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小学生不仅对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遥远陌生,而且对深奥抽象的诗意和单调枯燥的讲解感到乏味。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2.
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一类以遣兴为题的诗。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遣兴诗做了分析:一、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诗人的爱国忧民之情、羁旅之愁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二、从风格上看,它显示出沉重的命运感。三、从结构上看,这些诗多用连章体武,布局严谨。四、从艺术手法来看。它体现了多种手法的浑然天成。通过以上方面的解读,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高尚的仁爱思想和高超的作诗技巧。  相似文献   

3.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4.
苏立康 《奇闻怪事》2007,(2):125-125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师生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引用他人的诗作点评(尽管有的引用不一定恰当),从而以情激情,不断掀起情感活动的高潮,不断深化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这就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课堂里,直到下课铃声把大家唤醒。这实在是难得的宝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陈祖贞 《科技信息》2014,(10):234-235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它凝结着诗人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蓄积、志向的抒写。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准诗的动情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展开想象,以充沛的情感作为理解诗歌的基点,使之真正地融入诗歌中去,我们应根据古诗言简意丰的特点进行教学,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材中,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在古诗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相似文献   

7.
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的黄昏意象表达了盛唐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盛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俗世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盛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壮之情 ,展现了盛唐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小学古诗教学成为美的教学,让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成为美的课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育。本文试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桂生 《吉安师专学报》2003,24(B12):162-163
语文教学屡受责难,原因是其负担重.费时多,效率低。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认真实践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途径很多.本文只述三点:1、锤炼教学语言.借教师准确、清晰、风趣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突出语文特色.借语文课的情感性、审美性、人文性陶治学生情操;3、调整教学关系,在新颖、务实、开放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学生的乐学之情。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结合古诗特点,利用教学网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理解诗意。3、通过学习,感受作者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一、导入《长歌行》,积累诗句。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古诗三首》。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要想学会背诵大量古诗,就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今天老师就准备了几句诗送给大家。【课件演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2、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想到了些什么?3…  相似文献   

12.
情境教学作为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即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情景教学,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的运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使学生乐学、好学。使之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应可能做到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小学阶段的低段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析朗读教学的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接受力方面的直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安燕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229-229,235
明代诗人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在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情境教学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其类型之一是: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发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共鸣强烈,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情感体验是这样要求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乌坤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思维的。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组成的,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在此,我就自己所从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一些设计要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语言艺术的瑰宝。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切实打好读写基本功有着重要意义。我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曾霞 《科技信息》2007,(27):242
音乐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教学中的听赏作用。通过听赏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本文力图通过多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及趣味性。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20.
李鸿斌 《科技信息》2012,(1):548-548
美术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既丰富了传统教学媒体,也加强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感受、记忆、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大大增加了学生对美术信息和经验的表现力,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的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