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智丰 《科学世界》2010,(11):86-87
有句话叫“气大伤身”,说的就是经常愤怒、发脾气会带来许多身体问题.情绪也会受困扰,所以当有人发脾气时,别人往往会劝解说:消消气。更何况,有人愤怒了,估计人际关系就不和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尤其在我们这种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大家都更倾向于回避冲突,维持和谐关系,愤怒是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情绪,大家盼望的是能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最终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2.
1. 音乐老师叫管风琴。2. 健美老师叫陈亚玲。3. 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4. 我中学校医室有个校医名叫“段珍”,我们都不去她那打针。5. 我晓得一个人叫朱逸群,一个叫杨宜知。6. 我们高中有个老师叫殷根发 我们都叫他发根烟。7. 有个人叫秦寿生,不知道她父母是怎么想的。8. 初中一个女孩叫倪杨,小女孩身体不好,老是生病,每次班主任点名叫她,都是倪杨—倪杨,最后就干脆喊成“娘”了:“娘没来吗?娘又生病了吗?”9. 我一高中同学叫李宏志(现在在重庆)我一接他的电话,就说“啊,李宏志啊!单位的同事就立刻用一种惊诧的眼光看我,呵……10. …  相似文献   

3.
足球迷对乌拉圭这个国家是并不陌生的。它曾二次荣获世界冠军,与巴西、阿根廷并称南美足球三强。乌拉圭人自豪地称自己的国家为“踢出名的国家”。乌拉圭全称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因地处南美洲东南部乌拉圭河的东岸而得名。查鲁亚  相似文献   

4.
“玫瑰之城”去年5月和10月,我们先后两次到达乌拉圭,一共在那里逗留了两个多月。除了有几天我们去乌拉圭内地旅行之外,其余的日子都是在首都蒙得维的亚度过的。蒙得维的亚是在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着拉巴拉他河地区时建立起来的。乌拉圭独立以后,1829年蒙得维的亚就成了它的首都和政治经济中心。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蒙得维的亚城市的面积从一百公顷扩展到五千四百公顷,人口  相似文献   

5.
乌拉圭之行     
到“南美的瑞士”去中国艺术团结束了在智利的演出就乘飞机到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去。我们早已听说有人把乌拉圭比做“南美的瑞士”,很想亲自去看个究竟。原来智利政府曾一度拒绝给我们入境签证。到智利后又谣传巴西将拒绝我们入境。可是乌拉圭政府却始终欢迎我们访问演出。从这一点说,我们觉得这个比拟确实是有一些道理的。使人做出这样的比拟还有另外一些原因。比如乌拉圭也和瑞士一样,是在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虽然它并不是什么中立国家但是也曾做过巴西和阿根廷两大国家之间的缓冲国。在政治上也比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民主,过去有很多南美的革命家躲到乌拉圭避难。乌拉圭自1951年改总统制为国务会议制,国务会议由九个委员组成,多数党(红党)的委员轮流担任主席。这也有些似瑞士联邦政府的制度。乌拉圭是拉丁美洲国家中政变  相似文献   

6.
在语法教学中,有一种形式相同而语义表达不同的句子或语组叫歧义句或歧义语组。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就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哨兵发现了敌人,“发现了敌人”作为定语修饰“哨兵”,定语内部是一个述宾结构,这种切分法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哨兵是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再看另一种分析:“敌人的哨兵”是发现的对象,而作为宾语内部是一个定中结构,这样意思就变成了敌人的哨兵被发现了。可见,不同的切分,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了不同的意义。除了层次分析法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种辅助方法——语音手段来分化歧义。下面分几点来谈:  相似文献   

7.
笑话三则     
奇迹一个美国兵走进了一个欧洲的国家的教堂里。他看到了一个银质的老鼠。于是他把教堂里的神父叫来问道:“请您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鼠啊?”神父回答说:“在公元一千二百年的时候,我们城里老鼠多得成灾了。于是我们就祈祷圣乔治说,如果他能使这种动物绝迹的话,我们就献给他一只银鼠。老鼠真的消失了。我们就献了这么一只银鼠。从那时起,这只银鼠就一直摆在这里。”美国兵问道:“噢,而您……相信这个奇迹是真的吗?”神父连想都没想就立刻回答说:“不,如果我们相信的话,那我们早就给圣乔治做一个银质的美国兵了。”“懂礼貌”的美国人一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在巴黎的一个大厅里讲演。讲演完了,掌声很稀落。这位美国人非常生气。当他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有一个法国人上台了。美国人心想:我给你们看看什么叫有礼貌吧!  相似文献   

8.
竹诗     
有人说:“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讲,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汉字韵文学就是一种‘联想文学’。” (周汝昌语)几乎围绕着每一个字、词都有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而由此义到彼义的咏物诗,可称是典型的“联想文学”。前人对咏物诗有两说,一载杨载《诗法家数》中:“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一载王士桢《带  相似文献   

9.
说到清华,就不能不提“水木清华”。为什么叫“水木清华”呢?其实它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水木清华”地处工字厅后门外,清华人常把它跟颐和园内和谐趣园相比,称之为“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景色的  相似文献   

10.
你发育了吗     
我们在看一场枯燥的演出。杨非雪就问我:“你发育了吗?我就发育了!”她带着一点得意,我也就只好不甘落后,带着一星半点羞涩说;“我也发育了。”这话刚好被一边的蓝鹃听见了。她就问:“啥叫发育呀?”我不奇怪,因为这是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知道。我清了清嗓子,准  相似文献   

