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淦昌(1907.5.28—)是我国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于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1959年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创议,1961年开始又在试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我国核工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文集是为祝贺他80寿辰而编辑出版的,共收集了49篇文稿,作者五十多人,从各个不同侧面,对王淦昌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工作作风和为人品德等方面,作了具体而生动的介绍。文集共20万字,附有二十多幅照片,将于198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个文集是由王淦昌于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时的学生胡济民、许良英、汪容、范岱年发起组稿的,将近85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家们曾猜测的一种只会与物质粒子发生短暂引力反应的神秘亚原子粒子可能并不存在,至少当前的反应堆数据的情况是如此。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注意到在核反应堆中产生的反中微子数量,理论与实际观测之间存在偏差,反中微子就是中微子的反粒子,因而有人提出这种差异是否有可能是存在一种所谓"惰性中微子"所导致的。但如今新的分析认为,这种在理论上被假设出来的粒子可能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天使粒子     
<正>基本粒子在物理学领域是指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种。1928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M.Dirac)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相对应的反粒子。这一理论曾被视为真理。1937年,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Majorana)预言了存在这样一种粒子——反粒子就是其本身,即马约拉纳费米子。目前的基本粒子中,除了仍缺乏本质了解的中微子外,尚无已知的马约拉纳费米子。  相似文献   

4.
中微子振荡是粒子物理中的新现象,它证明了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对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以及宇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描述中微子振荡的6个参数中,目前仍有两个参数(即交叉混合角θ_(13)与CP相角δ)未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大亚湾反应堆附近建设一个中微子实验站以测量混合角sin~22θ_(13)的建议。由于其设计精度较过去实验提高近一个数量级,有可能首先测量得到sin~22θ_(13)。这将对中微子物理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特别是对于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字宙"变色龙"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解决了中微子之谜,从而开启了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崭新篇章。物理学家梶田隆章以及阿瑟·麦克唐纳分别来自两个大型研究团队: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以及萨德伯里微中子观测站团队,他们发现了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的转变现象。搜寻正在进行在地下深处,巨大的研究设施中数以千计的探测器正等待着时机,以揭开中微子的谜团。1998年,梶田隆章首先发现中  相似文献   

6.
这本论文集以物理学方法论问题为中心,收辑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在1947—1965年间的论文十五篇。这些论文分别选自他的两个文集:《物理学与方法》(岩波书店,1953年版)和《科学与和平的创造》(岩波书店,1963年版)以及他近几年发表在日本《料学》等杂志上的论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物理学和方法论,二、基本粒子理论的历史,三、基本粒子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从这些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坂田是如何长期地注意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和总结物理学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反复地批判了以哥本哈根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潮及其对物理学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个人的漫长一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中微子会停下来,与身体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很难感受到中微子的存在,甚至科学家观测中微子的难度也很高。茫茫宇宙中,存在许多神秘的粒子,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伸出拇指并眨一下眼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就有将近百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拇指。虽然有这么多的中微子和我们密切接触,但这些粒子却很神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踪迹。在一个人的漫长一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中微子会停下来,与身体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很难感受到中微子的存在,甚至科学家观测中微子的难度也很高。  相似文献   

8.
正物理学领域在2013年取得不少影响力远远超出其物理学本身的进展。美国物理学会今年年初在其刊物《物理学》网站上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3年度最重要物理学进展。四夸克物质夸克一般为2个或3个成对,这是几乎所有的实验给出的结果。但在2013年夏季,中国的BESIII实验和日本的Belle实验分别报告称他们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检测到了由4个夸克组成的神秘粒子。尽管对这种被称作Zc(3900)的粒子的性质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但4夸克粒子真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中国实验物理学教育发展十分缓慢。1925年,在美国留学的丁绪宝回国,随即投身于中国实验物理学的教育事业。他引进和制造了大批实验仪器,推动了中央大学、贵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实验物理学教育的发展;创制了大量中学生用物理仪器和教学器具,开设实验课程,培养了中学生对实验物理学的兴趣和参与物理学实验的能力;还致力于推广群众化的实验物理学教育,引起了普通大众对实验物理学的兴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家们在2013年3月14日宣布他们发现了所谓"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坚实证据.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搜寻这种神秘莫测的粒子的踪迹,而如果这一粒子的存在最终被证实,那么它将会产生重大影响.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然而其中所有预测的粒子都已经被顺利找到,唯独希格斯玻色子一直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1.
坂田昌一是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从事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他努力推动中日科学交流,曾于1956年和1964年来华访问。坂田昌一将自己的科学工作与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基本粒子由更深层次基本粒子构成的理论与毛泽东物质无限可分思想产生共鸣。这引起毛泽东重视,在中国科学界反响巨大。文章基于档案、日记、回忆录等史料,阐述坂田昌一与中国科学家和领导人的一段交往史,并展示以坂田昌一为代表的日本科学家对促进中日发展友好关系所做的贡献。这段交往史从特殊角度反映了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在特定时期进行交流和合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反映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的交流和活动与社会、哲学、政治、外交等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8):35-35
最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获得的数据中找到了特征和神秘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新粒子。这一项重要发现确认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正确性,这一模型还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尽管有很多种不同的亚原子粒子,但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地位非常特殊,因为根据标准模型,正是这种粒子赋予了宇宙中一切其他物质以质量。  相似文献   

