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准确确定豚鼠性周期各个阶段。方法利用阴道组织涂片法,对16只12周龄的雌性豚鼠连续20 d 进行阴道涂片。镜检,观察阴道涂片中细胞的变化以及豚鼠性周期各阶段的持续时间。结果在发情间期,阴道涂 片以白细胞为主;发情前期,以有核上皮细胞为主;在发情期,以角质化的上皮细胞为主;发情后期白细胞中混有部 分有核上皮细胞和少量角化上皮细胞。结论阴道组织涂片法是有效区分豚鼠性周期各个阶段的一种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一只旅居美国的青年雌性大熊猫在休情期和发情期的阴道角化细胞变化作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休情期间低于35%,发情期间平均高于80%.当角化率上升到70%左右时,提示动物发情期开始;上升至90%左右,表明已进人发情高潮期,是配种良机.其结果与尿激素水平和行为表现相比较,三者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阴道角化细胞变化监侧对判定大熊猫的发情及配种时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验用阴道涂片法检测经激素处理的空怀8个月、1年以上母犬,产后45、60、90天诱导发情以及自然发情母犬阴道角化上皮细胞的变化,作为确定母犬最适交配时间的依据.结果表明,激素处理后第13—17天,空怀母犬阴道角化上皮细胞比例迅速增高,达到81%后7—10天接受交配;产后45、60和90天的母犬经激素处理诱导发情后,分别于处理的第22、17和24天达到80%角化上皮细胞,此后2—4天接受交配.自然发情大、小型母犬发情出血后第8天达到80%角化上皮细胞,持续2—4天后接受交配.自然发情的大、小型母犬,发情出血后第10—11天, 角化上皮细胞比例均超过80%.试验结论:可依阴道涂片法确定母犬发情最适交配期的检测指标之一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4及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发情周期小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创新要点: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系统地研究了Bmp2和Bmp4及其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在小鼠子宫中mRNA水平表达模式,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BMP2蛋白在小鼠子宫中的定位模式。研究方法:重要结论:收集发情周期各个时期小鼠子宫,一侧子宫角贮存于液氮或-80℃冰箱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另一侧子宫角用40mg/ml多聚甲醛固定用于BMP2蛋白免疫组化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mp2的表达水平在发情前期显著高于发情期和发情后期(P〈0.05),Bmp4的表达水平呈现显著波动,但Bmp2与Bmp4差异不显著(P〉0.05)。Bmprla和Bmpr2的表达水平在整个发情周期无显著变化(P〉0.05)。然而,Bmprlb的mRNA水平在发情期显著下降(P〈0.05),在发情后期上升。此外,Bmprlb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相应时期Bmprla和Bmpr2的mRNA水平(P〈0.05)。三种R—Smads差异地表达于小鼠子宫,并且Smad1和Smad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mad8(P〈0.05)。此外,Smad4的表达水平在整个发情周期无显著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2蛋白在整个发情周期差异表达,并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我们的结果提供了BMP2和BMP4及其BMP信号通路相关成员mRNA水平表达变化信息,这些数据为论证BMP在子宫内膜中的作用如子宫内膜的退化与重塑提供量化和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选择13头5—7岁的健康母牦牛做试验牛,用成年阉牦牛做试情牛,结合直肠检查卵泡发育情况。从发情之日起,每天一次(发情期每天两次)用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采血2.0ml,离心分离血浆。血浆用液氮滴冻成颗粒,保存于液氮罐中。血浆LH、P4、17β-E_2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表明,牦牛发情周期血浆P4水平在发情期较低,平均0.1785±0.0928ng/ml;黄体期较高,平均5.1824±0.3475ng/ml。17β-E_2在发情盛期上升到峰值,平均27.2918±2.1057Pg/ml,发情结束后降至基础水平,黄体期,在第4和9天时分别出现一峰值,到第16天时又上升到发情盛期水平。LH在发情初期较低,友情盛期上升到峰值,平均17 1824±2 1174ng/ml,发情结束后降至基础水平,黄体期在1~3ng/ml间波动。本文根据牦牛发情周期血浆LH、P4、17β-E_2的变化特点,结合直肠检查结果,探讨了牦牛发情周期血浆LH、P4、17β-E_2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卵巢功能的关系。认为:母牦牛的发情应以静立接受试情牛爬跨为指征,牦牛的排卵发生在LH峰后约24小时内,即在母牦牛静立接受试情牛爬跨后24小时内。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黏附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和纯化小鼠胎肺Ⅱ型细胞,所得细胞纯度达(90±2)%,产量为每5只小鼠胎肺收获(23.6±7)×106个细胞.原代培养的小鼠胎肺Ⅱ型细胞在12~24 h 开始贴壁,在36~48 h呈指数生长,72 h后生长减缓,4~5 d左右细胞开始变形分化.免疫荧光鉴定胎肺Ⅱ型细胞表面活性蛋白C(SP-C)染色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内板层小体,细胞中proSP-C蛋白在培养48 h后表达较高.体外病毒转染成功,可见强烈荧光表达.成功建立了小鼠胎肺Ⅱ型上皮细胞的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7.
