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涛  王晓鸣  李强 《中国基础科学》2012,14(3):17-21,F0002
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已被认识到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其中的动物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以猛犸象和披毛犀最具代表性。这些令人非常感兴趣的绝灭动物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它们的上述特点曾经被假定是随着第四纪冰盖扩张进化而来,即这些动物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本研究根据来自西藏的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使它们形成对冰期气候的预适应,此后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一新的发现推翻了冰期动物群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潍译 《科学大观园》2013,(22):58-59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大象的研究显示,大象是合作性非常强的动物,尤其是雌象们彼此照顾幼子,对死去同伴抱着深深的情感,会不顾性命救起落水的幼象,甚至不顾它是不是自己亲生孩子。所有这些都说明大象是“道德水准”很高的动物。但是,新的观察却暗示不一样的结果……一阵吼声惊破死寂的夜晚,把在研究塔的小房间里的我从睡袋里吓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学家们制造出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器人,在实践中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火星科学探测、工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等领域。但现有的大多数步行机器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双腿僵硬的金属怪物,距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不过美国佛蒙特大学科学家约什?邦加尔德对现有的多款著名步行机器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开发出一款计算机模拟系统,系统显示机器人也可以像动物进化一样逐渐学会更好地步行。  相似文献   

4.
日本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克隆实验,使得一只死亡并冷冻长达16年的老鼠“复活”。这是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克隆长时间存放的冷冻动物,这一技术未来将有望使得猛犸象和剑齿虎等早已灭绝的动物重新复活。  相似文献   

5.
我们给它们取名、抚养它们,我们用"暴躁"、"敏感"和"贴心"等形容词来形容它们——但它们并不是人,而是我们的宠物。在动物身上赋予人的性格特征是我们的本性,尽管这些性格特征在动物身上可能并不存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尽力避免把动物拟人化。科学家如果用"嚣张"来形容一只狗,或者  相似文献   

6.
张惠 《科学大观园》2009,(7):I0001-I0001
据英国媒体报道,雕齿兽、穴居人、剑齿虎、猛犸象、巨型地獭等是科学家们心目中最想“复活”的远古灭绝生物。而这些生物中,猛犸象复活的可能性最大。科学家们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些生物都“重回人间”也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3,(18):46-49
<正>据传,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口服小分子靶向化疗药物AOH1996。在临床前研究中,该研究药物能杀死所有实体瘤。又有人说,故宫建成后600年不积水?食用含碘盐可预防核辐射?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这些都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7):34-35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符号Au的金,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9号元素是地球上最广受欢迎的贵金属。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美丽金属的起源可能是一种罕见而剧烈的爆炸事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元素周期表上的重元素,如金,铂、铅和铀等,都起源于宇宙中超新星的爆发。地球  相似文献   

9.
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但近日,西伯利亚猎人在西伯利亚最偏远的地区——雅库特的尤斯特·雅尼思科伊地区发现有史以来保存最完整的猛犸象残骸,然后交到科学家手中。这一头年轻的猛犸象蓬松的姜黄色皮毛色泽鲜艳,就和这个动物在冰封的陆地上漫步时一样。它的眼睛、脚垫甚至内脏都完好无损。此前,科学家们在发现一些猛犸象骨头后,就设想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动物漫步在冰冻平原上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22):61-61
近日,科学家住澳大利亚北部近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驼背海豚。这一发现起源于野牛动物保护协会(WCS)试图解决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一场持续数十年争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项目主管霍华德·罗森鲍姆说:“许多年来,关于驼背海豚的物种数就一直存在争论。”科学家曾提出,在驼海豚属(学名: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为什么这么聪明?"这是一个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弗里堡大学进化牛物学家塔德鲁兹·卡维茨很想研究这个问题.卡维茨博士问:"如果聪明这么好的话,那为什么多数动物仍然很愚笨?"卡维茨茨志趣相投的科学家正设法弄清动物们为什么学习以及为什么有些动物进化得比其他动物史擅长学习.他们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是,聪明可能对动物的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12.
近期利用最新的3D电脑技术进行的一项模拟结果给了天文学家们当头一棒,让有关我们太阳系起源最有希望的理论突然之间变得摇摇欲坠。太阳系究竞起源于何方?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科学家更多地从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20世纪科学家则更多地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入21世纪,化学会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难题?什么是未来化学的新生长点?化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些部是对化学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相似文献   

14.
苗文 《科学大观园》2014,(21):26-27
<正>近日,在中国辽宁地区发现的6具大小与松鼠相当的动物骨骼化石表明,哺乳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便已活跃在地球上。研究人员指出,这项发现将哺乳动物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大约4000万年。这些小动物的身型与一些啮齿类接近,这样的信息也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最早期的哺乳动物是如何逐渐演变的。科学家们相信,这类生物此后逐渐演化成了卵生的单孔类动物,如鸭嘴兽,有袋类动  相似文献   

15.
<正>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是科学家们面对的最大谜团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外太空,为此,天体生物学家们正在搜集证据证明生命可能起源于银河系中的其他地方,随后在38亿-40亿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将最初的生命物质带到了地球上。这种理论被称为"胚种论"。科学家们此前在彗星上发现了有机物分子以及水冰成分,暗示这类天体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曹玲 《科学大观园》2009,(12):71-72
向海洋施铁肥、给地球打伞、模仿火山喷发、截留二氧化碳……这一系列试图拯救地球的工程中又有失败的消息传出,然而科学家们还在不懈地努力。结果会如何?  相似文献   

17.
张海 《科学大观园》2023,(13):32-35
<正>仰韶文化以粟作(或称为旱作)农业为基础。学术界公认粟作农业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然而,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却并不简单。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自末次冰期以来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的史前人类即已开始广泛利用禾本科植物,这就为粟黍的早期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任天 《科学大观园》2013,(13):29-30
地球在2.52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地球上的生命几乎消失殆尽。但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1000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科学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极洲进行了7次考察,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前恐龙生物的化石。这些化石或许可以告诉我们,草食性生物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为恐龙,又是如何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与其他动物展开竞争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万物,行为各异。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个拥挤喧闹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它们必须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团结就是力量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这一生活方式也会使这些动物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配偶资源上都要进行剧烈的竞争,难免产生纠纷,甚至血腥争斗。如何趋利避害,保证种群的延续壮大?动物们自有它们的一套行为准则。科学家将群居性动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称之为动物的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每一种动物都有  相似文献   

20.
东晨 《科学大观园》2012,(16):60-61
确定恐龙是温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有助于我们获得大量关于恐龙生活、生长和进化的信息。一个动物是温血还是冷血将影响它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它生长的速度和多久能够繁衍下一代。在过去,科学家们认为只有冷血动物的骨骼上会有生长线,因为这些动物的生长是断断续续的。而温血动物,比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其生长被假设为连续的,因为它们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而且具有较高的新陈代谢率,持续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