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6,(11):26
松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中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后来封此松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松为“五大夫松”。《幼学故事琼林》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语亦由此来。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松能长寿不…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6,(15):28-29
桃桃原产在中国,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在民俗、宗教、审美观念中,都有其重要文脉。桃花红、白、粉红、深红、烂漫芳菲,娇媚出众。中国人常以桃花喻美女娇容,与女人有关的事也都常带“桃”字。如,桃花妆,桃花运,桃色新闻等等。此文化东传日本,日本的风吕场(浴池)也标明有“桃之汤”,“松之汤”(女浴池,男浴池)。但是人们却都爱桃。俗信桃有灵气,桃在三月如不开花,则预报火灾。三月也叫“桃月”。中国神话中说桃树是追日的夸父的手杖化成的。《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  相似文献   

3.
门神之说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4.
六百年前。当时的中原大地烽烟燃起,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得正统,作为龙兴之地又是辽金元三朝古都的北京,再次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建都后明成祖朱棣为了使明王朝能够代代相传,即令官员、术士开始在京城周围遍寻万年吉壤,寻觅“风水”宝地,即北京正北昌平区内的明十三陵。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亲临十三陵后在《哀明陵三十韵》中赞叹,诗曰:北过清河桥,遥见天寿山,胜朝十三陵,错落兆其间,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实佳域,千峰后护高崔巍。燕山山脉起于太行,自古就被视为“北干王气所聚之地”,主峰天寿山雄峙陵北,层峦叠嶂,东蟒山,西虎…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9,(15):26-27
冬天里的动物世界仍然生机盎然,很多动物的名字里都带着“雪”字。雪豹、雪兔、雪鸡、雪猴既然姓“雪”,必然有些“雪”性。它们都是一身洁白吗?还是喜欢在雪天活动?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世界各个地方“姓”雪的动物,也为这醋夏之日增添一丝凉意。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并规定继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据《说苑至公》的记载,起初秦始皇在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个问题时,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的想法: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白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相似文献   