11.
在南美洲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交界线上,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河流。河面开阔,水深流急,日夜奔腾的河水倾入碧波荡漾的大西洋。这就是南美洲的第二大河——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在西班牙语里意为银子。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队发现了这条大河。他们看到岸上的印第安人佩戴着各种银质装饰品,以为这里就是传说中非常富庶的“白银帝国”,于是便把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实际上这里并不产银,银子来自玻利维亚境内的波托西银矿。尽管征服者后来也发觉了这一错误,但“拉普拉塔”这个名字却沿用至今。拉普拉塔河由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汇合而成。从两河交汇点到注入大西洋的河  相似文献   

12.
本刊第七期所载王芸生同志《黄遵宪吟诗为日本担忧》一文中曾说:“桦太,日名;中名库页岛:苏名萨哈林岛。”成都科技大学王祖荫同志来信认为:萨哈林是我国满族名称;满人称黑龙江为“萨哈林乌拉”,法国人绘的地图上将此名注在江口上,俄国人不知其详,误以为“萨哈林”是岛名。由此可见库页岛即萨哈林是我中华故土。王芸生同志就此复信如下:“王祖荫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我问过满族朋友,‘萨哈林’一词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水’的意思。满族称黑龙江为‘萨哈林乌拉’由来甚久。据我国史籍记载,库页岛在黑龙江口外。一作库叶、库野。唐属黑水都督府所辖,  相似文献   

13.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海、天津等四省市教材编写组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会摇尾巴的狼》这篇课文中说,狼在陷阱里和陷阱外边的老山羊说。“只要你伸下一条腿来,我就得救了。”又说:“我一出来马上就报答你……。”这句话里的“来”字用错了。“来”在这里是作为趋向动词使用的,与“去”相对。一般地说,趋向动词“来”和“去”有两种用法。第一,单独使用,以说话的人为基准,走近叫“来”,离开叫“去”。例如,“有个老农扛着  相似文献   

14.
金沙萨漫记     
扎伊尔是我们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它的首都金沙萨位于刚果河东岸,因此我们又来到了这条美丽的大河边。刚果河在扎伊尔叫扎伊尔河,源于刚果河的古称。当我们踏上金沙萨的土地,就受到了扎伊尔朋友的热情欢迎。接我们的汽车离开机场,直奔卢蒙巴大道,然后进入市区的“六·三○大道”,这里是金沙萨最繁华的地  相似文献   

15.
斐安理先生(Henri Frei)这一部书,虽则普遍地讨论到外来语之单音化或多音化的问题,然而特别着重在中国语与日本语里的外来语。他在序里说:“我经过中国到日本,注意到中国人与日本人因承受西洋观念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大部份是相反的。我想,这种歧异的主要原因,在乎两族语的机构刚刚相反;一个是单音语,一个是多音语。而且这种歧异在另一些族语里也可发见,不过有程度上的不同罢了。”全书的要旨在此。序后接着就是外来语的同化作用一章。同是一字,被各族语所借用,也就因族语之歧异而成为种种不同的形式。例如英语的CIUblklabl,法国人续起来是 …  相似文献   

16.
编辑老师: 我们是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不知为什么,在我们同学当中,脸上长“青春痘”的人特别多,即“污染”了“门面”,又痒痛难忍,实在叫人烦心。听老师和家长说,这种“水疙瘩”不能挤,不能抠,也不用到医院去看,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好了。同学中有的人偷着用手挤压,有的人用化妆品进行遮  相似文献   

17.
首级是古人对人头的别称,为什么脑袋又叫“首级”呢?原来秦汉之初,军队设立了一种对作战有功的人嘉奖的制度:凡是斩下敌人的一个人头,赐爵一级。古人称为首,一“首”一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人头叫首级了。  相似文献   

18.
3(上接6期)“长大,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梦的破灭吧!”游小吉老气横秋地对我和蔚说。我们三人背着书包,东摇西荡地走在放学路上。“哎!”飞猪骑车追上我们,他停在我们面前,左脚支在地上。“我看见你们三个人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地走啊走……”飞猪嬉笑着对我们说了一句,然后继续骑车赶路。我看见他身上的运动校服被风吹得鼓鼓的。蔚嘿嘿地笑,我不明白她在笑什么。“飞猪说他这几天在看两本书,一本叫《晃晃悠悠》,还有一本叫《支离破碎》。”蔚抿嘴告诉我们。“什么书啊?好看吗?”我对好看的书一贯有点好奇。“不知道,大概是小说吧。飞猪说写大…  相似文献   

19.
内外转辨猜     
“内转”和“外转”是等韵学上的一对概念,由于最早分内外转的韵图《韵镜》,也没对内外转的含义加以说明,于是后来的治等韵者,便有了各种解说。大致有以下两种意见:一种解释是说,“转”是指韵图中有没有真正二等韵,有者叫外转,无者叫内转,这是对“内外转”传统的解说,基本继承了《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中“辨内外转例”的观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内外转与唇之开合、舌之伸缩、主要元音之侈等发音方面的因素有关,被视为对“内外转”的异解。因缺乏有力的论据,内外转究竟指的是什么?古之韵图作者是根据什么分韵图为内外转的?音韵学界还没有能使人信服的定论,一般人也只好拘守传统,“内外转”也就成了音韵学上  相似文献   

20.
王娟 《科技信息》2007,(12):129
体态语也叫身势语如口语一样,身势语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芬.安格斯说“肢体语言一旦缺失,那样人就不会成为正常人。”在学校教育中,身势语对于学生促进学生的性格培养起积极作用。老师的身势语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老师准确的身势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老师正确有益的身势语的影响不仅会表现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还会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事实上,老师和蔼亲切的态度表情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说,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需要生动鲜明和准确积极的身势语使得他们更具体形象。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