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草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别对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原草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原退化程度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对照的90.75g/kg降低到极度退化的18.74g/kg。全氮、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而全磷、全钾、速效钾和碳酸钙含量逐渐增加,但不同养分成分变化幅度各有所不同,速效磷含量及pH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速效养分受退化程度影响较大,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全量养分,表层土壤养分受退化影响的程度较深层土壤大。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者对草原退化与保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但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尚待加强[1-2]。本文主要研究放牧干扰对代表性群落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C)等养分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强度放牧影响下草原土壤理  相似文献   

3.
草原火烧后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的草原火烧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火烧主要影响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随着生长季由春到秋的推进而升高。与春烧地相比,秋烧地更有益于土壤微生物微量的增加。火烧后不久,火烧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低于未烧地;经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尤其在火烧次年),火烧地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逐渐升高并超过未烧地。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及质地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高寒草甸植被下,通过在放牧强度依次为每公顷8只、4只、2只、0只藏羊的条件下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的试验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对照的11.217%降低到重度放牧的8.632%;而速效氮含量增加,速效钾的含量减少,但均低于对照;速效磷含量及pH基本保持不变,土壤质地也无明显变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交换性Ca、Mg含量逐渐降低,而交换性№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5.
在草原植物生长期内,利用不同深度(2,8和15cm)不锈钢管原位采集原状土壤样品以及用土钻采集表层(0—15cm)混合土壤,在室内温控培养箱内进行温控模拟实验,研究温度对内蒙古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原)土壤N2O产生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于N20的产生速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对土壤N2O产生速率的影响力在减弱。不同生长阶段的草原土壤N2O的产生速率对于短期内温度变化的响应具明显的差别;同时结合野外原位观测实验结果,定量地研究了草原土壤N2O的排放通量与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多组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还准确地阐明了温度的升高与降低对于不同深度的土壤N2O产生速率的影响,即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6.
草原火烧后土壤养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不同时间、不同频次火烧后,土壤的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发生很大变化。火烧后,土壤中大多数金属元素和表层水解性氮含量有所增加,而速效钾、全氮和金属铜含量有所降底。火烧后,铁、钾和镁在土壤中有一明显积累层,该层随时间推移而下移。  相似文献   

7.
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两种不同退化程度草原群落(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原群落),设置氮素添加梯度实验(分别添加NH4NO3 0, 30, 50, 80 g·m-2),分析退化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意图找出氮肥作用于不同退化程度草原时的最适值。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原对于氮素添加的响应不同:对于轻度退化草原,氮素添加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30 g·m-2处理时土壤有机质显著高于其他3个氮素水平,氮素的添加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说明氮素是轻度退化草原主要的限制因子;对于重度退化草原,当施氮量为30 g·m-2时,0~10 cm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但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在氮素添加梯度下各层变化不显著,说明氮素不是重度退化草原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草原火的热状况及其对植物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探讨了草原火的热状况及其对植物的生态效应。国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草原火烧过程中,土壤表面的平均温度一般变化于102℃ ̄388℃之间;在土壤表面以下,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急骤下降,火烧的影响深度一般为0.64cm以上的土壤范围,在0.3 ̄0.64cm土层中,土壤温度多为66℃ ̄79℃;在土壤表面以上5 ̄15cm高度上,温度上升非常迅速,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燃烧物的数量和风速。草原植物的种子对热辐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典型草原不同生态分布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大小有显著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与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相关联.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96.4~422.6mg/kg干土之间,占土壤有机碳的1.62%~4.82%.除沙地稀树草原土壤表层外,微生物垂直分布有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过度放牧将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下降.通过测定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对微生物的通量和周转进行了分析,一个牧草生长季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通量为52.69g/m2a,周转时间约为1.25年.  相似文献   

10.
火烧对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火烧对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火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灾后1 a在火烧迹地和对照林地上分别设置20 m×20 m样地各5块,分层采集0~5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各层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火烧迹地土壤里含有的轻组有机质、易氧化碳、有机碳均比对照区域高,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2%~61.5%、9.6%~47.4%、3.9%~35.1%,且在0~10 cm土层的差异极显著(P<0.01)。次生林火灾之后,轻组有机质、易氧化碳、总有机碳基本都存储于土壤表层,深度为0~20 cm。火烧迹地土壤0~50 cm的剖面中,含有的有机碳比对照区域高,上升的幅度约18.8%且差异显著。过火后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天然次生林发生火灾1 a后,火烧迹地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养分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1.
落地原油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阿尔善油田,油井周围不同和蔼的落地原油污染,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相应影响,具有“中等污染特征”,微生物类数的数量与污染量间存在相关性,可用来评价石油污染的程度,人工栽培牧草可以缓解石油土壤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草原火烧后地温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草原火烧后,火烧地白天土壤地表温度比未烧地高,夜间比未烧地低,导致火烧地昼夜温差加大。地表层以下,火烧温度的日变化恒高于未烧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各类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均为0~10cm层多于10-20cm层.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以及微生物总数量的峰值出现在春季,而放线菌数量的峰值出现在秋季.  相似文献   

14.
Soil wind erosion in the semiarid steppe area was studied using the 137Cs tracing technique. Comparisons of 137Cs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soil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slight aeolian activities occurred on sandy grasslands and semi-fixed dunes with erosion/deposition rates of less than 0.108 cm/a, whereas they were intense on semi-shifting dunes with erosion/deposition rates of higher than 1.35 cm/a.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土壤酶活性评价草原石油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相关和曲线拟合技术探讨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石油污染强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转化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与土壤含油量呈显负相关,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含油量呈显正相关,在此基础上,以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含油量为变量,采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的几组数据进行了处理,都获得了很发的结果,最后,初步提出了评价草原土壤石油污染强度的指标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草原火烧后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草原火烧后,当年春季土壤融化速度慢于未烧地,第二年春季的解冰融化速度快于未烧地。无论是火烧还是未烧地,土壤融化均呈“快-慢”式节奏。火烧地春季含水量显著低于未烧地。火烧地表层土壤硬度高于未烧地,深层相反。春烧地和秋烧行表层土壤硬度低于未烧地和火烧地,深层硬度高于火烧地。火烧地土壤容重和密度发生变化,导致火烧地孔隙度明显高于未烧地。  相似文献   

17.
研究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生态因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脲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蔗糖酶活性的峰值则出现在秋季.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最低值在秋季,而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最低值在冬季.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草原火烧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草原火烧后,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平均影响浓度为55cm.0 ̄40cm范围内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在每年的8月份消失。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夏季,轻度退化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各个季节均高于重度退化样地,表明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温带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类型共13个样点进行调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进行测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无量度多维标定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排序后的样点空间异质性显示3种草原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结合10种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冗余分析,解释率达到79.87%。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碳和土壤总氮影响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土壤轻组碳和土壤轻组氮的调节;影响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为年均温和土壤p H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