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以1996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四期SPOT卫星影像为材料,配合相关图籍数字化台湾花莲地区寿丰溪集水区与秀姑峦溪集水区的崩塌地图层,透过植生回复率(VRR)、新增崩塌率(ICR)及崩塌地重心位移的计算,探讨这两个集水区崩塌地变迁情形,并分析其环境因子特性. 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多期卫星影像数据可有效进行崩塌地长期监测,并获知其变动情形;另突发暴雨可使崩塌大量发生,显为事件直接影响因子;而VRR、ICR与重心位移的计算,可有效量化植生恢复情形及新增崩塌状况;至于地理环境特征方面,崩塌发生概率随高程增加而增加,也与坡度呈正相关,因此未来在开发上应特别留意.  相似文献   

2.
张珺璟 《甘肃科技》2010,26(17):151-152,165
2009年4月24日G212线K383+930~+980段左侧边坡发生山体崩塌,通过对该处崩塌处治方案的探讨,分析了崩塌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崩塌防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崩塌的监测数据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知性,同时,崩塌的发生存在有突跳性,采用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能够有效地预测预报边坡崩塌发生的时间,为崩塌防治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首先运用灰色理论对声发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预测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展开,再运用微分同胚变换,转换为尖点突变模型的基本形式,建立灰色突变预测预报模型,从而对崩塌的时间进行预报。通过对比用该套方法预报的贵毕公路k79+380~k79+500右边坡的崩塌时间和实际崩塌发生时间,得知该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人工挖孔桩基施工中流砂、崩塌事故发生的原因,简介了防止流砂、崩塌事故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震中区崩塌发育规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研究区为汶川地震的震中区,是研究地震崩塌最为典型的区域。通过详细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的成果,分析震中区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揭示了震中区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区内崩塌灾害在平面分布上,主要沿水系沟谷两岸呈线状分布,并且多位于断裂带的上盘;剖面分布上,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断层错动方向效应。斜坡坡形、坡向、坡高、坡度以及岩性是影响斜坡崩塌灾害发育的重要因素。区内崩塌失稳机制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二元结构河岸的崩塌机理,本文采用荆江河岸原型土体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上、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的概化水槽试验,分析了河岸的崩塌过程、机理及崩塌后土体的堆积、分解和输移特点等.试验结果表明:平面滑动破坏在上荆江概化试验中发生频率最高,其崩塌过程包括岸顶竖向拉伸裂隙的出现以及崩塌土体(滑崩体)沿滑裂面的滑动两部分;下荆江概化试验河岸崩塌类型主要为悬臂破坏,发生机理为悬空土块宽度超过其临界值,自身产生的重力矩大于黏土层的抵抗力矩,从而绕中性轴旋转发生崩塌;从试验结果还可看出,上部黏性土层崩塌后大部分土体会暂时堆积在河岸坡脚处,不会被水流立即冲走,在一定时间内对覆盖的近岸河床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崩塌后土体在坡脚处呈三角形堆积,其坡度近似等于河岸水下稳定坡比或泥沙水下休止角;堆积土体的体积主要与崩塌土体体积有关,一般占后者的比例在0.38~0.74之间,实际计算中可以按照此比例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7.
云南大关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以滑坡和崩塌为主.调查与数据统计表明,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成因的松散土体中;崩塌多发生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且地质构造发育的陡坎、陡崖部位;大气降雨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多雨年份和每年的雨季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西藏林芝6.9级地震崩塌地质灾害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林芝米林县发生M_s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为了揭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特征,通过现场野外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解译得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模式主要有浅表层崩塌,堆积体中的块石、孤石等震动滚落崩塌;岩质崩塌模式有:拉裂-倾倒崩塌、震动-滑移崩塌、震动-坠落式崩塌;林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崩塌源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的凸出部位和坡性转折部位以及单薄山脊等强卸荷部位。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Ms)7.0级地震,震中据九寨沟景区仅5 km,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正常运营。通过对景区则查哇沟两岸8处重大崩塌灾害点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崩塌(危岩)规模、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景区的地质环境,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及地震对崩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多发育中、高位崩塌,低位较少;中、高位崩塌具有"归槽效应",形成的崩塌流呈面状破坏,危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防治景区震后崩塌灾害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编制了滑坡崩塌多尺度分类编码体系。针对滑坡崩塌灾害的特点, 将不同尺度下影响滑坡崩塌发生与危害程度的多因子信息, 通过编码形式赋予特定的滑坡崩塌单元。选取有灾害记录的单元作为参照组, 利用蒙特卡罗模型对参照组单元的编码进行解译, 其余大量单元的编码则可根据编码之间的相似性快速确定其危险度。该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不确定性小、对数据要求低、编码信息全面直观、减少数据冗余及降低运算量的特点, 研究成果对于全面准确地识别滑坡崩塌特征、滑坡崩塌危险度预测和滑坡崩塌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甬台温高速公路K279+200处边坡采用喷浆护面对边坡进行防护,在多日降雨的影响下,该处边坡发生了小规模崩塌。本文简要介绍了崩塌发生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崩塌体裂隙水压力分析,认为岩质边坡采用喷浆护面对边坡进行防护不利于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葛彰司,存在一体积达80多万m3的巨大岩石崩塌体,称石阡葛彰司崩塌体。1308年6月21日,在该崩塌体附近发生过地震。综合分析认为,石阡葛彰司崩塌体可能是由1308年的地震诱发形成。  相似文献   