7.
岳南 《科学大观园》2009,(16):56-57
有句歇后语叫“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三国志》引《襄阳记》亦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笑以为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从科学的角度讨论古人所持有的时间观念,是科学思想史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一、关于时间的定义我国古代对时间概念的探索,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管子》一书中有《宙合》篇,西汉刘向释篇名曰:“古往今来曰宙也。”这里“宙合”的“宙”,即指抽象意义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06,(13):28-29
梧桐梧桐是桐树之一种。桐有油桐、泡桐、紫花桐、白花桐、梧桐等。桐之用途很多,陈翥在《桐谱》中说“:桐之材,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晒而不折裂,雨溅污泥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楠虽寿而其永不敌,与夫上所贵者旧矣。”油桐可榨油,泡桐最遮荫,梧桐宜制琴。王充在其《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上说“:树之榛栗,椅桐梓,爰伐琴瑟。”《齐民要术》说:“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后汉书》载有:“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名琴。(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一、古文中的记载鳟 首见于《诗经》“风·九篇 :有“九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 ,衣绣裳”句。意思是说我用有九个袋子相连的小网竞捕到大鱼鳟和鲂 ;我们老百姓竟看到这样的贵人 ,穿着君王穿的礼服 (上衣锈花曰衣 ,下身绣花的衣曰绣裳 ) !这是西周初成王时 (公元前 10 2 6~99 0年 )周公平定了东方要回西京时 ,洛阳百姓舍不得他离开 ,给他送行时歌颂周公的诗 ;所以后边还有两句“无以我公归兮 ,无使我心悲兮” ,说周公不能不回去啊 ,可是回去就难再来啦 ,怎能不令我们悲伤啊 !以后 ,《尔雅·释鱼》和许慎《说文解字》对鳟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11.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有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霾,风雨土也.从雨,狸声.《诗》曰:‘终风且霾.’”刘熙《释名·释天》解释说:“风而雨土为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更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诗经》有关于霾的记载,“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生的内涵,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是这样说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却被表达为:“人生就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中西不同的文化色彩可见一斑。但是,无论怎么评述,人生是由生命的存活时间计算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3,(23):42-45
<正>12月7日,大雪节气。要说最动人心魄的雪景还数北方的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无比壮美。中国雪都喀纳斯被中国气候中心授予“中国雪都”之称。冬天的喀纳斯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花让山峦和森林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喀纳斯是北疆之巅,这里群山静谧,人迹罕至,图瓦人的村子就像是隐藏在仙境里的世外桃源。其中,喀纳斯三湾是喀纳斯最美的赏雪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1期刊登了题为《一名之立,费三百载——logic定名评述过眼录》[1]的文章,作者是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杨全红先生。文章介绍了“逻辑”一词定名历经三百余年的旧闻轶事,读来十分有趣。杨文旁征博引,将平日所作笔记刊出,每录言论,则以言论之作者冠为名头,言论之后又标出引文出处,中规中矩。以“逻辑”定logic,可以说是汉语术语规范过程的一个缩影,个中玄妙,也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玩味。据杨文引述,周振鹤认为:中国学术的发展过程中缺少“逻辑”这样的西方哲学的概念,致该概念引入中国以后其定名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在明末,耶稣会士依拉丁语(logica)音译作“落日伽”,后又意译为“道”、“理”;至晚清,严复译作“名学”。日本人又译为“论理学”。据统计,到清末为止,逻辑的译名计有近五十种,没有一种占压倒多数。民国初年,章士钊力主使用音译“逻辑”,引起报上争吵。其后亦多词并立,至20世纪下半叶,终告逻辑取胜。严复曾叹:“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译名之难,由此可见。不过,译名难,定名亦不易。以西人所云logic一语为例,据说至清末,其在我国即有50种译名之多。一个术语在一个国家之译名竟达半百,其混乱是怎么也难免的了。为规范和统一该术语,我国学人一直在努力,商榷和争鸣即时有所闻,据称民国初年报刊上还因此上演过一段“文斗”呢。该词之“逻辑”译名最终为国人接受已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难怪有人要说:“一词之立,费三百载”!一语“逻辑”,五十异名。“译名”自然不是“异名”,但是译名确实导致异名。中国古文中常有通假,意指汉字的通用和假借,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同音通假,如以“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叠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穀”,借“吁”为“籲”等。[2]“译”与“异”同音,倒也符合通假的定义。然而从译名到异名的逻辑,却是隐藏在“一名总有多人译,思前想后各不同”的客观道理之中。由此,译名之单数仍为“译名”,译名之复数,便是“异名”。章士钊说,这是“文人通病,每不肯沿用他人已定之名”。他认为,“以义译名”(意译)常常不能吻合原意,所举之例便是logic(逻辑),以作为“音译可免争端之证”。但是音译与意译之争似乎经久不衰,难分轩轾。或问,西方逻辑何时登陆中国?第一次中译文本又系何人所为?杨文有答者曰:傅季重:明朝李之藻同傅汎济合译并于明崇祯四年(1631)刊行的《名理探》,为西方逻辑的第一个中译本,以“名理”译logic。明末来华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向中国读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logic时,将其译为“辨学”(亦谓“辩学”,见于《辨学遗迹》)。清道光四年(1824),乐学溪堂刊行的佚名译《名学类通》中,则将logic译作“名学”。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严复在作名学讲演时开始使用“逻辑”一词,并着手翻译《穆勒名学》。他既首创“逻辑”这一音译名,又不摒弃意译的“名学”,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只有“名”这个词才与西方的logic含义相近。1902年在《穆勒名学》的按语中,严氏说:“逻辑最初译本为固陋所及见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译,近日税务司译有《辨学启蒙》。曰探、曰辨,皆不足与本学之深广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学译之。”胡晓翔:《浅议译名的是非及翻译的标准》,《上海科技翻译》1996(3)。回首“逻辑”术语公案,杨文引王秉钦[3]言论:第一个提出讨论这个问题的是章士钊先生,他在《民立报》和《甲寅》周刊上发表意见,主张音译。章士钊《逻辑指要》称:“明李之藻所译,是葡萄牙人傅泛际书半部,……马相伯讲授逻辑,以致知二字牒之,未定专称,所撰《致知浅说》……。”其中“傅泛际”或与“傅汎济”无异。李之藻(1565—1630)是明末科学家,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庵,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太仆寺少卿等职。曾随利玛窦学习西洋历算,主张西法,致力于介绍西方天文学、数学、逻辑学等。读杨先生文,使我联想起“经济”。经济是现今高频词,至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媒体的表现如此。关于经济一词的来历,众说不一,颇有争议。有人说“经济”是日本人的发明,日本人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再传到中国。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经济这个词是“出口转内销”。早年间在中国,也有以音译“经济”即economy的时候,写成汉字,表示为“依康老蜜”(容挺公:《致甲寅记者论译名》),[4]今天再看时确实有趣得很。《甲寅》杂志创刊于1914年5月10日,章士钊主编。读者容挺公对以音译名词如“逻辑”、“依康老蜜”用作学名提出异议:“……倘指科学,用作学名,则愚颇以音译为不适。”百年以后,时过境迁,“老蜜”不再,“逻辑”依然。说明音译意译各有千秋,绝不是简单一句话所能取舍判断。天下文痴,乐在品书。读好文章,当然过瘾。不过也有小小困惑:章士钊(1881—1973)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行严,号秋桐。历史上另有“章氏”章太炎,即章炳麟(1869—1936),浙江余杭人,也是学者,太炎是他的号。杨文列在“章太炎”名下的言论(64页),称“愚吐弃名学而取逻辑者也,决不能……”,此与同文前引陈福康言论(61页)中“章氏认为……愚吐弃‘名学’而取‘逻辑’者也,决不能……”似为同调。但两个“章氏”确有不同。或请释之。瑕不掩瑜。无论如何,愚得以品读一词三百载,幸甚至哉! ① 确系“章士钊”之误,作者随他人(林行止先生)而错,本刊向读者致歉。——编者  相似文献   

