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分布广泛,普遍存在土地退化的现象,潜在的盐碱化问题严重,因此,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概况,针对土地盐碱化现状提出了多种改良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同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应用自相似理论分析了松嫩平原3个典型盐碱湖滩土壤不同深度的颗粒的分维数差异,并应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寻找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水分特征参数,分析了研究区土壤水分日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松嫩平原的自然概况,松嫩平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松嫩平原土壤类型和盐碱化的变化,星星草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学特性以及利用星星草综合治理盐碱地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分布广泛,普遍存在土地退化的现象,潜在的盐碱化问题严重,因此,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介绍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概况,针对土地盐碱化现状提出了多种改良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同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盐碱地面积巨大、分布广泛,经过几十年的改良利用,盐碱荒地锐减、土地生产力成倍提高.目前仍有约1/5的盐渍化耕地存在,且由于耕种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趋于上升、新问题逐渐凸显.土壤盐渍化及盐碱害障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盐渍化土地,是保证地区之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生产实践和查阅文献,综述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预测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以期为盐碱地的治理和未来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自相似理论分析了松嫩平原3个典型盐碱湖滩土壤不同深度的颗粒的分维数差异,并应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寻找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水分特征参数,分析了研究区土壤水分日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1985—2015年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5年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684.75 km2,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东南部以及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变化是自然驱动因子和社会驱动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1992、2000、2004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区域及各区县结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引起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2~2000年研究区以盐碱地为主要土地类型,2004~2010年耕地成为主要土地类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主要由盐碱地和耕地转变;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和海陆边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北部沿海地区岸线南移,东部沿海地区岸线东移;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泥沙沉积造陆和海水侵蚀岸线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政策影响是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组成变化、空间邻接关系变化和变化主导类型,揭示了1986-2000年间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间林地、草地不断破碎化,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特征。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增大,草地开垦过快和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旱地-水田,草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湖滩土地类型与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湖泊滩 地是与湖泊水体共生的景观单元,是湖泊环境特征的重要标志,对湖泊环境演化十分敏感;同时,湖滩又是重要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湖滩 资源、有效保护湖滩生态环境是湖泊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松嫩平原的湖滩具有面积广、类型多、开发晚、潜力大的特点。根据植被等特点将松嫩平原的湖滩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根据湖滩的区域类型差异提出了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气候、水资源和盐生植物等自然条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盐湖农业的资源基础,重点讨论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区域内积温较多、热量条件较好,咸水、微咸水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有大量宜农土地未被开发,撂荒面积大;草地占土地面积的46.64%,但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限制其利用;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7%,破坏较严重;盐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1.68%,且资源丰富,几乎未被利用。柴达木盆地资源基础丰厚,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在该地区建立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盐湖农业,加强盐生植物研究,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盐碱地由于含有大量盐离子不适合普通作物的生长.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盐渍化土地对于解决我国的粮食和资源短缺问题至关重要.冰叶日中花是一种既耐干旱又耐盐碱的盐生植物,兼具食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在拓展盐渍化土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冰叶日中花的耐盐机理并展望了其在盐碱地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进程中镇赉项目区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镇赉县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土地整理前(2005年)和土地整理中(2009年)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应用"3S"技术及景观指数计算软件建立了景观格局指标及生态风险评价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和可能的生态风险,并在项目区进行了土壤盐碱化指标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旱田、盐碱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湖泊和沼泽地面积减小;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366上升到0.382;项目区两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旱田和盐碱地优势度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景观生态风险值从2005年的0.73上升到2009年的1.08,生态风险仍处于极高级别.分析原因主要与近年来气候干旱、加之土地整理工程进度缓慢有关.项目区土壤定点监测显示,土地整理工程开始启动的北家子村土壤盐碱化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土壤酸碱度、碱化度和总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工程进度缓慢的前舍利村和后五家子村土壤质量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加快研究区土地整理工作的进程是改善区域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 96 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养育着 13亿人口。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 ,到 2 0 0 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4. 8亿。为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 ,粮食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必须力求粮食的增产。因此 ,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量。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总面积为 15 . 6 8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 330 0万 ,由于受地势、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 ,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 ,据土壤普查资料显示 ,全省盐碱地面积为30 . 0 2万公顷 ,其中以大同、忻定、晋中、运城四大盆地集中连片 ,面积为 2 8. 11万公顷 ,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 93%,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 ,…  相似文献   

15.
