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的观察和描述,对21 Ma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心上发育正递变层理、鲍马序列和滑塌变形等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指示了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地震资料上可识别出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朵体等典型深水扇构型;21 Ma深水扇沉积模式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是在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格局、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演化、断裂系统的形成及古珠江三角洲的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有效配置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河155区域沙三中亚段深湖相重力流储层为例,利用岩心、钻井资料、地震数据等,对深湖相高密度洪水浊积水道沉积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浊积岩中包含较多的碳屑、氧化环境中的泥砾和纹层状红色泥岩层、包卷层理棕红色泥岩等,揭示了高密度洪水事件诱发的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同时岩性上整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沉积主体粒度概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两段式和三段式特征,且具有底冲刷构造,为明显的深水条件下的洪水诱发型重力流浊积水道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及储层分布图研究发现,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以浊积水道为主,朵页体位于水道末端,且规模较小、发育较差。研究区水道型重力流沉积发育在河125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由于构造抬升导致坡度变陡,流体侵蚀能力更强,形成U形或V形侵蚀型水道。砂体沿河125断层滑下后沿沟谷继续向前搬运,受持续性洪水的补给,形成以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为主的水道-朵叶体沉积。研究结果对研究区浊积岩的开发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震、测井、岩心及露头等资料,研究了深水朵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及成因。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深水朵体受陆坡地形及物源供给的影响,发育单一朵体和多级朵体。受沉积厚度、岩性及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孟加拉湾和尼日尔三角洲发育的朵体在地震上呈强振幅丘状反射,内部见分支水道或底超现象;白云凹陷发育的朵体在地震上呈强振幅平行亚平行反射。②深水朵体可划分为小层和层组、朵体单元、朵体以及朵体复合体4个级次。③深水朵体可进一步划分为近端朵体和远端朵体,近端朵体由分支水道复合席状砂组成,叠置的朵体单元构成的远端朵体主要由层状席状砂组成。  相似文献   

4.
在深水浊积水道型油田开发实践中发现,因砂地比较高、储层品质较好,作为开发单元的复合水道砂体表现为整体泛连通,但是在不同位置连通情况存在差异。为准确、精细地刻画水道砂体内部不同位置的连通程度,提升注采受效和开发效果,采用构型表征的方法,将储层砂体细分为构型单元和构型边界,结合西秦岭地区重力流沉积露头展现出的精细特征分别定量刻画其对连通性的影响,并通过地质模型应用于开发生产。研究发现,对高砂地比的浊积水道型储层而言,水道构型单元和水道构型界面同时影响连通性,且一般构型界面占主导,可以采用构型单元-界面二元表征的方法将砂体间特征对连通性的影响加以刻画;通过“连通系数”定量刻画和衡量砂体间的连通情况,并通过“等效替代”的方法计算连通系数。  相似文献   

5.
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唯一钻遇红河深水扇的YC35井的岩心观察与描述,对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典型的沉积模式相比较,确定红河深水扇的沉积物重力流类型。结果表明:YC35井岩心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红河深水扇发育多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包括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以及浊流等,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红河深水扇属于富砂型深水扇,储层发育,这为红河深水扇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非陆坡区深水复合水道沉积构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浅层高频地震和深层钻井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特征以及相干体属性地层切片,对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的沉积构型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非陆坡深水区复合浊积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可概括为复合水道间的垂向叠置模式和侧向叠置模式、复合水道内部单一水道间的平面迁移模式和剖面迁移模式;复合水道间的垂向叠置模式包括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种类型,侧向叠置模式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两种类型;复合水道内部单一水道间存在侧向和沿古流向两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莺琼盆地在莺歌海期和黄流期发育大规模的轴向水道沉积体系,但由于对这种轴向水道的成因机制及水道砂体的分布规律缺乏系统认识,勘探一直未能取得商业性突破。针对制约轴向水道沉积体系勘探的物源和储层展布问题,以最具代表意义的轴向水道——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应用地质与地震相结合分析技术、多属性融合技术、适用于峡谷水道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等,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物源体系、沉积演化、储层展布等方面的研究,阐明了中央峡谷水道的物源、沉积演化及优质储层展布规律,建立了具有储层预测功能的峡谷沉积模式及水道砂叠置方式,指出乐东10-1峡谷水道等4个潜在的大型岩性圈闭群是轴向水道领域的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域,提升了轴向水道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储层表征、构型刻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K油田A油组水道体系内部连通特征。