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比之前人及同时代人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基于怎样的哲学基础,是怎样发生、发展形成的,应如何确认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地位呢?我们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一番动态的考察,并将其作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以至整个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置其于纵向的和横向的因果关系构成的座标图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西方美学流派中,现象学美学是其中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1893——1970)正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运用现象学哲学的原理考察美学问题包括音乐美学的学者。他的论著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茵格尔顿就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提出的"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的论断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对音乐作品本体特性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阐述,构成了他的现象学音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相信对他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会给我们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音乐美学带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王飚 《科技信息》2006,(5):354-27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礼乐教育家,为春秋时期的音乐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孔子在其音乐美学思想和其具体音乐行为这两方面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在其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施乐等级观念和乐教等级观念上;在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体现在对待“郑风”和“郑声”的态度上。文章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论述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其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并认为矛盾的存在是因为孔子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而本文的目的并非想通过这些矛盾来否定孔子,只是想通过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的正视,来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使今人对他的评价更接近客观。  相似文献   

5.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是在总结春秋以前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思想 ,成为古往今来无法替代的经典 ,在一定程度上 ,它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反映其"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过去对《声无哀乐论》的讨论,往往是以"东野主人"即嵇康的言论为中心进行的。然而作为嵇康的假想敌"秦客",它的言论却并非假想而来。在它的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关于音乐美的论述与见解。因此对于《声无哀乐论》中"秦客"的言论的讨论,就相当于是对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展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是北宋社会“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风云人物。他在文学、史学、经学、政治等领域里独领风骚,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但他在音乐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却鲜为人知。他的音乐实践与音乐美学思想和他在其他领域里的贡献一样,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音乐历史画卷上也应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杨朗 《科技信息》2007,(34):184-184
瓦格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歌剧改革家,是浪漫主义和真实主义的分水岭级人物,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思想、音乐戏剧美学上的著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起过重要的影响,瓦格纳提出了关于"未来的戏剧"即他称之为"乐剧"的美学思想。他把管弦乐队的作用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创建了一种交响乐的乐剧。  相似文献   

9.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在总结春秋以前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成为古往今来无法替代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儒家的礼乐与道家的自然乐的基本特征作出一定的阐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相互斗争、交融、互补,影响于后世,贯穿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道两家是一种对立、斗争的思想状态,但也是在这种对立、斗争的思想中,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得以互补、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旷迈不群的嵇康,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融成一种自然、人格、艺术三位一体的审美理想,并用一生的行为(包括被晋人称为“雅量”的死)践行了这一理想。作为音乐家的嵇康,他的《声无哀乐论》与《琴赋》凝聚着他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的美学知识,尽管他的声音湮没在传统礼乐教化思想中;①作为思想家的嵇康,不滞于物不粘于心的玄风贯穿在他的音乐美学中,“师心独见,锋颖精密”(《文心雕龙·论说》),他的音乐美学从本体论角度对音乐、艺术和人生进行思考,形成超越现实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明末的琴艺术专著《溪山琴况》,在相当程度上总结了中国的琴美学。它所表达的有关琴艺术的美学思想,可以看作中国音乐美学的高峰。全文论述了24个范畴,为琴艺24种状况,重点论述了音乐的境界为和,琴艺的品格为清,琴艺的形象为丽。  相似文献   

14.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嵇康形成了强烈的反叛意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传统观念相对立,他反对对音乐社会功能作庸俗社会学的解释;对音乐的心理功能,他认为只限于躁静这一情绪层面;他高度肯定欣赏活动中欣赏者的主体价值;他的学说有其先声和响应。嵇康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卓然独立的杰出人物,但他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偏激和谬误。  相似文献   

15.
新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引发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相互交汇与碰撞。文章以新音乐各个时期的音乐文化活动为着眼点,探究其产生碰撞的原因以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自是一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教育家。在历史上遭受过不公正的评判,其音乐作品创作题材广,艺术质量高。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矛盾性,但在主流上仍是唯物的和现实的。正确评价黄自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对于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瑜 《科技资讯》2014,(30):214-214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思想,在传统音乐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诸多论作中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论述,不仅如此,很多传统美学学派尽管其美学方向不一样,但不论是提倡兴乐的儒家思想,还是反对音乐的墨家思想,都能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这一核心思想观点,该文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概念出发,从儒家与墨家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这一核心思想在二个学派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黄自是一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教育家.在历史上遭受过不公正的评判,其音乐作品创作题材广,艺术质量高.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矛盾性,但在主流上仍是唯物的和现实的.正确评价黄自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对于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