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助性胶凝材料是水泥工业应用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使用辅助性胶凝材料能降低水泥用量,延长水泥基材料的使用寿命,提高水泥应用效率,间接降低生产水泥的能耗、减少CO2排放.本文首先阐述了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分类和作用及其在水泥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辅助性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辅助性胶凝材料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分析水分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水分传输机理、孔结构对水分传输的影响以及水分传输的表征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进展,并对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水泥基材料在水分传输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渗透作用、扩散作用和毛细作用;连通孔作为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通道,其临界孔隙率、孔隙分布以及孔径大小等均会影响水分传输的速率;水泥基材料中水分传输虽然可以利用传统试验方法与现代无损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但是这些手段需要人工多次测量,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且误差较大,利用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能够获得较好的结果。此外,目前对于水分在水泥基材料内部的传输,大多数研究都忽略渗透作用以及扩散作用的影响,而只是把毛细作用力作为水分传输的驱动力;且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时大多是在分子尺度上进行研究,并将水分视为一维传输。未来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首先是要系统的考虑水分传输的3个驱动力;其次,研究水分传输时最好采用多维的数值模型;最后,应当寻求更为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  相似文献   

3.
从石灰石粉水泥基材料的作用机理、性能、应用技术标准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石灰石粉水泥基材料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单掺石灰石粉水泥基材料中石灰石粉的作用机理、时变行为和性能调控方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矿物掺合料对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塑性开裂的影响,本文采用了平板约束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掺入粉煤灰或矿渣能够有效增强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抗塑性开裂能力,从而显著降低开裂风险,预防塑性开裂;而硅灰的掺入则会明显促进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塑性开裂,使裂缝面积及宽度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
将数字散斑图像相关技术应用到扫描电镜的三维重构中.首先,用扫描电镜获取试样的立体像对,应用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计算出高程.分别用显微硬度压痕实验数据和体积不变原则,对三维重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完成了对刀具磨损面的三维重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扫描电镜三维重构与验证结果相吻合,基于数字散斑相关的扫描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可以准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水泥基无机粘结材料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该植筋材料植筋的破坏形态和机理,提出了水泥基无机粘结材料植筋锚固强度和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聚乙烯醇纤维(PVAF)、聚丙烯纤维(PPF)、玄武岩纤维(BF)和不同掺量引气剂对现代水泥基材料抗渗性的影响.通过抗渗试验和压汞试验(MIP)对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和孔结构进行测试,分析了纤维和不同掺量引气剂掺入后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改变,孔结构的改变影响了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实验结果表明:掺入PVAF可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性,而PPF和BF对水泥基材料的抗渗能力有负面效应;掺入适量引气剂后因孔结构的改善也会显著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渗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泥基珍珠岩轻质墙板的板间裂缝问题,参考普通水泥混凝土的研究方法,对水泥基珍珠岩轻质墙体材料的收缩与膨胀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掺加添加剂,改善了水泥基珍珠岩轻质墙体材料普遍存在的收缩率大的缺点。还通过电镜照片对水泥基轻质墙体材料的收缩与膨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钢渣综合利用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尤其是在水泥和混凝土等跨行业领域应用。由于钢渣化学组成与水泥相似,具有一定胶结性能,研究者开发出一种新型钢渣基胶结材料。针对钢渣基胶结材料活性低现状,对钢渣凝胶性能、活性激发技术、配方方案设计、水化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探讨。相比掺入结构混凝土应用,钢渣基胶结材料在矿山充填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和成本优势,现有钢渣的低膨胀性能够克服体积微收缩,增强充填体后期强度,是钢渣基胶结材料极具可实施性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硅灰预处理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硅灰进行化学表面改性预处理,可改善掺加硅灰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达200 MPa以上,抗折强度超过30 MPa.颗粒粒径分析、Aim和Goff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硅灰经过预处理后,拆散了硅灰的团聚体,改善了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增大了体系的填充率,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SEM和XRD分析表明,对硅灰进行预处理,改善了水泥基材料中集料与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从而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强度.研究还表明,微纳米级硅灰颗粒具有极强的自团聚效应,改善硅灰的分散性是充分实现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李天鹏  高欣宝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1):5717-57195726
利用石墨作为导电相材料,配制出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采用包括直接读取法和伏安法的二电极法对导电水泥的电阻进行了测试应用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得出了伏安法测试技术合理可行的结论,为研究导电水泥电阻测试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构在目前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基于断层轮廓线的三维重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基于CT数据的人脸三维重建中。选用面向曲面的重构方法,采用最短对角线法对活体头部的CT轮廓线数据进行三角面片重建,重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电阻率法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历史、理论基础、测试仪器及测定方法,对采用电阻率法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水化过程以及预测凝结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电阻率法在化学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在其他方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最后对电阻率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不仅能够提高废聚酯的回收利用率,还能减少建材生产成本.将全生命周期理论纳入水泥基建材生产过程的成本分析,对材料生产的全过程费用进行拆分,梳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清单,以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为实际算例,通过对比分析玻璃纤维水泥基建材和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建材,测算出较为经济的绿色建材生产技术,为绿色建材生产打下坚实基础.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对降低了材料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采用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剂,使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降低了13%.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灌浆材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在许多大型工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建筑材料。文章总结了灌浆材料的种类、性能、灌浆的方法和施工的技术要求等,分析其已有的技术特点,提出水泥基复合灌浆材料是今后灌浆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波分散方式将纳米CaCO_3掺入水泥基材料,研究了不同掺量纳米CaCO_3对水泥基材料性能与结构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掺入纳米CaCO_3后,水泥基材料流动度降低,浆体表观密度增大,抗折和抗压强度提高.纳米CaCO_3掺量为1.5%(质量分数)时,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最为显著,纳米CaCO_3掺量过多则不利于强度发展.纳米CaCO_3的掺入会加速水泥的水化,早期使水化产物Ca(OH)_2等增加;纳米CaCO_3改善了界面结构和水泥石结构,使水泥基材料的结构变得更加均匀密实.结果显示纳米CaCO_3掺入后对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构有利.  相似文献   

17.
低掺量PA6短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A6短纤维在较低掺量情况下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进行了研究 ,并与Nycon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A6短纤维可明显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和抗冻融性能 ,对水泥基材料其他性能没有影响 ,PA6短纤维在水泥基材料中可免受大气老化影响 ,其综合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18.
首先指出了混凝土渗透性研究中均匀化研究方法的不足;并拟定了基于三维重构的混凝土多相渗透模拟技术路线。随后回顾了混凝土材料三维重构与多相渗透模拟的问题背景、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的渗透特性、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电阻率法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历史、理论基础、测试仪器及测定方法,对采用电阻率法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水化过程以及预测凝结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电阻率法在化学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在其他方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最后对电阻率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PA6短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塑性开裂的影响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A6短纤维在不同掺量情况下对水泥基材料抗塑性干缩开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与Nycon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A6短纤维可明显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塑性干缩开裂性能 ,其效果可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且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