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涝灾害是长江中游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本文叙述了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的应用为基础,将多元资料复合^[1],快速、准确与全天候的对长江中游地区水灾进行监测的方法.介绍了RS和GIS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监测系统的目标、技术路线、结构流程等,并进行了应用分析.以期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为长江中游地区有关部门快速了解灾情、指定救灾方案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中游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游湿地生态呈现恶化趋势,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化和湿地功能的发挥.必须大力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研究,采取积极的生态恢复措施,据此,提出了长江中游湿地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1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特点长江中游流域面积68×104km2,水资源分区包括长江中游干流区、汉江水系区、洞庭湖水系区与鄱阳湖水系区,水资源的特点是降水与径流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长江中游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而平均年径流深663....  相似文献   

4.
造成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大致可概况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环流条件、地形差异、水系因素等,后者诸如森林的破坏性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围湖垦殖使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等.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或干扰,改变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向和速度;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深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流域环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些影响愈加明显.提出洪涝灾害的防治对策应做好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长江中游自然灾害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分布区,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长江中游湿地资源有面积大、类型多、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长江中游湿地价值功能多样,具有环境价值、生产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和公益价值。由于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共同作用,使得长江中游湿地出现了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萎缩和工农业污染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中游湿地资源的对策,包括:制定湿地保护法规,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湿还湖,改善人口政策;严控污染,保护湿地水质。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湿地是“地球之肾”,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是陆地天然蓄水库,在抵御洪水、削减径流、蓄洪防旱、降减污染、调节气候诸多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江流域湿地主要集中在中游平原湖区,三峡建库后可调蓄长江上游洪水,调控中游下泄流量及水文情势,有利于中游平原湖区防汛抗旱、防涝排渍工作,促进湿地保护,防止土壤潜育化与沼泽化.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开工,2003年6月水库蓄水,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目前已进入三期工程施工,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建设将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有利于长江中游湿地保护,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全面解决长江中游防洪问题,稳定长江中游河势,需要更多的措施和途径以及全面的研究。在前文提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在河道冲淤、防洪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系列初步的对策和建议。结合三峡工程的防洪优势,认真研究、处理好长江中游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和优化调度,长江中游防洪等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平均年径流深663.3mm,为全国平均年径流深值的2.3倍「';人均拥有水资源约2SOOm',比全国人均占有水平高12%;此外,从上游入境的客水量与中游区内的产水量相当,也可以开发利用.长江中游地区清江、洞庭湖、汉江与邵阳湖水系可开发水能资源约2O72XIc'kw['j,占全流域的11%,水能资源的开发区位优于上游地区.充沛的水资源是一项有利于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要素,应对水资源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建立水业群体,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1水业群体的主要部分售水业.由于北方地…  相似文献   

9.
 针对第I部分提出的三峡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和问题,用相同模型研究了多种代表性措施的防洪效果,提出了应对长江中游防洪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显示,牌洲裁弯、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和南北分洪等工程和调度措施单独使用,在三峡水库提供和《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条件下都难以保证长江中游再现1954年洪水的安全。按防御1954年洪水和保障荆江安全目标,本文通过大量方案计算比较,提出基于牌洲裁弯与南北分洪组合,以适当提高城陵矶设计洪水位为调度余地的综合方案。该方案在调度和运用条件等方面有较大的安全余地,可以更好适应三峡水库等影响下长江中游的河流变化。  相似文献   

10.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旱灾不但分布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其灾害损失不容忽视.20世纪中后期,长江中游水旱灾害呈明显的加剧趋势,其原因主要与生态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建议:(1)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2)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3)扩大湖泊蓄水能力;(4)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并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8年的创新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创新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呈现两段式特征,2005—2010年为平稳发展期,2011—2018年为波动变化期;“一圈二群”创新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目前还处于创新发展的初级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8年创新效率空间分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发散-聚敛-发散”的特征;经济基础(ECO)、产业结构(INDU)、外商投资(FDI)、政府支持(GOV)以及基础设施建设(BAS)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驱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中游开放开发为背景,分析了武汉市作为中国内陆最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武汉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空间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武汉市城市影响域;讨论了武汉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域的衰减,扩延新特征,旨在为研究武汉在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中的战备地位和作用提供一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分4个时期初步探讨了长江中游的水环境在历史时期的变迁,并以荆州、武汉、宜昌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水环境的变迁对城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功能、兴衰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江隔河岩水利工程河间地块渗漏估算周志芳李艳(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98)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长阳县境内的长江支流清江中游.大坝坝型为重力拱坝,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200.00m高程.隔河岩工程的河间地块水库渗漏问题,有关单位虽做了大...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干流出现了低水位的异常现象,通过收集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与三峡水库的水文信息,分析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水位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的城陵矶河段、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浅滩大面积出露情况;最后探讨了这些变化可能对产粘性卵鱼类繁衍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春季...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几十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泄洪和湖泊调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关键控制点城陵矶洪水位抬高,使得洞庭湖和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对三峡水库控制下的下荆江也构成较大威胁。本文依据三峡梯级和长江上游水库群数学模型、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当前条件下的1998、1954年全流域洪水。结果表明,1954年全流域洪水长江中游需要分洪量显著增加,当前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分蓄洪区规模偏小,城陵矶高洪水位壅高下荆江水位、监利等地洪水位超出堤防设计水位,三峡水库全面拦洪条件下的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下荆江在1954年洪水条件下存在较大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沿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石化行业。加入WTO后,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大幅度降低其原油加工成本。从石化行业未来10年至15年的发展需要出发,应在长江沿线建立大型炼油基地,对长江中游石化企业进行业务再造。  相似文献   

20.
长江鳙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运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中游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所用引物中,有10个能对鳙不同个体扩增出多态DNA带,占总引物数的25%,据所取长江中游自然繁殖的18条鳙样品的RAPD谱带的分析结果表明,鳙任意两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0.9386 ̄0.9857之间,平均值为0.9661;遗传变异度则在0.0143 ̄0.0614之间,平均值为0.0439;所分析样本的S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