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2.
海昏侯国遗址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加强外宣工作。其中,外译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本文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文本特点和工作要求、遗址公园建设的内涵要求出发,对其重要性、复杂性、必要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同类比较中,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考察,发现在成绩的背后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外译意识和品质、纠正错讹等是当务之急。需要从意识和举措并举,制度规章与队伍建设并重的角度出发,制定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旅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的"译与不译"问题,应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的指导下,突破传统"忠实"翻译原则的束缚,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予以解决,以实现目的语读者的交际目的.具体表现在增译、缩译、编译和创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以国内已发表的56篇民族典籍外译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民族典籍外译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现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方法趋向多元,研究成果越来越多。问题和对策有:通过国内译者翻译解决译本较少的难题,通过学习民族语言解决译者语言障碍问题,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借鉴中外译论来形成民族典籍外译独有的翻译理论。发展趋势是:民族典籍外译研究基地越来越多,国家和出版单位更加重视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研究语种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5.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6.
陶欣冉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75-17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旅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中的"译与不译"问题,应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的指导下,突破传统"忠实"翻译原则的束缚,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予以解决,以实现目的语读者的交际目的。具体表现在增译、缩译、编译和创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定义经历了从"译"到"翻译"的变迁。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本位到双字词本位的发展。从"译"的字本位定义到"翻译"一词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来看,翻译定义的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定义从单个字到双字词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者和理论家对翻译的探究,体现了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内化与吸收。  相似文献   

11.
英语具有抽象性的倾向,汉语具有具体性的倾向,这是由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特点所决定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考虑到英汉语言这一差异,灵活采用"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翻译策略,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同英语修辞手法相比,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字词重叠和四字习语就是其中之一。将这种手法巧妙地运用于英汉互译之中,能使翻译准确、流畅并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由国内组织英译的众多文学作品之一。在主流评价的影响下,该作品的英译文本出现了大量的删改内容,遮蔽了原作中女性个体"我"对战争和革命英雄的充满人性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归化于当时主流革命叙事的既定模式。对《百合花》英译文本的分析,可以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外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内对其评介较少,且褒贬不一。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对中国山水诗的翻译讲究炼字,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各自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词汇的翻译实际上包含着语义和文化两个层次.本文就英、汉词汇的文化因素及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尽量避免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对语言交流所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9.
韩文汉译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个外语学习者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通过翻译可以检验学习者对母语的认知程度和对外语的熟练程度。韩文汉译是韩汉翻译的其中一部分,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对于更好地理解韩国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特点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汉语中则不多见,成主动语态。根据英语和汉语特点,英汉被动语态互译有直译、准确和灵活。所以英语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汉语时,更多情况下译意译等常见方法,也还有一些特例,翻译时要力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