冷暴露对长爪沙鼠BAT及UCPmRN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温组 .对照组动物生活在 12h光照∶12h黑暗 (12L∶12D) ,(2 5± 2 )℃温暖环境下 ;低温组生活在 12h光照∶12h黑暗 (12L∶12D) ,(4± 2 )℃环境下 .低温组动物又根据暴露时间不同随机分为 7组 :12h组 ,2 4h组 ,3d组 ,7d组 ,14d组 ,2 1d组 ,2 8d组 .与对照组相比 ,长爪沙鼠BAT的体质量和总DNA质量在冷暴露 12~ 2 4h降低 ,而 7~ 2 8d则增加 .长爪沙鼠BAT总蛋白质的质量含量在冷暴露 2 4h时就明显增加 ,并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继续增加 .低温环境下 ,长爪沙鼠解偶联蛋白 (UCP)的基因表达也比对照组增加 .结果表明 ,冷暴露能够诱导长爪沙鼠的BAT细胞增补 ,UCP基因表达增加 ,从而使其适应性产热增加 .  相似文献   

8.
魔芋花粉保存对于杂交育种克服花期不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离体收集的魔芋新鲜花粉,通过萌发检测活力,研究了室温4℃、-20℃、-80℃、液氮(-196℃)条件下保存效果.结果表明:适宜魔芋花粉发芽的培养基为5%(w/v)蔗糖、200 mg/L H_3BO_3、400 mg/L CaCl_2和0.7%(w/v)琼脂,0.5%(v/v)甘油可防止花粉管干缩,稀释2000倍的有机硅有利于花粉颗粒在培养基上均匀分布.室温下花粉存活时间为10 h,4℃保存4 d活力变化不大;-20℃保存2d内活力急剧下降;-80℃在5d内下降较快,以后趋于平缓;-196℃保存具有"冷适应"现象,前期下降,后期上升,保存1个月以上仍有较高的活力.91个单株花粉(其中花魔芋26份,白魔芋15份,杂交魔芋42份,西盟魔芋4份,东京魔芋1份,勐海魔芋3份)在4℃、-20℃、-80℃、液氮(-196℃)保存(33.8±0.4) d,花粉平均发芽率为0. 6%、2.5%、11.1%、34.1%.因此,4℃是魔芋新鲜花粉储存1~4 d较好的方法,-80℃和-196℃储存30 d效果较好,珍贵的遗传材料以液氮保存更加安全,-20℃不适宜魔芋花粉储存.本研究为魔芋定向杂交育种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997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中的 3种优势啮齿动物 (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和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及常见种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种群生产量进行了研究 .这 4种鼠种群生产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季节动态特点是由其季节性繁殖特性及各季节的种群数量所决定 .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繁殖生产量约占其种群生产量的一半 ( 44~ 4 7% ) ;而三趾跳鼠的繁殖生产量占其种群生产量的 1 4 % ,这与该鼠的低繁殖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经分离纯化获得红曲霉发酵产品中的一种橙色素,通过HPLC-MS和NMR检测,确认为Monascorubrin,分子组成为C23H26O5.体外实验表明,该色素组分能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AGS的增殖,IC50值为7.98±0.71μmol·L-1.5μmol·L-1药物处理24h,93.70%AGS细胞进入凋亡前期.细胞凋亡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该色素组分对AGS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显著优于紫杉醇(P0.01),且对人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的毒性作用较紫杉醇小(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期观察、试验和研究认为,性成熟的棕色田鼠与双亲或雌亲相处或与兄妹鼠相处都不能发情,从而体现亲缘关系对棕色田鼠发情所具有的明显抑制作用。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相处能够动情,说明遗传识别在棕色田鼠亲缘识别中起重要作用。非同母喂养的非同胞异性鼠和同母喂养的异性非同胞鼠中的雄性睾丸下降率显大于异性同胞鼠相处时的雄鼠,说明亲缘关系对雄性睾丸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了Frizzed1-10mRNA在小鼠动情周期卵巢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0个Frizzed家族基因中,除Frizzed8外,其他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其中Frizzed1和2在动情前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水平,约是间情期水平的4倍(P<0.05);动情前期和间情期的Frizzed3表达水平约是另2个时期的1.5倍(P<0.05);Frizzed4在动情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约是间情期的3倍(P<0.05);间情期Frizzed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动情前期和动情期,约是动情期的5倍(P<0.05);Frizzed7表达类似于Frizzed5,间情期表达水平约是动情前期的4倍(P<0.05);Frizzed10的表达在动情前期表达水平约是动情期的3倍(P<0.05);Frizzed6和9在4个时期的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以上结果表明:Frizzeds在4个动情时期卵巢中广泛而差异表达,并推测Frizzed1—4可能在动情周期卵泡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萃取法提取黄河兰州段中山桥(污染断面)、什川桥(自净断面)和新城桥(清洁断面)三个断面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断面有机污染物对MCF-7细胞染毒后的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Ca2+]i的浓度,探讨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表明:染毒48 h,各断面MCF-7细胞的凋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山桥组(31.40±3.00)%、新城桥组(17.63±0.47)%、什川桥组(13.37±1.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1±0.25)%(P<0.01);各组细胞主峰均在G0/G1期积聚(≥55%),说明有机污染物主要作用于细胞的G0/G1期,使细胞停滞于此期.各断面各剂量组有机污染物分别作用于MCF-7细胞24,48,72 h后,在不同时点细胞内[Ca2+]i浓度均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细胞内[Ca2+]i浓度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具有时间效应关系;在不同时点上无钙离子组和含钙离子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钙离子浓度增加与外钙无关.