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也堪比美国所有现代作家的任何一部作品。通过这篇小说,福克纳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与镇子上其他的人相比,艾米丽是孤独的,不仅因为她的家庭因素,而且她也受到小镇新的秩序建立的冲击。本文主旨并不是研究艾米丽小姐的性格和动机,而是研究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因为弄清楚这一点,故事中暗示出的恐怖就浮出水面,而且从这份恐怖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主题,这个主题清晰地揭示了小说名字中的"玫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方面对巴金的《家》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对比阅读:(1)想逃避家庭影响的巴金在《家》中留下了对家族的深深留恋,而向往祖光荣光的福克纳却在《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消解了家族的梦魇;(2)巴金《家》的成功与缺陷均根源于那与指向未来的时间维度和一致的"青春情怀"、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长处与不足亦缘于那与指向过去相一致的"暮年意识";(3)《家》关注的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家庭制度的罪恶,是一种现实关怀.《喧哗与骚动》则是对家庭结构中人的存在境遇的形而上思考.是一种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最能体现巴金制度文化反思追求的是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思,巴金家族文化反思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大家庭与普通小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的不同反思上;相比而言,巴金更注重对封建大家庭的剖析,巴金小说对封建大家庭的诅咒式书写主要反应在专制的家长、受害的子孙、难处的婆媳、为奴的女性等四类人物形象上。巴金控诉封建大家庭,但却流露了对普通小家庭的眷恋。巴金小说在主题与题材上一直选择父子两代新旧势力冲突的家庭描写,但又与鲁迅、老舍、张爱玲、白先勇等人对家的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4.
觉新是巴金小说中颇具典型的一个人物,这一人物形象显示历史的永久性的价值。觉新的性格具有矛盾的双重性,其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女性是福克纳笔下重要的一个群体,作者对女性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通过对福克纳后期代表作《村子》分析福克纳在创作后期的女性观,指出他对女性的态度既敬畏又同情,更有敬佩和欣赏。  相似文献   

6.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7.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不同于作者描写大家族命运的“激流三部曲”,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社会小人物——汪文宣的悲剧。整部小说基调悲凉,人物的命运坎坷,结局悲惨。这不仅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的冷酷无情:寒冷的冬天、寒冷的长夜、黑暗混乱的社会,一个凄冷的《寒夜》更在于人性中的“寒”:人性的孤独、人情的冷漠与无情及人与人沟通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马贩子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科尔哈斯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冲突。科尔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约束。时代与社会造成了他这种彷徨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最终导致了他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克莱斯特在写作中影射了自己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科尔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在巴金的小说创作中,觉慧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其实,作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性格决非如此简单,而是多重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这是他反封建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艾迪是福克纳的小说<在我弥留之际>中的中心人物.虽然她在小说开始时便处于弥留之际,但是她对于她的几个儿子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达尔是艾迪的孩子中性格最为复杂并和艾迪一样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物.他对语言的蔑视,他的性格特点和他对人生的悲观主义倾向都深刻地体现了母子二人之间天然的契合.而这种契合恰恰体现了现代人对生活以及对爱情的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12.
《马贩子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科尔哈斯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小资产阶级同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冲突。科尔哈斯性格矛盾,既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又甘受封建制度的约束。时代与社会造成了他这种彷徨的性格,这种性格又最终导致了他自我毁灭的悲剧人生。克莱斯特在写作中影射了自己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科尔哈斯的一生也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以激愤为特质的个性心理机制,构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激愤基调,成为其艺术风格的主要内容。激昂愤慨的气度是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模本;激愤的情绪积累是他小说心理描写的源泉;移情的渗透使其小说激愤的情韵更浓;激愤的抒情是其小说激愤基调的重要因素;激愤的个性心理机制是形成巴金创作风格的主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浅析《喧哗与骚动》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内心独白、神话原型和复调的运用,发现它们在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深化主题方面作用非常之大:内心独白表现了主要人物班吉和昆丁等的潜意识活动,探索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衰落大家族子弟的精神危机;神话原型揭示了康普生家庭及整个旧南方贵族家庭衰落的原因,昭示了人类神话与现代历史之间的普遍性联系;复调从不同角度塑造主人公凯蒂,使其具有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暴露了旧南方大家族成员的病态心理、扭曲关系和毁灭了的人性,预示了旧家庭、旧制度以及旧观念灭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巴金是当代中国文坛巨擘。他的小说自然朴实,热情真挚,能把读者带进他的感情世界中去。如果把他几十年来的丰富创作比作一条长河,这条长河充满感情的激流,“它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它曾打动过和继续打动广大读者的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波澜。因此,研究巴金小说创作的感情活动,对于总结文艺创作规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巴金强调感情活动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巴金小说表达感情的独特性、巴金小说表达感情内容的构成等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派作家纳博科夫塑造了后现代小说人物怪异难测的性格,刻画了这些人物特有的非常规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些人物性格呈现为双重性甚至多层性,从而导致了文本意义上的人物身份及性格的分裂和不统一;消解了文本叙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拓展了小说虚构的广度和深度,挑战了小说的虚构极限;发展和丰富了小说世界的人物刻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1911年发表了《家》;时隔22年,中国也发表了一部同名小说,那就是巴金的《家》。两部《家》讲述的都是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都是“旧家庭的历史”。同名同题小说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但岛崎与巴金却还有《春》、《新生》...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在家族神话史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利用母题再现来探讨南方问题,通过分析小说中反复再现的母题,考察福克纳世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和美国南方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小说<家>和<寒夜>,展示了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两种家庭模式下的三种困境:丧失自我,被迫物化;遵从传统,合谋吃人;主体悬置,精神漂泊.在女性的群体突围和新价值的建立过程中,紧要的是冲破传统的性别政治束缚,建立女性的自我话语系统,进而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双性和谐的现代家庭性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君 《科技信息》2013,(35):137-137
作为美国重要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而《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有特色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对结构的解剖,意在说明福克纳在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