13.
危岩崩塌是一种全球性泛生型山地灾害,传统地质灾害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严重威胁着山区公路交通运输安全、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矿山生产安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查阅分析并结合作者多年在三峡库区的研究实践,将危岩崩塌灾害的研究现状概化为危岩破坏机理与地貌演化、崩塌落石运动特性、危岩崩塌灾害防治技术等3方面,系统梳理了每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聚焦崩塌落石运动特性研究,目前逐渐重视对崩塌灾害发生前危岩破坏机理的研究,危岩崩塌灾害治理技术研发问题也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指出了危岩崩塌灾害进一步研究应予以关注的3个科学问题,即危岩破坏的断裂力学表达、危岩解体力学过程和崩塌灾害应急安全警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危岩崩塌灾害减灾理论与减灾技术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土滑坡区公路施工中的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新成 《甘肃科技》2007,23(5):176-177
在黄土滑坡区特殊的地域及地质条件下,公路工程施工使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更易频繁发生。系统分析了由于施工活动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及形成机理,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总结了易发生上述灾害的地段,归纳了常见的灾害,并从隧道、桥梁、路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遵义某软硬互层岩质边坡为例,采用离散元方法,研究了上硬下软类岩质边坡崩塌破坏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在暴雨工况下整体发生倾倒式崩塌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分为上部的倾倒破坏区,中间的塑流拉裂式变形区和下部的平推式滑动区。暴雨是引发该类崩塌的主要因素,边坡后缘裂隙中的静水压力是崩塌主要的起动力。该类边坡的防治应从降低暴雨引发的裂隙水压力入手,采用排水和锚固的措施来防治崩塌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利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提供的芦山县城、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清仁乡、上里镇、思延乡等重灾乡镇的震后高精度航空影像进行了地质灾害体的解译,利用GIS分析了芦山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的空间分布关系和特征。结果表明崩塌滑坡主要受断层控制,距离发震断层3km范围内分布密度最大;坡度是影响崩滑分布的重要因素,崩滑体主要分布在坡度40°~50°范围内;在海拔高度1~1.5km范围内崩塌滑坡密度最大;距水系400m范围内的崩塌滑坡分布密度最大;白垩系泥岩、砂岩出露的地方容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Ⅸ烈度区。  相似文献   

17.
转筒中的颗粒流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准确描述颗粒流规律对于调控生产中的换热效率和混合效率极为重要,颗粒温度和颗粒体积分数是影响颗粒流的主要参数.本文搭建了基于面阵CCD相机的图像测量装置,以及基于线阵CCD相机的同轴双散斑能见度光谱法(Speckle Visibility Spectroscopy, SVS)测量装置,选取均值粒径为0.5 mm的球形颗粒和等效粒径为0.5 mm的不规则颗粒.通过测量转筒中颗粒体系的侧表面轮廓,计算得到颗粒体系崩塌前后的体积分数.发现在崩塌过程中,球形颗粒体系和不规则颗粒体系都发生膨胀;在崩塌前,不规则颗粒体系发生压缩,而规则颗粒体系不发生压缩.进一步,测量了颗粒体系自由表面上不同位置的颗粒温度δv2.发现球形颗粒与不规则颗粒的崩塌发生在同一个位置;不规则颗粒体系的压缩首先发生在体系上半部分,并且在一个崩塌周期时间内,压缩现象仅发生一次.最后,根据颗粒体系的侧表面轮廓和颗粒温度大小,确定了休止角和特征时间参数,发现球形颗粒体系休止角与崩塌时间的关系与Davidson提出的模型一致,并发现崩塌前不规则颗粒体系的压缩会缩短颗粒的崩塌时间.实验结果揭示的转筒内颗粒流规律,为完善工业生产中颗粒材料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技术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相似文献   

19.
2013年2月18日,凯里市龙场镇渔洞村突发大型崩塌灾害,导致5人失踪,并堵塞渔洞河形成堰塞坝。次日8时许又发生二次崩塌。崩塌堆积体约30×104m3。龙场斜坡为缓倾坡内上硬下软型高陡斜坡,下卧软岩厚度仅13m并含可采煤层;上部硬岩为碳酸盐岩,岩溶化强烈。龙场崩塌主要受控于坡体结构及后缘隐蔽性深切溶蚀裂隙。初步分析认为山体内部持续大范围采煤是主要诱发因素,导致崩塌体高速坠覆失稳。建议对矿区内高陡斜坡开展专题调查,并量化分析采煤效应,以确定重点监控部位、采空区临界安全距离和合理采空率等,防范类似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崩塌和落石是高陡边坡上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特别是在傍山建筑、道路边坡工程以及露天矿山边坡工程中,由于崩塌发生的突然而猛烈,对工程施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同时,治理比较困难而且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大型崩塌,一般多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岩质边坡滚石为研究对象,采用Rocfall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滚石的运动特性、影响滚石运动轨迹的关键参数以及其确定、滚石灾害的防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