研究表明,黄河兰州段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可影响体外MCF-7细胞的周期分布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酵谱(Zymography)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甾体激素对动情周期及切除双侧卵巢的大鼠子宫中MMP—2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不同剂量的雌二醇(0.05mg,0.1mg,0.3mg0.5mg)对动情后期及切除双侧卵巢后的大鼠子宫中MMP—2均有促进作用,其中67kD,66kD和64kL MMP—2的活性变化与雌二醇剂量变化呈正比关系.动情后期大鼠子宫中MMP—2活性.4种不同剂量(0.2mg,0.4mg,0.6mg和0.8mg)的孕酮对处于动情前期大鼠子宫中MMP—2活性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对切除双侧卵巢14天的大鼠子宫中MMP—2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活性变化与孕酮剂量成反比.结果揭示:大鼠体内甾体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导致子宫MMP—2活性的变化,甾体激素对MMP—2活性的影响与子宫内膜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确定小鼠动情周期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靖  李炫诚  吴云霞 《实验动物科学》2007,24(3):63-64,62,76
目的为选择确定小鼠动情期的最准确和方便的方法,取成熟雌性昆明小鼠,每日晨取阴道脱落细胞及宫颈黏液做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分别用宫颈黏液结晶法、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法、阴道脱落角化细胞计数法三种不同方法来确定小鼠动情期。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均可以确定小鼠动情期,但三种方法比较,宫颈黏液结晶法特异性差;阴道脱落细胞学方法较为准确,但有假阴性现象;角化细胞计数法直观方便,结果最为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16.
对一只旅居美国的青年雌性大熊猫在休情期和发情期的阴道角化细胞变化作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休情期间低于35%。发情期间平均高于80%.当角化率上升到70%左右时.提示动物发情期开始;上升至90%左右,表明已进入发情高潮期,是配种良机.其结果与尿激素水平和行为表现相比较,三者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阴道角化细胞变化监测对判定大熊猫的发情及配种时机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鼠阴道涂片三种染色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确定小鼠动情周期过程中,需对小鼠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通过观察细胞以确定小鼠的动情周期。对于细胞涂片的染色方面也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确定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染色方法,以便以后制作阴道涂片观察小鼠动情周期时节省工作量和节省时间。我们通过HE、瑞氏和巴氏三种染色方法对比后发现,瑞氏染色不仅省时、省力,可以使用瑞氏染色筛选处于动情期的雌鼠。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8,43(5):353-353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Chinese people were aware of the transmitted sensations by the application of needles on the body surface. This practice is called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had been recorded and transcribed in writings and in drawings, until finally the acupoints were inscribed onto a bronze statue. The bronze statue was called the Meridian Figure. Deeply embodied in the bronze statue is a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prism representation of the humans body. This concept was a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 in ancient China. The author traces the history of Meridian science describ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rms. Then he explores a clear analogy of the meridian pathway (MP) phenomenon. In a model system, by using a simple segmental in vertebrate, certain parallels can be demonstrated with the meridian concept. For example,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a clear correlation rule among the central mechano-sensory chann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onal discrimination in individual nerve cells from different receptive field inputs.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MP phenomenon is an objective neurobiological response.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MP is a bi-directional pathway along which a positional message signal is transmitted. This phenomenon is evoked by physical stimulation, transmitted linearly across the human body segments, and is perceived by the brain. The MP consists of low resistance paths, is connected by the liquid media contained in the apposite membranous structure. At the cellular level, the regulation functions of MP must pass through along this low resistance path. Two aspects of the modern Meridian research are the func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rcellular liquid modulation at the nanometer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