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介绍自行设计组装的高效毛细管电泳的仪器系统!将表面活性剂添加于电解液中,
初步研究了一些电泳参数,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电解液可用于电中性化合
物的分离,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电解液可用于阴离子包括无机阴离
子和小分子有机酸根离子的分离,对直接和间接分光光度检测法均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毛细管电泳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5.
山茱萸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中药山茱萸提取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和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分离条件的优化研究,建立了获得其化学特征指纹图谱的方法.山茱萸醇提物化学特征指纹图谱的CZE优化条件是:未涂层弹性融硅毛细管为54cm(内径为50μm,有效分离长度为50cm);50mmol/L硼砂缓冲液,pH值为9 5;压力进样为34 5kPa·s(5p.s.i.·s),操作电压为22kV( )→(-),柱上200nm紫外检测,30℃柱温.优化的MECC条件:30mmol/LSDS,50mmol/L硼砂缓冲液,pH值为9.5,其他条件与CZE的相同.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样品用量少和分析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毛细管电泳柱后化学发光检测装置.将现行装置中的光电倍增管光电流检测器改成噪声和暗电流更小、灵敏度更高的光电倍增管光子计数器,反应毛细管末端出口处设置一引流装置,解决了由于柱后液滴形成而引起基线规律性波动的问题.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对铁(Ⅲ)的检出限可达1.0×10-10mol/L(2.0×10-18mol)比灵敏度最高的FIAICP-MS低10倍.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痕量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紫甘蓝色素酰基化基团的组分,即分别为芥子酸、阿魏酸、P-香豆酸和咖啡酸。实验优化了4种酸的电泳条件:以直径300μm的碳圆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检测电位为0.9 V(vs.SCE),分离电压14 kV,进样6 s,在浓度为60 mmol/L硼砂(pH8.7)运行缓冲液中,上述4种组分能够在10 min内完全分离。4种酸的混合标准溶液7次连续平行进样,重现性良好,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7%,2.4%,1.6%和4.1%。4种酸的峰高与浓度在2~3个数量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质量浓度分别为:2.5×10-7,3.0×10-7,3.2×10-8和1.0×10-7g/mL。该方法简单易行,快速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区带电泳定量分析苯丙胺类毒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CZE)模式,用单一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对4种苯丙胺类毒品进行了分离和定量参数的考查。使用100mM磷酸盐缓冲液,pH2·4,电迁移进样,苯丙胺、甲基苯丙胺(MAM)、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及其内标物苯乙胺实现了基线分离;用内标峰面积和峰高比进行定量考查,获得了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一般在10%以内;最小检测限为0·1μg/ml。该方法可用于缴获毒品或中毒生物检材中苯丙胺类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研究菊花中的糖类,并首次测定出D-甘露醇的含量。比较了不同种菊花中D-甘露醇及6种糖含量的差异。研究了电极电位、运行液的浓度、电泳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对D-甘露醇及糖类成分分离的影响,得到了较优化的测定条件。以直径0.300mm的铜圆盘电极为检测电极,工作电极电位0.65V(vs.SCE),0.1mol·L。NaOH运行液中所列组分完全分离,检测限(S/N=3)2.5×10^7~0.8×10^-6g·mL^-1之间。野菊电泳图谱在15.5-20.0min之间具有独特且相对稳定的特征峰。 相似文献
10.
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了尿样中的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得到了最佳的分离检测条件:50 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8.2);分离电压16 kV;检测电势1.2 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在最佳条件下,VMA和HVA的浓度检测限(S/N=3)分别为5.0×10-7 mol/L和6.1×10-7 mol/L,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99 3和0.997 9.并以此方法将尿液中的VMA和HVA在10 min内有效地分离检测,不受其他干扰,得到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和99%,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运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菊花、野菊与复方药中的5种主要营养成分,所选体系对木犀草素和槲皮素有很好的分离效果。研究了电极电位、缓冲液浓度和酸度、电泳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得到了较优化的实验条件。以碳圆盘检测电极为工作电极,直径300μm,检测电位为0.95V(vs.SCE),在50mmol·L^-1硼砂-硼酸(pH=9.2)缓冲液中,研究组分在20min内完全分离。5标样检出限(S/N=3)在0.9×10^-6-2.5×10^-6g·mL^-1之间。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同时测定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4种防腐剂的分析方法.以20 mmol/L硼酸-硼酸钠(pH值10.0)为缓冲液,在有效长度为41 cm、内径为50 μm的石英毛细管中,当分离电压为15 kV时,4种防腐剂在9 min内完全分离.在该条件下,分析物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10~10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范围为95.4%~103.7%,多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5 %.实验表明,该方法应用于饮料中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的分离检测时,简单快速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电泳用于抗生素的分离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及生物产品中残留的抗生素是影响其质量及安全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应用于检测食品及生物产品中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等几种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了用毛细管电泳法测量气溶胶中无机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Ca2+)组分的方法。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线性范围和重复性也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气溶胶样品的测量,可以达到定量测量的要求。用该方法对实际大气气溶胶样品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与用离子色谱法测量得到的结果相关性很好,T 检验表明两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效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检测神经递质多巴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安培法对抗坏血酸,儿茶酚共存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离测定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工作电极、检测电位、缓冲溶液添加剂对分析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能有效地消除抗坏血酸,儿茶酚的干扰.测得多巴胺的线性范围为01~100mg/L,最低检出限为002mg/L.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电泳在线样品富集技术及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品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2):1-8
近几年发展了许多毛细管电泳在线(或在柱)样品浓缩的方法,这些方法无需对商品仪器进行改造,而是通过对样品、背景缓冲溶液的组成以及进样程序进行简单的调控而实现的。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降低样品的浓度检测限,拓展CE在包括痕量分析的众多领域的应用。目前这些方法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法庭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维生素B12(VB12)对鲁米诺-双氧水体系良好的化学发光(CL)催化活性,研究确立了一种新型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CE-CL)检测方法,用于这一重要营养物质的准确CL分析.预处理阶段,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被确定为将VB12(Co(III))转化成VB12(Co(II))的适当还原剂,以使VB12在luminol-H2O2发光体系中获得良好的催化信号.这一过程产生的CL干扰组分,则通过毛细管电泳(CE)加以分离除去.实验中,VB12可被温和还原并由催化所得CL信号精确测定.采用实验室自行组建的CE-CL检测装置,该测试过程可在20 min内完成;检测下限(LOD)2×10-7mol/L(S/N=3),线性范围6×10-7~6×10-4 mol/L(r2=0.968),相对标准偏差(RSD)2.4%(n=9).对药品中VB12含量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97%~106%.相较于已有关于VB12的CL分析研究,本文首次考察了预还原处理中产生的干扰组分及其分离过程,以便捷操作获得更为可靠的检测数据. 相似文献
19.
聂燕芳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23(2):38-43
毛细管电泳技术与传统的平板电泳技术相比,具有分析速度快、分辨能力高、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在近几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将着重介绍C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低温条件下表达的两种融合蛋白pET-28a ctpA与pET-23a-ctpA通过亲和色谱纯化、层析柱脱盐及浓缩,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可溶性融合蛋白;并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技术对两种融合蛋白进行分离检测,同时用荧光法配合确证.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结果显示,运行缓冲液的pH值相同时,两种融合蛋白的迁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运行缓冲液的pH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同种蛋白的迁移时间无显著变化,表明蛋白结构是影响蛋白迁移的主要因素,两种蛋白的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