基于岩芯、测井资料,分析深水浊积扇岩芯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以单井相划分为基础,结合地震反演和平面属性特征,刻画浊积水道沉积相空间展布。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垂向、侧向对复合水道的空间几何关系进行剖析,归纳出4类15种构型样式,并总结出深水浊积复合水道构型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深水浊积水道包含主水道、砂质天然堤两类亚相。主水道储层物性、均质性优于天然堤。复合水道在垂向上按照接触关系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切叠式3类,在侧向上按照搭接程度可分为雁列孤立式、雁列叠加式和雁列切叠式,同时按摆动叠置关系可分为摆动孤立式、摆动叠加式和摆动切叠式。深水复合水道由近源至远源划分为5个区域,由近及远水动力强度经历了由弱增强再次减弱的过程;水道构型在近源以垂向孤立式为主,在中部随水动力增强,切叠、叠加样式增多,远源呈现摆动孤立式;由此水道连通性呈现从弱至强再减弱趋势。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具有多种构型样式,连通关系较为复杂,水道构型及连通性随水动力变化呈现规律性演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资料对尼日尔三角洲与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的地貌特征及沉积样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缺少大套塑性泥岩层和物源供给相对较弱是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未形成大量重力逆冲褶皱的主要原因;两地区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勘探目标不同,尼日尔三角洲陆坡深水区应以构造或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而琼东南盆地陆坡深水区应以隐蔽性圈闭勘探为主;陆坡沉积层序演化模式以低位体系域和水进—高位体系域为特征,该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寻找储层及储盖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深水油气勘探的储层预测及储盖组合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型研究是目前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之一。分阶段论述了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和实际需求,总结了储层构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储层构型研究手段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分析向3D地震、探地雷达、水槽实验、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和地震沉积学等方法进一步加强,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曲流河沉积向三角洲、深水沉积和碳酸盐岩储层转变。储层构型研究向着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同时,针对当前储层构型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如地下构型分析、构型地震响应及解释方法、复合砂体构型与井网井距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兴马地区位于辽河西部凹陷的中东部,伴随勘探的深入,沙三段重力流砂体已成为深层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但由于重力流沉积砂泥混杂、横向变化快,地震资料主频和信噪比均较低,重力流砂体的储层特征和空间分布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建立研究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将沙三段划分为3个层序,重力流砂体集中发育在各层序的下部,且以层序SQ3最为发育。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综合地震属性、波形分类、分频属性、波阻抗反演等技术预测了重力流砂体的空间分布并优选出4个有利的岩性圈闭。经钻井证实,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该方法为辽河西部凹陷及其它地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块状、复杂岩性区地震储层预测的难题,提出岩性地貌体概念。它是沉积体的岩性和形态特征的综合体,也是沉积体和纵横向反射结构特征对应关系的综合体,它的类型由地质体的沉积相、岩性、成层性和地震纵横向反射结构综合划分。该方法试图综合利用地震相、地震地貌及反演等多种信息,采用双域双面沉积体边界解释技术,降低复杂岩性预测时的多解性。提供岩性地貌体方法的关键技术及工作流程,并针对岩性复杂的湖底扇沉积进行了应用。研究中优选岩性地貌表征属性,并在平面-剖面相互约束下完成岩性地貌体解释。这套基于岩性地貌体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对于块状、横向变化快、岩性复杂的湖底扇储层预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储层构型分析是开发中后期油藏研究的核心之一,是剩余油表征的重要手段。以塔里木盆地小海子野外露头及油藏覆盖区钻井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方法,揭示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类型及特征。根据地层单元沉积构造、岩性、粒度成分等特征的差异性,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界面划分为七个级次,而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着相应级次的构型单元。二级构型单元表现为单一岩相类型,根据储层的岩性及层理特征,结合不同岩相对油气开发的控制作用,将二级构型单元划分为13种类型。根据二级构型单元时空关系,以三级构型界面为约束条件,参考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产状,将三级构型单元划分为板状、槽状、楔状和千层饼状四种类型。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的厘定,为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和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水浊积岩油藏高效开发离不开精准地质模型的支持,如何让建立的地质模型更体现"储、渗"性能差异的特点,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难题之一。形成了一种构型层次控制下,不同岩石类型约束的油藏建模思路。