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包括工程、经济、资源与管理的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AHP)与数据包络法(DEA)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陕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土地开发与利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表1,参8。  相似文献   

2.
黑土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 08%,但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 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 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在分析了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建立了耕地资源数据库,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图1,表1,参9。  相似文献   

3.
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认识论的观点论述多目标综合评价问题中目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基础描述型指标体系、分析评价型指标体系和规划决策型指标体系三者的关系及其作为多目标综合评价依据时的递阶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论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关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汉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实例表明:建立的模型与其他模糊综合评价和属性识别方法相比,评价结果更合理可行和可靠。对汉中盆地来说,城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低级,其他5个区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中级偏低,其中又以南郑为最高,勉县为最低。在研究的7项评价指标中,水资源利用率对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影响最大,灌溉率的影响次之,生态环境用水率的影响最小,从而为提高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表3,参9。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自然资源条件、饲料供给能力、生猪生产状况、养殖成本和效益、农业基础、科技支撑、生态环境状况等七个方面出发, 建立了包含26个指标在内的生猪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我国31个省市2000年、2005年、 2008年的生猪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评价, 接着运用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三种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并进行组合评价, 给出了各省市2000年、 2005年、2008年生猪养殖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名, 并分析了2000-2008年一些省市排名变化较大的原因, 最后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31个省市2008年生猪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划分为四个层级, 确定了适合及不适合发展生猪养殖的区域, 并根据评价结果以及我国各区域的特点, 对31个省市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省商品粮生产的基本特征、近年粮食生产向单一化和区域化生产发展新趋势,以及粮食生产出现的新问题.指出实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是不断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提出了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前提下,增加种粮农民经济收入的具体新对策.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7.
粮食产后系统的GAMS仿真与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粮食产后系统综合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 ,应用 GAMS仿真优化方法 ,对浙江省三种典型的粮食产后处理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估与分析 ,得出了评估指标在各种不同的权重分配时 ,粮食产后系统中的最佳处理模式 ,为人们合理选择粮食产后处理模式提供依据 .  相似文献   

8.
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以维系城市群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生关系为核心,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循环状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系统整体呈现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处于中度良性循环状态,并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针对综合评价中指标阈值确定缺乏理论依据和综合评价模型无法兼顾系统的随机性与模糊性的不足。本文采用云变换思想对指标数据进行分级确定等级阈值,采用云模型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云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将该方法用于煤炭资源可持续力进行研究,选取了煤炭资源现状、消耗量、新增量和协调性4方面14个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将指标数据带入逆向云发生器中,通过云变换确定各指标的等级阈值,最终建立评价模型。采用本文方法对我国19个煤炭大省进行评价,该模型确定各省份煤炭资源可持续等级并进行排名。采用四象限图对排名第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排名最后的河北省进行分析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逼近理想点和G1法的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僵了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现赋权和主观赋权的组合确定指标最优权重,建立基于科学发展现的社会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十五期间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将可观测的国民幸福指数纳入评价体系,反映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改变了现有评价没有考虑人民幸福程度的缺点.二是通过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思路,反映科学发展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三是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适中和最佳区间型指标的设定,解决了现有社会评价中片面认为这些指标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的不合理问题.四是通过客观赋权和主观赋权的组合确定止标最优权重,避免了客观赋权法无法反映专家经验、或主观赋权法无法反映客观条件变化的双重弊端.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资源质量变化特征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随着黑土资源的不断开垦,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加剧。详述了近几十年来黑土资源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了黑土质量退化的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通过分析得知,东北农田黑土总的变化趋势是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平衡失调,物理性状恶化,土地生产力降低,大部分高产农田变成中、低产田,严重制约了东北及我国粮食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1,表3,参19。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现阶段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对于东北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制定和加速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玉米、豆类、甜菜、牛肉、牛奶、绵羊毛和禽蛋。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11077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图8,参25。  相似文献   

14.
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根据1986~2002年福建省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并运用灰色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几年福建省的粮食总产量下降非常明显,8个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的3个最重要的因子,这可为今后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表4,参7。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1-2007年沈阳市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沈阳市近17 a来粮食生产的变化特征,选取影响沈阳市粮食生产的11个主要因素,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的粮食产量呈波动式的上升趋势;从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看,沈阳市粮食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波动取决于玉米、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化;从灰色关联分析来看,单产与粮食总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居各因素之首,其次是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农业实有劳动力和化肥用量等农业投入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作物生长季的自然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联系数变化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为今后沈阳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非农化速度很快。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点农业区,尤其是我国难得的大面积粮食高产区,保护耕地与建设占地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将日益尖锐,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从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严峻态势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21世纪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表2,参4。  相似文献   

17.
粮食产业是基础产业,具有弱质性,实行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以我国水稻的主产区——江西省为例,应用OLS回归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业政策相关变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产水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均对江西水稻生产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税收对水稻总产的贡献率为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粮食总产量指数呈负向关系,这正印证了作为价格弹性较低的现象。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政策性服务以促进稻谷增产政策建议。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却在逐年下降;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等维度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人口维度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据此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伦理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图3,表2,参13。  相似文献   

19.
典型农田黑土剖面理化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黑土,在整个黑土区,从北向南,选取有代表性的剖面采样,对其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黑土的理化性状差异显著。阐明农田黑土在整个区域的空间差异。表2,参7。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和GIS技术,探讨了近15年来甘肃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空间转移剧烈;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