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情爱意识作为涌动的潜流而存在着,而以桑为母题 的情爱文学,则是情爱意识的载体,逐渐上升为一种文化表征。积淀的结果使其成为一种集 体无意识的情爱原型。这一母题的情爱文学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善与美的动态平衡,孕育出一 系列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背景,而该批评中“问题意识”的凸现又要求着“主题意识”方面的建构与“命题意识”方面的探究,总起来看,该批评意味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新范型——“生态人”的出现与一种文学观方面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贵族社会的情爱生活中,女性不是爱的对象,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爱情”主要是指成年男性对少年的爱,女性只是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古希腊,爱少年不仅是贵族社会中盛行的情爱时尚,更是男性拥有的一项情爱权力。男性贵族之所以拥有此项权力是基于男性拥有一系列政治特权,以及充满男权思想的社会微观权力的认同和支持。因此,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权力。  相似文献   

4.
张抗抗一直宣扬自己是“非女性主义者”,她以理性的精神强调“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性别的对立似乎掩盖在理想化的创作意图之下。然而,对照她的小说《情爱画廊》和《作女》,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之下隐藏着男权意识到女权意识的流变。但是,在整个“逻格斯”中心尚未被瓦解、消除之前,企图建立一种完全脱离男权传统的充满新意的“女性世界”是难以实现的。张抗抗性别意识的两极跨跃,显示出她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胆预测和迷茫心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聊斋志异》和《十日谈》中女性追求的自由情爱与性爱,认识这两部作品反封建的主题与历史贡献,进而剖析中西文学中情爱与性爱的深层文化意蕴,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特点以及文化对文学渗透与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实际,通过剖析文本中对母亲、男人的心态以及情爱观、性心理,审视了五四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从而真实地把握了第一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阐述和作品分析中指出,八十年代后半期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与历史转型特定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转型,体现了文学中的“平民意识”。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法上看,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双重反拨和双重吸收,丰富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艺术经验。“平民文学”也应有“精英意识”,才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小团圆》文本的细读,探析其在死亡意识、时间意识、男女情爱以及个人的对于“家”的情感上所显现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9.
《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之情爱成为古希腊人感情生活的基本内核,重视人的追求和个性解放,使古希腊人的情爱观较早具有理性的觉醒意识,情爱方式必须遵守古希腊传统的中道思想,防止过度或不及,主张以节制情欲来高尚爱情。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与说口这一人们关注的话题,分析和论证二者密切的关系,丑角的自娱自乐、自我嘲讽以及对情爱意识的夸大体现的一种狂欢化的精神,进一步说明这两者突出体现了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王手的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男性叙事,表现有二,一为江湖,二为情爱,无论是江湖,还是情爱,在笔者看来是王手用来探求男性成长的叙事,江湖中的少年和情爱世界中的成人共同完成了王手的男性叙事。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其特有的纤细、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在其诗词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诗词作品无处不充满着崇高的情爱意识、时间意识、爱国意识和一生颠簸不幸的人生经验,这些构成了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代情爱诗诞生在思想解放、“人”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的“五四”时代,情爱主题也被看作是时代解放的标志,是人的意识觉醒的刻度,是女性自我觉醒的标志。透过这些耀眼的光环,光荣的里程碑的背后却也透着从传统一路走来所带有的性别不平等的遗憾和无奈。“五四”启蒙的女性解放的呼声过后,女性的情爱话语在实质上并没有构成对男性权力话语的解构,在现代情爱诗中仍可以窥见其中所彰显的或隐或显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下女性小说已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学景观,大多都有自成一家的故事模式,不管作家本人是否首肯,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事实。种种模式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女性小说不是不谈爱情,而是爱情缺席;她们也未见得乐于对镜独坐,而是无人欣赏与喝彩。这不约而同的指向意味着一种群体规模的觉醒和群体觉醒的规模。尽管在启蒙意义上仍然未能指点迷津,毕竟,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立场和姿态,基于此的所有吁求与探求都使女性意识在文学表现中获具了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的五种对话属性张荣翼在当今的文学研究领域,人们已开始频频地看到一对话”(dialogue)一词,这种对话的意识已使得人们可以从一种独断论的艺术观中解脱出来。所谓对话,就是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在共同的话语空间中交流各自的意见,并不一定要求对方折服,...  相似文献   

18.
文学拥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一个艺术化的人性与理性世界成为高悬于现实生存之上的太阳,而不是为了把文学变成一个满足现实意识的世界;只是为了一个形而上的朦胧天国而不断提升灵魂,而不是为了形而下的身体欲望不断坠落。但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使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种遥远的怀恋和梦想,文学以与现实的急速一体化、以对现象和表面的快速反应为自己的主要荣耀,人们可以及时地在文学中发现那些最时髦、最前卫的现实意识和现实表象。  相似文献   

19.
一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情爱的表现虽然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景观,但就其主要倾向而言,却是缺少悲剧精神的。它在文学对情爱故事的处理上集中表现为以大团圆为结局的结构模式。这种倾向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上日益增强。在唐代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莺莺传》、《霍小玉传》等悲剧精神较强的作品,在宋代话本中也可以看到《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找不到美好结局的故事,元代戏曲中不乏悲剧题材,但除个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沈从文情爱小说创作中的矛盾心理进行评析,指出矛盾的根源在于自然道德与宗法道德两种相悖的道德评判尺度产生的碰撞。进而认为沈从文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是构筑了幻想中的彼岸世界,以美与善的标准来写湘西边地人生应然的样子,通过建筑文学乌托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