15.
“隐身”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虽然在古代它经常出现在笑话与童话中,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然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古老的梦想正一步步逼近现实。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变色衣”,它能在特定条件下改变颜色。这种“变色衣”的出现代表人类通向“隐身之梦”的道路又多了一条,因为它最终将能像变色龙的皮肤一样,随时与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4,(7):66-67
正《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忽一日,长史杨仪入告曰:"即今粮米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运谋多时也。前者所积木料,并西川收买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众皆惊曰:"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备。吾今先将造木牛流马之法,尺寸方圆,长短阔狭,开写明白,汝等视之。"众大喜。紧接着介绍了制造木牛之法: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  相似文献   

17.
口音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吓米们,猪尾吧!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注: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以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注: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注: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醉鬼认家警察把一名醉鬼送到家门口,对他说:“这真是你的家吗?”“如果你替我开了门,我就马上证明给你看!”警察打开门带他进去。“你看见那架钢琴吗?那是我的,你看见那架电视机吗?那也是我的。”他们又上二楼。“这是我的睡房,你看见那张床吗…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相传远古时候,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长寿老翁,人们尊称他彭祖,隐于此山,生有二子,长曰“武”,次曰“夷”,二人开山挖河,疏干洪水,后人为纪念他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后来连闽赣边界的大山脉也统称为武夷山脉。又传,此地为古代闽越族,其首领名武夷君,此山为古越人的栖息之地而得名。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脉的最高地段,总面积56527平方米,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5.3%。区内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  相似文献   

19.
古时,有一句得道成仙之语:"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人们现在认为是一派胡言,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这正是当前欧美科学界热哀探索的超自然现象,称之为"时空隧道"。这也证明在中国古代可能已发现"时空隧道"。令人们震惊的神秘现象一再出现:  相似文献   

20.
那天,我的高中校友田祥匆匆跨进我的诊室,神情紧张地说:“哥儿们,我真有点儿害怕!”我感觉很奇怪:“为啥?”他涨红了脸,环顾左右后神秘而惊慌地说:“你别笑话我,我去嫖过妓女,可能得性病了。”我赶紧安慰他:“戴了避孕套应该没事的,但你以后千万不要再乱搞了!”他仍不放心:“可书上说,戴安全套也不保险呀!最近我总感觉身上有些不对劲,恐怕我真的得性病了!”我给他检查了一下,未发现性病的体征,劝他不要胡思乱想,可他还是不相信我。“我虽然不是性病专家,但是诊治性病的常识还是知道的!”我再三向他保证,他才将信将疑地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