综合岩心、测井、地震及露头类比等资料,首先根据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划分了5类沉积构型要素,建立了构型模式;根据岩心描述结果划分了8类岩相,并结合孔、渗分布规律总结出5类岩相;按照层次建模的思路,在构型约束下建立了三维岩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道体系不同沉积位置具有不同的岩性特征及地震发射特征,决定着构型要素的分类;对于成岩作用较弱的浊积岩,岩相与岩石类型之间在储集性能及渗流特征上规律一致,按孔、渗交会关系划分的岩石类型,更能体现渗流特征的差异;构型约束下的岩石类型模型,融合了静态地质岩性变化与动态渗流变化两者的优势,建模结果的优势也得到分析检验。研究在常规浊积水道储层建模技术中引入了岩石类型的作用,形成了一套更贴近油藏流体变化规律的建模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珠江口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对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沉积构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识别出陆坡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Ⅰ)、水道壁滑塌形成的滑块体(Ⅱ)以及滑块体与碎屑流沉积物复合体(Ⅲ)3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同一类块体搬运沉积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叠置样式具有一定相似性;Ⅰ类具有朵状几何外形,滑块体后部发育铲状滑塌槽.滑块体顺滑脱面滑动,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旋转,内部具有铲式扇特征;Ⅱ类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Ⅰ类的类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滑动方向及其所形成的滑塌槽走向差异较大;Ⅲ类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底部具有线性擦痕;其内部变形发育叠瓦逆冲构造,表面形态往往起伏不平.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野外剖面观测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事件沉积及与致密油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地震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重力流沉积4种典型的事件沉积现象,对各个事件沉积的共生组合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4种典型的组合关系,其中深水重力流沉积中的多期砂质碎屑流及多期浊积岩的垂向叠置最为常见,地震、火山诱发浊流沉积形成震浊积岩,并可见油页岩与浊积岩和凝灰岩的组合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长6—长7期主要发生5.5~6.5级地震;三角洲前缘斜坡至半深湖—深湖区是记录事件沉积的重要区域,其中前缘斜坡坡脚处滑塌砂体的事件沉积记录最为丰富,深湖区是震浊积岩主要发育区域;缺氧事件形成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油藏的油源,重力流砂体是研究区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同时地震事件及火山事件对储层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造,砂质碎屑流沉积的储集层物性及含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与分布模式,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综合储层构型理论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应用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界面的分级系统,建立了单砂层级构型界面的定性识别标准与定量判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中3级、4级构型界面是单砂层内主要的渗流屏障,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4级构型界面主要为洪泛泥岩、辫状水道顶部泥质层以及河口坝顶部落淤泥,3级构型界面常为砂体顶部的细粒沉积与单期辫状水道底部滞留沉积,二者均具有较明显的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应用岩石物理分析、正演和叠前同步反演的综合方法,提高地震振幅预测储层的准确性。该方法首先分析目标区地层压实趋势及岩石物理特征,制定目标区弹性与岩性、物性之间的关系;再对CRP道集地震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处理并分析其特征,利用叠前同时反演进行储层预测研究;最后结合区域盆地沉积特点,采用岩相流体概率分析的方法将地震弹性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分析的岩性、物性等地质信息。经实际钻井检验,该技术提高了对白云深水区优质储层预测的精度,可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优质砂岩储层的识别难题,降低深水勘探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低位域发育断裂斜坡背景下的湖底扇,具有明显地震反射外形,但湖底扇内部结构杂乱,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及平面富集位置在勘探及早期评价阶段难以预测,基于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依据湖底扇重力流水道流变学性质及流体浓度分类的原则,将湖底扇水道砂体成因搬运机制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浊流,其中碎屑流分为泥质碎屑流和砂质碎屑流,结合不同成因搬运机制的水道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在湖底扇不同相带识别刻画5种沉积结构单元,分别是叠覆型水道、复合型水道、水道侧翼、单一型水道及水道间,并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不同单元分类可靠性及富砂差异。结果表明,内扇叠覆型水道发育多期滑动-滑塌沉积,储层总体厚度大,中扇低部位复合型水道发育砂质碎屑流储层物性好,二者均为油气勘探实施钻探的有利部位,外扇储层发育程度较低。来自肯东凸起物源的高建设性辫状河三角洲为湖底扇提供大量砂质基础,坡折带与古地貌共同控制湖底扇沉积搬运机制和水道走向及水道类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取芯、分析化验、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对尼日尔三角洲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系,其中水道体系可细分为主水道、砂质天然堤、泥质天然堤、底部滞留沉积;朵叶体系细分为朵叶主体、朵叶侧缘,两者共同由14种岩相类型组成。建立了西非重力流沉积微相的岩相组合模版,提出了重力流复合水道和复合朵叶的沉积模式;明确了储层演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