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向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多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更有其新的内涵。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将主要探讨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现实困难与问题,最终以发展的角度得出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居民的自立意识和能力方面入手解决贫困问题,体育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可通过将体育健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设立“体育健身福利基金”达到救助的目的,还可通过体育产业帮助解决城市贫困居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丽萍 《科技资讯》2014,12(21):229-229
社会救助保障档案是我国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记录城乡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原始数据.政府做好社会救助档案工作有助于建立新型社会的救助系统,有助于改善我国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本文就如何做好社会救助保障档案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各种意外死亡、伤残,也导致不能再生育的60岁以上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群体。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男性继承文化致使失独老人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心理创伤。他们处于仅靠自身无法解脱的困境,社会救助成为失独老人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心理抚慰的最基本保障制度。这种社会救助基于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国家义务理论而建立。当前,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尚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社会救助内容和行动主体不清、国家和地方扶助金低等问题。基于此,从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现状、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5.
简率灾害救助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向因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证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能力和社会保障的制度。灾害救助具有内容的广泛性,手段的多样性和对象的复杂性等特点。灾害救助的目标是使灾区“脱灾”并转向“脱贫”。灾害救助是社会保障伯重要内容,它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激烈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也带来一定的负效应,造成了少数城镇人口的贫困问题,出现了城镇“新贫困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了城镇“新贫困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阐述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城镇最低社会保障的意义、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供一些建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试论城镇低保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激烈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迁也带来一定的负效应,造成了少数城镇人口的贫困问题,出现了城镇“新贫困群体”。本文主要探讨了城镇“新贫困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阐述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城镇最低社会保障的意义、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供一些建议,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制度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农村贫困、城乡差距等问题再一次突显。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克服农村贫困问题,离不开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其关键在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确保农村贫困群体享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关平 《科技信息》2012,(12):81-8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为城市低收入居民设立的保障其家庭成员最低生活需要的"生命线"制度。即当居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障其最低生活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自1999年10月1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城市已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低保制度"的稳健运行还将面对一系列的困境,基于此,笔者拟从法学视角对"低保制度"的价值目标、目前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制,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大措施。城乡低保运行几年来,它不仅让千家万户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而且对于保障困难群众最低生活、维护地方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余淼 《安徽科技》2008,(9):40-41
当前,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全国许多城市已经为在辖区范围内工作的农民工建立了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作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然把外来农民工排除在外。农民工的贫困问题不容忽略。如果政府继续漠视外来农民工贫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损伤了社会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浪潮,不仅是一个规模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构与社会分化的过程,并带来城市居住空间上的“阶层化”。这种社会阶层在生活空间上的疏离与隔膜对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解决的途径可选择:适度的多样化混居;改造和提升弱区位的公共服务;充分考虑到外来工的生活居住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蕾 《科技信息》2009,(26):I0047-I0048
我国自1993年上海试点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低保标准的制定方法,资格审核制度的漏洞,对于救助对象的定位,低保资金的支出,配套的脱贫措施等仍存在问题,现存低保制度的实际救助效果也不尽人意。科学制定低保制度,使贫困人口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摆脱贫困,是维护我国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外低保管理面面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情况进展良好。低保政策的执行在保障下岗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我们应借鉴各国在缓解贫困方面的作法 ,促进我国城市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城市贫困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城市贫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辽宁省城市贫困人群的现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殊贫困人员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特别救助,以帮助贫困人口解脱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福建省在推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开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验.2004年,福建省推行了社会救助"新政",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的覆盖面有了实质性的拓展.在服务递送方面,福建省采用各种适合于当地民情的办法,尽最大可能保证了应保尽保和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从而确保有限的社会救助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民众.福建省农村低保工作在受益资格确定、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综合性社会救助项目间的协调等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城市贫困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城市贫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辽宁省城市贫困人群的现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殊贫困人员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特别救助,以帮助贫困人口解脱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凤波 《科技潮》2006,(9):62-6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命脉,在一次名为“城市人口在新的一年里最关心什么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社会治安”名列第一,共有55.6%的被调查对象将“社会治安”列为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虽然还未发生过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但在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  相似文献   

19.
《上海信息化》2009,(8):88-88
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近日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为民生政策提供经济状况权威核对信息的支持性政务平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会保障的项目和涉及群体不断扩容,与此同时,居民收入类型也日趋多样,核对难度越来越高,传统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的成立,不仅增强了政府部门对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对能力,还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社会救助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际上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概念尚未普遍使用,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只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以不同形式出现,本文对各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中值得我国借鉴之处加以提取和归纳,同时做出比较,以期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