱼的池中,又发现了未消化的金黄色的蟹壳."娃娃鱼喜欢吃蟹吗?"蟹身上长了两只大  相似文献   

12.
杨思谅 《大自然》1989,(4):10-13
每当丹桂飘香,秋菊怒放时节,我国沿海及通海河川沿岸城镇,河蟹纷纷上市,为人们增添了一道美味佳肴.我国人民嗜蟹由来已久.宋朝付肱在他的《蟹谱》总论中写道:"蟚蚏者,二月三月之盛出于海涂,吴俗尤所嗜."唐朝陆龟蒙也有"药杯应阻蟹螯香,却乞江边采捕郎"诗句,似乎已到了嗜蟹如命的地步.人们对蟹的这种嗜好,究其原因,大概除了蟹肉鲜美之外,还在于河蟹上市时间"合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把持螯观菊咏螃蟹当作一种雅趣."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蕪讽和螃蟹咏"对吃蟹、观花、咏诗作赋的场景作了极生动的描绘.如今,我们虽然不必附庸风雅,也来个咏诗作赋,然而,当这天高气爽时节,三五朋友相聚,蒸上几只螃蟹,对着怒放的秋菊,也来个持螯赏菊话螃蟹,这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Q:北风一吹,螃蟹变得又肥又壮,双螯里的嫩肉,蟹盖下的蟹黄,让人食欲大增。可是,螃蟹活的时候是青的,为什么煮熟了就变成红色的呢?(上海市开鲁新村第二小学陈琦)  相似文献   

14.
饲蟹     
螃蟹是水族美味,享有"一蟹上桌百味淡"的盛名.螃蟹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游离氨基酸,营养价值比鱼、虾、鸡都高,历来是传统美味,佐酒佳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作咏蟹诗赞美:"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但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大江河入海口蟹苗稀少,内陆江河坝闸阻塞,影响了螃蟹的产卵回游,加之  相似文献   

15.
蟹趣     
丁士风 《小学科技》2008,(11):28-29
"两个钳子,八把尖刀,身穿盔甲,走路横跑。"这个谜语生动地将螃蟹的形象描写出来了!千姿百态的形状世界上蟹的种类多达上千种,我国就有500多种。尽管它们都有1个身子、2只螯、8条腿,可实际上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一种蟹身子长得像一把展开的折扇,人们就叫它扇蟹;有的长得像块玉雕,就叫玉蟹;有的长得像栗  相似文献   

16.
宇宙中最可怕的家伙是谁?这个问题一出。我猜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同一个词儿——黑洞!这家伙可是个“大嘴怪”,逮谁吃谁。任何从它身边儿经过的物体,都会被它拽过去整个吞掉,就连光线都没法儿选出它的“魔嘴”!  相似文献   

17.
心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仍陪儿子下海捕蟹。一夜,艄公父子正捕蟹,突然阴云密布,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卷入了黑色的旋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掌起舵。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你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红蚂蚁的话]…  相似文献   

18.
陈育和 《科技潮》2005,(2):51-51
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者就是蚂蚁。澳大利亚现有13种外来的异国蚂蚁种,其中11种原来是在北回归线附近生活。有6种需要特别关注:南非火蚁,黄色发狂蚁,阿根廷蚁,热带火蚁,非洲大头蚁和新加坡蚁。对环境的影响入侵蚂蚁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的原有生态环境。一个最近的例子,太平洋上的圣诞岛上遭外来的黄色发狂蚂蚁入侵,现在已经杀死了大约200万只当地的红色陆地蟹。这些螃蟹的死亡已经造成雨林植被的结构变化。这些陆生螃蟹十分喜欢以新生植物、落叶和种子为食,因此能使地面十分干净。现在地蟹栖息和进食的地方已成了这种蚂蚁猎杀地蟹的屠场,这改变…  相似文献   

19.
河蟹的故事     
现在各地兴起了养(河)蟹热,我也曾养过河蟹,说起来还有点故事哩。河蟹的甲壳如古代武士的铠甲一样,极其坚硬,一般敌害对它无可奈何。即便如此,河蟹的胆子也非常小,仍需借洞穴藏身。1996年12月,为了拍摄几张河蟹的照片,我在实验室的水族箱底部铺了一层石子,大者如鸡蛋,小者如鸽蛋,把一只重约100克的雌蟹放进去,但这只河蟹无论如何不肯配合,总是躲在箱角。我想可能是对新环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曾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只女蜜蜂被100只男蜜蜂追求,但她选择了一只难看的蜘蛛。问为什么?她说,谁让他有一张网呢,坐在家里都有食物吃。如今在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年代里,厂家都梦想着能像蜘蛛一样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网,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在市场上牢牢控制住自己品牌的供给线。以“人脉网”的优势席卷全球的直销模式在15年前“杀”入中国市场,1998年却被中国政府“一刀切”。始作俑者是谁?人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暴富”的驱动下,人脉已经演变为“拉人头”。随后,中国政府批准了10家外资直销企业转型经营,从此“店铺 推销员”成了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