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RAPD技术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共选择77个年龄在100~270年间的红松个体,连续分4龄级.筛选出11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71个位点,其中55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77.46%.利用POPGENE分析软件计算了该年龄段凉水地区红松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遗传多样性在龄级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凉水保护区内的红松遗传多样性在1731-1900年的时间段内没有太大的波动;龄级间遗传多样性分化不明显;红松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龄级内.对照这一时期环境变化,对红松的遗传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凉水和丰林地区的两个红松种群的7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03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82个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比分别为73.79%和71.84%.Shanron信息指数和Nei指数的统计结果都表明,红松的遗传多样性凉水种群大于丰林种群,红松种内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种群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技术,对庄河仙人洞红松人丁二林的3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筛选出14个ISSR引物的扩增,共检测到9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57个,多态位点比率(P)为0.6333.经统计分析: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的Nei指数为0.2598,Shannon指数为0.3627.与其露水河红松人工林的遗传变异对比,庄河仙人洞红松人工林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用ISSR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砂珍棘豆(Oxytropis racemosa Turcz.)3个不同生境的地理种群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砂珍棘豆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4个ISSR引物扩增出284条带,Shannon多样性指数,一0.3630,Nei’s多样性指数H=0.2234,物种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236,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085,大部分遗传变异(93.27%)存在于种群内,6.7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73,基因流(Nm)为6.9318,说明种群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漂变不会引起遗传分化.UPGMA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3个地理种群中,乌审旗和伊金霍洛种群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鄂托克种群聚在一起,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狭叶小羽藓居群为实验材料,测定不同居群植物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下的小羽藓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04个检测位点中发现94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35%,总的居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82,Shannon指数(I)为0.4108,小羽藓种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总的遗传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591,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协)为0.1182,居群间的变异程度远远大于居群内的变异程度.将各个样点居群的Shannon信息指数同重金属含量做相关性分析得出,Shannon信息指数的增加同Cr含量呈明显正相关,表明Cr胁迫对小羽藓种群的遗传分化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深圳塘朗山桫椤孑遗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RPD标记分析了深圳塘朗山桫椤孑遗种群全部57个个体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关系。50个引物共检测到171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个,多态位点比率5.85%。基于基因频率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165,Nei基因多样度指数平均值为0.0094,表明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对Jaccard相似性系数矩阵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57个个体可分为4个亚群。RAPD谱带表型的主成分分析(PCA)支持聚类分析结果。根据研究结果讨论了种群的管理和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飞蝗五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检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Linnaeus)2个亚种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6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56条.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不同种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东亚飞蝗种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36.09%和33.85%.用UPGMA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亚飞蝗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innaeus)关系较远.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东亚飞蝗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东亚飞蝗与亚洲飞蝗之间的遗传距离.由Mantel软件检验得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系数r〈0.7,表明这5个种群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同时,还结合等位酶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上述东亚飞蝗4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表明RAPD可检测出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油蒿种群遗传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油蒿(Artemlsia ordosica Krasch.)的5个种群进行了研究.用15个随机引物扩增出297条清晰谱带,其中285条为多态性谱带.利用POPGENE 32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油蒿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6%,各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比在84.6%~90.9%之间.(2)油蒿的种群间分化较小Gat=0.1364,86.3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的遗传一致度都在96%以上(3)聚类分析显示,地理分布近的种群被聚到了一起,反映了油蒿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地理距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南岭国家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5个南岭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8条ISSR引物扩增出101条带,其中64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3.37%.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85 9,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74 1,长柄双花木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在种群水平上,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在60%~75%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9 5~0.282 4,Shannon信息多态性指数为0.384 5~0.399 9.道县种群和莽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41 4,表明长柄双花木绝大多数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95.86%).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野生种群未按地理位置进行聚类,连州2个种群较为特殊,先与江西井冈山种群聚在一起,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技术对中国大鲵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及河南五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评估。