以松嫩平原盐碱地经微生物-纳米整合技术修复前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硅片润湿、土壤吸附、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备了扫描电镜(SEM)土壤硅片样本,对改良土壤的团粒与微团粒结构、土壤真菌的生长状态及代谢物聚集颗粒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土壤样本、土壤硅片真菌样本,能够直观反映土壤颗粒的微观结构和真菌生长、代谢状态;盐碱土接种灰绿曲霉后,该真菌能够缠绕盐碱土颗粒生长,其代谢产物能够在土壤上形成纳米粒子,从而改善土壤团粒与微团粒结构.为盐碱地治理、土壤活力检测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新疆甘家湖梭梭林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基于 MSS、SPOT 和 ETM 遥感数据资料,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甘家湖梭梭林绿洲-荒漠过渡带1972-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趋势,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2-2008年间,研究区沙地与盐碱地面积大增,且增加速度较快,而草地面积大量减少;林地和盐碱地是研究区最具优势的土地利用类型,沙地的优势度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在转入和转出过程中,林地和沙地、盐碱地及草地和沙地之间的转化较明显,林地表现为内部的转移;转入贡献率中占优势的是林地和沙地,转出贡献率中占优势的为林地和盐碱地,说明林地、沙地和盐碱地在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中最活跃。过渡带内生态退化加剧,生态破坏严重,其主要原因与自然环境变化及水资源的利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因地势低平、海水倒灌、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通过土地整理等活动可以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通过改善土地灌排设施条件、安置排盐暗管等措施改良盐碱地.土地整理2a后,经过连续2次土壤调查,发现试验区内高含盐量盐土的含盐量降低到3 g/kg以下,但土壤pH变化不大;研究同时表明,土地整理改良过程也会通过灌溉等途径排出土壤中的养分,在后续种植中需要及时补充肥料.  相似文献   

18.
陈爱武 《广东科技》2014,(18):142-14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行各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植树造林工作更是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土地面积属于盐碱地类型,给正常的农作物种植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在这部分区域通常会采取树木种植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尽管如此,盐碱地土壤条件的特殊性也给树木种植的成活和正常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改造和利用盐碱地条件提高树木种植的成活率成为了这些区域植树造林关注的重点。探讨了提高盐碱地植树造林成活率的相关技术,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指导 ,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 GIS技术 ,完成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 ,探索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详查的技术流程 ,建立了西固区土地资源数据库 ,实现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对不同年代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农业用地以每年 0 .34%的速度减少 ,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建设用地以每年 0 .6 4 %的速度上升 ,城市化进程加快 ;盐碱地面积以每年 0 .0 5 %的速度增加 ,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大 ;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合理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用松嫩平原2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月降水数据,选用基于最优拟合函数的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别从干旱频率、干旱历时、干旱站次比等角度,分析松嫩平原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从季节来看,松嫩平原冬季出现了显著的湿润趋势(P=0.002),春季次之(P=0.039),两季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6%和29.7%,且均有重旱现象发生;夏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干旱频率均为22.2%,但没有重旱现象发生.从年尺度上看,松嫩平原54 a间发生持续时间为7个月及以上的干旱事件共7次,远高于其他连旱事件的次数,但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 从空间来看,在年、季尺度上干旱频率整体从西南向东北递增,冬季的高频干旱区主要分布于泰来、明水和扶余及其周边地区,呈零星分布;春季和夏季主要集中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其中春季的高频干旱区面积大于夏季的高频干旱区面积;秋季主要集中于松嫩平原西北部和中部,主要分布于富裕、齐齐哈尔和安达等地.尽管松嫩平原的干旱严重程度有所下降,但54 a间有39次出现了全域性干旱,并且干旱的影响区域呈扩大趋势.该结论能为松嫩平原的抗旱减灾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