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智囊》2006,(1):34-42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各国不仅在本国内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联合起来为了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尤其是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及“2005年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召开,将全世界对可再生  相似文献   

2.
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 值此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北京 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 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 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 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 同责任。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条件,是关系社会安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曾强调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此我很高兴地对2005北京国际 可再生能源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这 次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 万的能源领域相关群体,这次盛会,为 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所通过的可再生 能源协议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我 对中国政府举办本次活动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5.
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是“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冠名。竞赛结合新农村建设和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尊敬的张 国宝副主任,尊敬的迪玛斯先生, 阁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三年前,在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 发展世界峰会上,有谁想到今天我们 会相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5北京国 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呢? 2002年以来,在加速可再生能源 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可再 生能源正在全球大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在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由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网科研院")牵头完成的"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的数字物理智能决策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立足于建立安全、高效、可靠、绿色的智能电网的实际需求,聚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常规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开展数字物理多层融合决策平台研发,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目前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网控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送出系统运行风险的精确辨识和稳控措施的制定等多个领域,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 宾朋汇聚一堂,举行2005北京国际可 再生能源大会,共同探讨全球可再生 能源发展的大计。这是继去年波恩会 议之后,国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又一 次盛会,对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国际 合作、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 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 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 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23—24日,“中-欧后续能源研讨会”在广东大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法、英、德三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过程、材料和太阳能实验室共同承办。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未来能源技术展望等专题讲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促进中国同国外、特别是中欧间能源科技工作合作和技术转移,寻求合作点,在中、欧共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推广,实现“携手创新、互利共赢”,并为全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贡献。开幕式上欧盟驻华使馆G.Papageorgiou博士作了题为“欧盟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关系”报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李俊峰研究员作了“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主题报告,广东省科技厅廖兆龙副巡视员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并适应电力体制改革进程,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已成为一项关键任务。首先,对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市场化交易进行了分析;其次,梳理了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绿证市场进行了现状分析;然后,基于“双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设计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能量市场、超额消纳量市场和绿证市场;最后,选取某风电场为例,对于本文提出的市场化交易体系进行算例分析,以期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和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可再生资源问题,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问题,需要提前作出重大决策。当代能源技术以及相关产业,正积极向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已为世界共识。可再生能源是当前能源领域中的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需要。无论从当前的发展,还是从长远的发展来说,中国都需要及早逐步过渡到可再生能源上来。人类的未来,将可能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满足当代以及子孙万代对能源的需求。人类即将迎来一个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要闻点击     
《太原科技》2007,(12):95-95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我国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计划论证;“2007中国节能减排论坛”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3.
王东 《科技信息》2010,(23):I0049-I0049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利用有限。发展替代能源也成为我国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疆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通过对新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同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将可再生能源看作是能源战略的组成。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基于Johnson分布体系的非序贯蒙特卡罗模拟法用于评估含可再生能源发输电年度系统可靠性,该方法利用可再生能源历史数据和年度负荷数据模拟可再生能源和负荷的概率分布特征,进而通过模拟相关多维标准正态变量来实现对多维可再生能源相关性的模拟.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算法在模拟负荷和可再生能源分布时的精度以及应用于含可再生能源发输电组合系统年度可靠性评估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依托技术创新,促进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从制约山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入手,结合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山西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及对策,为促进山西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进入2016年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建立新的科研机构、出台新的政策等措施来促进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发达国家更是希望结合自身科技优势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发展。收集了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内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及政策举措,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分布广泛,永续、洁净而且几乎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选择。发展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而且是维持技术优势、抢先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深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节能产业实力强,市场优势突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独具优势,可以从法律、管理、融资、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出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启示持续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是世界整体趋势,这是战略问题。当前,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21世纪能源发展的基本选择。世界能源委…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能源发展困境、全球能源转型趋势2 个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中国能源转型方向:抓住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和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总结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助力、市场驱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正 《科技智囊》2006,(9):68-77
随着能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以及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产业化,正在成为各国保障能源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全球视野,从经济角度,借鉴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探究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万仞 《华东科技》2006,(12):10-10
把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整个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很不清楚,不能就可再生能源谈可再生能源,必须在全国整个能源系统的大视角下看待这个问题。他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