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燕年谱     
廖燕,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清顺治元年(1644)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享年62岁。廖燕早年补邑弟子员,六、七年后,便摒去时文,鄙弃科举,专攻诗古文词,并多次出游,广交达官名流,欲以奇计取仕。几经挫折,晚年遂辞弃诸生,绝意仕进,埋头著述。他一生含辛茹苦,尽心竭力,终于写出一部传世之作——《二十七松堂集》,行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六年(1677)以吴三桂为首的叛军和清军在韶州激战,廖燕携家避乱于外。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提到其避乱之地为南岸土围。据考证,其中的"南岸"并非泛称,而是一具体的村庄名。当时为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凤冲都属村,即今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凤田村委会南岸村,是以位于江湾河南侧而得名。《二十七松堂集》说到的廖燕避乱的横溪就是江湾河(又称龙归河),当时叫双下溪,为南水支流,流经今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位于韶关市区西南。  相似文献   

3.
廖燕《二十七松堂集》散文的思想意义,拙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已加以论析。在清初历史条件下,廖燕离经叛道,违俗异尚。不仅思想奇特,而且文风奇特。本文侧重于探讨其散文艺术风格的特色。(一)清康熙版、乾隆版、日本版及民国版《二十七松堂集》,共载廖燕散文373篇。按作品内容分类,属于彰善瘅恶的73篇,论文评艺的70篇,述己抒怀的68篇,论学议教的41篇,阐发孔学的33篇,名胜记游的29篇,知人论世的26篇,抨击科举的13篇,应酬之作只有20篇。可见,廖燕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基本  相似文献   

4.
一、廖燕诗的继承轨迹粤北文化,从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算起,中经余靖,直至廖燕,形成“三峰孤峙、遥接千载”局面,很象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而三人以各自的特色显示粤北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汉族文化的独特继承轨迹。其中廖燕诗文,自己编刻,“高奇自负”(朱渠《二十七松堂集序》),生受盛誉,死传日本,其继承更具创造性,更其硕果累累。与  相似文献   

5.
廖燕(1644—1705)一生为布衣。今韶关市区人。著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并传入日本印行。当今国内外部有学者在研究他的著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集》不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圆满结合的佳作,奏出了时代精神和绚丽江山的真善美的旋律,揭露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假恶丑的内涵,无怪乎受到了当世后代人的赞赏或诋毁。我想,喻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不无恰切的。廖燕生于清初顺、康年间。时值满族统治者率兵入主中原,打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6.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诗文在清初颇有影响。但其生卒年在学界颇有争议,其中生年有三说,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万历二十七年(1599)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年有两说,即顺治十八年(1661)和康熙元年(1662)。现根据王猷定《四照堂文集》中多篇之文及相关材料,推定出王猷定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康熙元年(1662)。  相似文献   

7.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8.
“归”字在《诗经》中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表现了妇女出嫁、回娘家、被遣的几种生活状态。对“归”字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对《诗经》文本的不同解读。本文试以《邶风·匏有苦叶》、《邶风·燕燕》和《豳风·七月》为例,对其中“归”字的几种约定俗成用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高适的《燕歌行》诗前有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文苑英华》、《全唐诗》“元戎”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这就引起了研究者对诗歌所感“征戍之事”的针对性的讨论,有的认为专咏张守珪,有的认为讽刺安禄山,总之,如清人陈沆所说:“非泛咏边塞也”(《诗比兴笺》卷三)。笔者认为,此诗并不因某人某事而发,恰恰是一篇“泛咏边塞”之作。  相似文献   