13.
1965年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哲学问题的论文共约有四十多篇,比起过去来,无论是从质和量上来说,都有较多的成果,它反映了我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化学工作者在学习唯物辩证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科学实践方面有了新的收获。这一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究竟有那些成绩呢?有那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呢?  相似文献   

14.
试评量子力学解释之论争(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姆在《量子理论》[27]一书中对EPR实验作了有重大意义的重新表述。他考虑一对自旋1╱2的粒子所构成的单态系统。在两粒子分离之后,用斯特恩—盖拉赫磁铁对其中一个粒子选择任意方向测量自旋,必使另一粒子非定域关联地进入相应方向的反自旋态之中。我们将称这种经玻姆重新表述的实验为EPRB实验。显然,EPRB实验可直接用于级联辐射双光子和湮没辐射光子对的情形中,从而启示人们去做光子对偏振态的非定域关联实验。这样,EPRB实验就成了量子理论基础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可行性实验了。  相似文献   

15.
当代理论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于量子理论的信心。然而,量子力学问世以来所发生的一切极积变革,并没有带来可以称得上是概念革命的东西。因此,玻尔——爱因斯坦辩论时代所提出的、尔后只得到部分解决(或者根本没有解决)的解释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基础问题。有关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文献,浩如烟海,在一篇有限篇幅的文章里,对它们作“全面而公允”的巡礼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对于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笔者自以为有突出意义的观点和问题,作一个有对比性的介绍,试图从混沌中理出一条清晰有序的谱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其《建构夸克》中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史所作的“社会建构论解释”,指出皮克林从一种新的视角来阐述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拟解释科学家在面对竞争的理论假说和不同的实验结果时的选择判断问题。他的解释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结论,受到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的批评。皮克林与科学家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形象的两种描述模式之争。理清这一争论的实质对于理解“科学大战”的根源,对于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9月22日下午,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Oscillation Projectwith Emulsiontracking Apparaturs项目组宣布,他们探测到的中微子速度超过了光速,同时将一篇学术论文发布在学术论文网站arXiv上。在文章中,项目组谨慎地表示,他们反复检查了所有可能出现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盖里森深入分析了20世纪粒子物理学中实验室的物质文化和工具表征图像的视觉文化;通过批判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所描绘的科学图景,给出了理论、实验与工具三种亚文化互嵌的粒子物理学文化图景。盖里森没有以牺牲理论与实验的重要性为前提,真正赋予工具、理论与实验以自治的地位与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相对论—形式化的赠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世纪末的冲击: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牛顿物理学在两百余年的发展中,随着其应用的扩张曾出现过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没有一次比之1987年出现的所谓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提出的矛盾更加尖锐的了,以致被开尔文勋爵称为物理学晴朗天空的“乌云”。对于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人们有种种解释。迈克耳逊因为发现光的速度都一样,认为  相似文献   

20.
联想和推测     
超新星与中子星1932年发现中子后,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马上推测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有极高密度的中子星。但是,这种中子星可能通过什么途径形成呢?1934年,美国的Baade和Zwicky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超新星及宇宙线”,只有四百字,可是对超新星爆发过程作了全面预测。文章的最后几句话是:“作为存照,我们还提出这样的观点:超新星是表示从普通星到中子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