9对引物组合在5个野生种群中共扩增出50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54。多态位点比例(69.82%)、香农信息指数(0.362 9)和基因多样性指数(0.241 4)等参数均较高,显示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为丰富。AMOVA分析发现,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绝大部分位于种群内(97.94%)。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Фst = 0.021,P<0.001)。根据种群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基本依照流域进行聚类,结合化石证据,推测中国大鲵由北向南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调查了布依族中学生320例(男172例,女148例)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发形).结果显示:(1)布依族有内眦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高,铲型门齿率中等偏高.凸鼻梁率中等水平,宽鼻孔率较高.突型下颏率中等偏高,有耳垂率中等偏低,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卷发率较低;(2)除了内眦褶、耳垂类型外,其余7项指标类型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3)9项指标彼此间相关性极小;(4)总的来看,与其他人群7项特征基因频率比较的结果显示:布依族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孔形状、额头发际这4项指标的基因频率上大多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按照《人体测量手册》、《人体测量方法》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方法,调查了海南省黎族中学生720例(男347例,女373例)9项遗传学指标.结果显示:①有内眦褶、铲型门齿、突型下颏和额头发际有尖及卷发的出现率较低,上眼睑皱褶率中等偏高,凸型鼻梁率中等水平,宽形鼻孔率中等偏低,有耳垂率偏高.②除上眼睑皱褶、额头发际和发形外,其余6项指标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③9项指标中部分指标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漳州地区闽南语族群的头面部9项遗传指标进行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总计382例中学生(男212例、女170例)进行9项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的研究,分析了这些遗传学指标相互间的关系,并与我国部分省份群体的9项遗传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的上眼睑褶皱出现率与鼻梁类型方面的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与我国各族群的比较中,闽南语族群的有内眦褶率、上眼睑褶皱率、有耳垂率、额头发际有尖率处于中等水平,凸鼻梁率、突下颏率和卷发率处于较高水平,铲形门齿率和窄鼻孔率处于较低水平;9对性状的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下颏类型-内眦褶、鼻孔形状-上眼睑褶皱、头发类型-门齿类型、下颏类型-鼻孔形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地区藏族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西藏林芝地区492例(男183例,女309例)藏族中学生的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和环食指长率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林芝藏族有内眦褶、凸鼻梁、有耳垂、过伸型拇指和扁型指甲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有上眼睑皱褶、窄鼻孔、卷发和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有铲型门齿、突型下颏、尖发际和环指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林芝藏族头面部9项指标彼此相关性较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无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林芝地区藏族的13项遗传指标与北方族群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丰城市汉族8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江西汉族部分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的特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丰城市372例(男233例,女139例)汉族人群的眦褶、眼睑、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颌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发形8对遗传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眦褶、头发类型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睑、鼻梁形状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孔、下颌、耳垂、发际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眦褶、鼻孔形状民族间差异较大,耳垂、下颌、发际、发形次之,鼻梁类型、眼睑民族间差异较小;与其它13个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调查了蒙古族3个群体(巴尔虎人,厄鲁特人和布里亚特人)的发形,前额发际,上眼睑褶皱,蒙古褶,耳垂类型,鼻梁侧面观,鼻孔类型等7,项性状,并计算了基因频率,结果显示:上眼睑褶皱,蒙古褶,耳垂类型的显性基因频率高于隐性基因频率,与兴安盟蒙古族相比,呼盟蒙古族鼻粱侧面观,耳垂类型显性基因频率较高,另5项特征显性基因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滁州市348例(男212,女136)汉族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分析了各指标间的关系,并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上眼睑皱褶、凸鼻梁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仅鼻孔形状-内眦褶一对性状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选取的17个族群中,安徽汉族的内眦褶、上眼睑皱褶和有耳垂的出现率居较低水平,窄鼻孔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铲形门齿出现率居中等偏高水平,凸鼻梁、突型下颏和卷发出现率居较高水平;(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徽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指标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内蒙古18个人群的13项遗传指标(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指甲类型、足趾长、蒙古褶、上眼睑皱褶、铲形门齿、鼻梁侧面观、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前额发际、头发)出现率值进行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个人群可分为4个组:东部区少数民族组、西部区组、中部区蒙古族组、兴安盟汉族与阿拉善蒙古族组.主成分分析显示,尽管民族间通婚已日趋普遍,在一些形态特征方面,同一民族仍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蒙古族诸人群窄鼻孔率与有耳垂率相对较高.西部区汉族人过伸拇指率、扁形指甲率、窄鼻孔率、有耳垂率均较低.研究还表明,科尔沁蒙古族人、厄鲁特蒙古族人、达斡尔族人关系密切,锡林郭勒蒙古族人、察哈尔蒙古族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广东省梅州地区客家人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应用随机群体抽样方法法,对该地区203名中学生(男68名,女135名)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进行研究,分析了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相互间的关系,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群体的9项遗传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内眦褶率、上眼睑有皱褶率、鼻孔形状、鼻梁类型、下颏类型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2)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有内眦褶率、鼻孔窄型率、有耳垂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铲型门齿率、下颏突型率、额头发际有尖率、卷发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上眼睑有皱褶率、鼻梁凸型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头面部9项指标中鼻孔形状-鼻梁形状和鼻孔形状-耳垂类型存在相关性.(4)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9项人类学指标出现率具有南方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对湖南苗族学生的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额头发际、头发形状等5项头面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苗族多为非凸型鼻梁、宽型鼻孔、突型下颏、无尖型额头发际、直发;除鼻梁类型-下颏类型和下颏类型-头发形状2对性状相关外,其他几项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