10.
无纪年。下联款后钤“王耑”(白)、“扆昌”(朱)二印。65.5cm×16.2cm×2。一吟堂藏。王端(1908-1992),字虔昌,一字之端,又字孝替,别署五士草堂主。以字行。浙江绍兴人。幼习书画,师从郑午昌、李仲乾、王潜楼、钱味辛等。1927年与西冷诸子在杭州成立中华艺术同盟、艺海同鸣会。1935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并在杭州等地设分会19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发起美术展览多次,编纂《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中国图案集》等数十种美术资料。抗战胜利后,主编《中国美术年鉴(1947)》,出任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长、卿云出版社总编辑、…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12.
《徧行堂集》是澹归和尚(1614-1680)所作的诗文集。乾隆"寓禁于征"是导致《徧行堂集》文字狱案发生的原因。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并非该案的举报者,而是赴丹霞山别传寺实施"屠、逐寺僧,椎碑、毁塔"的始作俑者。《徧行堂集》案牵涉甚广,"株连僧俗五百人"。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镇压与钳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施行的文化专制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别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居湘西石船山,因称船山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明崇祯举人。清兵进入湖南,他在衡山举兵抵抗,参加南明桂王政权,任行人。后从事研究和著述,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现存有《船山遗书》八十册。《清史稿》卷四八六《儒林》一有传。  相似文献   

14.
王魁,据宋周密《王魁传》载,名俊民,字康侯,宋代山东省菜州掖县人。生于景祐丙子(1036)。弟定民与苏轼兄弟游,有名于世。俊民为嘉祐辛丑(1061)状元,签徐州判官。嗣充南京发解官。因狂疾服金虎碧霞丹而卒,时为嘉祐癸卯(1063),年仅二十七,其人刚峭笃学,洁身自好,有“爱自如冰玉”之称,了无负心之事。可是,他在戏曲中却成了负心汉的曲型。  相似文献   

15.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农历十月六日(10月30日)书。纸本(有折痕),行书。款后自钟“圣湖野老”朱文印。42cm×48cm。一吟堂藏。本札乃马一浮以诗代简寄于弟子王培德(字星贤),王准(字伯尹)之物,时年马一浮64岁,诗见《蠲戏斋诗编年集·丙戊》(见《马一浮集》第三册),唯《集》中所  相似文献   

16.
论文同诗     
文同(字与可1018—1079)在宋代诗歌史上属于北宋前期作家。他生于真宗天禧二年,比曾巩、王安石都早,比苏轼还早十八年。可是,好几部影响较大的宋诗选本,都把他排列在苏轼以后,例如: 《宋文鉴》把他排在沈括(1031—1095)之后, 《宋诗钞》把他排在陈师道(1053—1101)之后, 《宋诗纪事》把他排在王令(1032—1059)之后, 《宋诗精华录》把他排在张耒(1052—1112)之后。我们不能说这些诗选的编者全无时间观念,但他们把文同的位置随便拉后,至少说明对文同的生平和创作不甚了然。《四库提要》(卷一百五十三)评文同的诗“驰骤于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晁(无咎1053—1110)、张(耒)之间,未尝不颉颃上下也”。这四家晚于文同二十七年到三十五年,严格点说,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阅微草堂笔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晚年追录见闻的笔记小说,全书分《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共二十四卷。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清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生于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死于公元1805年(嘉庆十年)。  相似文献   

18.
朱子别号考     
朱子(1130——1200年),名熹。祖籍江南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宋高宗建炎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时,乳名沈郎,是其父朱松所名,以志其出生之地(尤溪原名沈溪,后因避闽王讳,改名尤溪)。朱子小字季延,以尤溪隶延平;又字五二以行称。朱子十六、七岁跟随刘彦冲(名子翚,自号病翁)学习,冠时刘彦冲字之曰“元晦”,其祝词云:“木晦于根,春容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跋潘显甫字序》,《朱子公文集》卷八十二。以下简称《文集》)朱子在《跋家藏刘病翁遗贴》中说:“熹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20.
<正>火灾一直困扰着人类,越现代化的社会,发生这类灾难的可能性就越大。下面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的两次重大火灾,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由于当时已经有了公共传媒,所以描述得也相对详细。从中可以看到,这是两起典型的人祸。这些都记载在清朝人薛福成所著的《庸盦笔记》之中。太平火药局爆炸案时间: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二十一日巳时(上午9点至11点之间)地点:安徽太平府(今当涂县)长江水师火药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