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果园土壤环境是影响甘肃省河西干旱地区果园生产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甘肃河西地区果园土壤环境变化特性,改善土壤环境,针对土壤盐渍化现状,从果园土壤环境变化影响因子和改良措施进行简述。果园土壤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自然因子和人为农事操作两个方面。果园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深翻熟化、培土与掺沙、增施有机肥料,以及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等方式,在果树栽植前和果园抚育管理过程中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从而提高果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词  刘瑞 《贵州科学》2011,29(5):10-15
贵州是我国岩溶最发育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本文结合岩溶山区的地域特点,从组织上、法律法规、政策、投入、科技等方面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设计,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实施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区马尾松群落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示范点都安县三只羊乡岜马屯和全州县白宝乡行水田村的两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的外貌及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土壤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相似性对比研究,并与砂、页岩地区的马尾松群落进行比较.得出:在特殊的情况下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的土壤形成酸性,是岩溶山区能形成马尾松群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因素.从目前的研究看,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土壤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质量,土壤生物因素和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是在对单个因子的效应方面的研究.土壤氮素矿化的进一步研究应当集中在弄清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建立机理模型阐明主要生态系统的氮素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面积与等级、不同石漠化类型土地的主要特征等方面概述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石漠化防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岩溶山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开展建设用地拓展的适宜性评价,可为区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基于紫云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地形、生态、社会和区位4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基本农田3个刚性指标,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现状等9个弹性指标,构建岩溶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限条件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典型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61%和59.39%;地形地貌是影响研究区适宜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低中山丘陵为主的松山镇和以峰丛洼地为主的猫营镇;刚性因子是限制不适宜建设用地的主要因素,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限制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的58.90%、41.10%。  相似文献   

7.
岩溶生态环境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山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岩溶区多属于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带,而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严重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揭示岩溶系统及其演化动力机制 ,以及分析控制和影响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因素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长江流域岩溶景观系统演化和脆弱岩溶生态环境区域特征,探讨岩溶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并简要地提出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岩溶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土壤的分布差异明显 ,受控于地貌形态。因此 ,岩溶山区的土壤无论是形成与堆积 ,还是迁移或退化都有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另外地表物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土壤的分布和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林木根系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林木根系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土壤温,水分,通过性等物理因子,以及土壤矿质养分,CO2浓度等化学因子对根系生长的作用过程。着重介绍了土壤中Al^3 ,O3、盐分及干旱胁迫对根系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根系对土壤环境的作用方式和机理,包括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细根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根系与土壤因子相互作用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为今后开展根系与林木生长和产量形成相互关系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前山区是全市果树呈带状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扩大果树面积、提高果品质量的重点地区。研究该地区生态环境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主导性因子。本文主要研究北京前山区水资源的现状组成,予测水资源供需平衡特点,以及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为果树带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针对示范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利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选择了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损失(N、P、K)、土地废弃损失、水分流失损失、泥沙淤积滞留损失4方面作为衡量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指标,提出喀斯特峡谷区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同时对示范区2004年度土壤侵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初步估值及分析,反映出示范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地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程度和特征: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且主要集中在中轻度石漠化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李坡  杨汉奎 《贵州科学》1994,12(3):12-20
喀斯特地区的环境容量低,工业发展对其影响较为强烈,而且不易治理,本文以水城盆地为例,着重讨论了工业发展对土壤。水体(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以及塌陷等产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随着水城盆地近三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其上壤、水体及塌陷均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强烈发育的地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73%。由于众多的人口 ,较低的耕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越趋恶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生态重建对策 ,其目的是为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振兴地方经济寻找一条科学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菊  王震洪 《贵州科学》2009,27(2):90-96
本文首先介绍建国以来贵州省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贵州省脆弱的喀斯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贵州省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贵州省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①城市空气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效应”突出;②城市绿地率不高且布局不够合理,水土流失严重;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影响了水环境质量;④城市噪声污染总体上不容乐观;⑤地质灾害较重;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最后提出在喀斯特地区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水环境问题是对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对贵遵、贵新、贵黄等高速公路水环境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总结了贵州岩溶地区公路建设水环境破坏的6种形式,即①改变水流通方向;②阻断地下水补给源;③截断地下水的流通路径;④阻断水的排泄口;⑤复合型的水环境破坏类型;⑥施工扰动造成的水环境破坏和水污染的两个阶段,即公路施工期和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并结合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征及其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文孝  苏维词 《贵州科学》1999,17(2):120-126
通过对喀斯特乡村地域环境系统特征和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分布特点的分析,根据类型分类指标选择原则,建立起以地貌条件、水文条件、开发程度及村落规模为内容的分类指标体系,对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地域进行了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8.
兴文县是四川盆地南部典型的岩溶石山区,境内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主要包括岩溶、干旱、滑坡、泥石流以及由近年来诸如旅游等人类活动频繁引发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其存在的岩溶环境问题,提出了应当从恢复山区自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适度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着手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兴文县是四川盆地南部典型的岩溶石山区,境内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主要包括岩溶、干旱、滑坡、泥石流以及由近年来诸如旅游等人类活动频繁引发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其存在的岩溶环境问题,提出了应当从恢复山区自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适度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着手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塌陷在喀斯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生活在岩溶塌陷易发区的居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从贵州省德江县大顶上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出发,分析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认为该区产生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为岩溶发育,有一定厚度松散堆积层,断层破碎带发育,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诱发原因为人类采矿工程活动,其主要形成机制有深浅部隐伏岩溶连通效应,机械潜蚀效应和降水入渗效应。在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