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鲨和解     
噬人鲨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一种鲨鱼,也是人类最害怕的鲨鱼。许多年以来,人们固执地认为人和鲨鱼是天生的敌人,并且捕杀它们。殊不知,这样的认知和做法都对鲨鱼是不公平的,也严重地破坏了海洋生态的平衡。迈克尔·鲁岑,现在正在研究噬人鲨,探索它们的身体语言。他是一位艺高人胆大的专家。在非洲最南端,有一个被称作“噬人鲨之都”的地方——杭斯拜。在这里,人们都知道迈克尔能和鲨鱼说悄悄话,他对鲨鱼的了解几乎无人能及。迈克尔和野生动物摄影师拉尔夫,想为鲨鱼塑造新形象,也许这将有助于保护这种动物,让噬人鲨不致于死于非命。他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确有气功大师,他们发起功来,能“刀枪不入”。想不到,在动物世界里也有一些“气功师”,不过它们不是拜师学艺练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一种御敌本能。吃鲨鱼的磨球豚在动物世界,最为出类拔萃的“气功师”应首推豚。它们普遍会使气功,只是有些成员的本领更为出众。  相似文献   

3.
杨捷 《科学大观园》2010,(14):62-62
经典影片《大白鲨》营造的恐怖气氛让很多人毛骨悚然,对大白鲨的恐惧让他们永远远离大海,就怕影片中不幸者的恐怖经历降临到自己头上。为了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部经典影片致敬,同时也让人们了解鲨鱼真实的一面,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有关鲨鱼研究的几大发现,其中包括高超的伪装术、利用超感觉力展开攻击以及与体型较小的鱼类“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4.
圆石 《科学大观园》2013,(22):64-64
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的公司正在推广一款新型的潜水衣,称穿上这款的人可以在鲨鱼的视线中“隐形”。如果这种潜水衣真的有效,那潜水员或许就能在水中待更久的时间了。  相似文献   

5.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读到的以下文字:生物种群之间有原始合作、寄生、附生、共生、共栖、捕食、竞争等关系。如鲫鱼与鲨鱼,一般都认为是寄生或附生关系,但鲫鱼有时也为宿主做些清洁工作,这时即为共栖了。乍一看,没问题。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常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鲫鱼与鲨鱼。鲫鱼,是人们常见的淡水鱼类,体侧扁,头部尖,无须,脊背隆起,尾部较窄,有的品种长可达20多厘米。此鱼刺多肉嫩,食用价值很高。鲨鱼,是人们熟知的海洋鱼类,种类很多,也叫鲛、沙鱼。身体一般为纺锤形,稍扁,胸,腹鳍大,尾鳍发达。个别种类头上有一个喷水孔。性凶猛,行动敏捷,捕食其他鱼类,经济价值很高。鲫鱼与鲨鱼,一淡水,一海水,倘若没有特异功能,根本游不到一块儿。如果各自交换生活环境,也就落一个完事大吉,绝对谈不上寄生、附生乃至共栖等等。但既然“有时也为宿主作些清洁工作”,显然应该有这种鱼了,于是查。查来查去,相当吃力,只查到一种名为“”的鱼,其习性和鲨鱼寄生、附生以至共栖靠点谱儿。资料显示:,海洋鱼类,亦称“印头鱼”。体延长,呈亚圆筒形,长达80余厘米。头扁平。大口,下颌突出。第一背鳍分化为一椭圆形吸盘,位于头顶,常吸附于大鱼身上或船底而移徒远方。以大鱼吃剩的残渣为主,也捕食小鱼及无脊椎动物。鲨鱼里大块头不少,足可以让寄生、附生以至共栖啦。那么,为什么“”误为了“鲫”,看看字形,两个字实在是太像了,双胞胎一般。兼之文章作者或许字迹稍微潦草,抑或编者看花了眼而又不知淡水鱼和海洋鱼类有所区别的常识,可不就错了呗。由此看来,常识也当留意哟。徐向东副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  相似文献   

6.
强和弱     
<正>动物界的准则历来是弱肉强食,这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现实并非都如此。鲨鱼,被称为大海里的"杀戮机器",众多的海洋生物都葬身于鲨鱼腹中。然而,身形庞大的鲨鱼,它的天敌却是一条小小的盲鳗。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形的吸盘,里面镶着锐利的牙齿。它慢慢向一条鲨鱼靠近,并悄悄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起初,鲨  相似文献   

7.
鲨鱼搬家     
今天要和大家讲一讲鲨鱼的故事。前不久北京海洋馆里的鲨鱼集体搬了一次家。因为海洋馆里原来的鲨鱼馆就要被改名叫做中华鲟馆了。这个鲨鱼馆长29米,宽11米,深4.4米,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由篮球场变成的一个大鱼缸。过去人们可以透过特制的亚克力幕墙,近距离的观察鲨鱼,而且那里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表演。鲨鱼池里有大大小小各种鲨鱼一共20多条,尤其是几条大鲨鱼在海洋馆里生活了近5年,它们都是小时候就来海洋馆安家了。这些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宽敞的大房子里,拥有几分悠然闲适,甚  相似文献   

8.
鲨鱼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年,它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主宰了海洋。在1200种鲨鱼里,绝大部分没有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姥鲨、鲸鲨、噬人鲨和锯鲨列为附录11名单,旨在通过严格限制国际贸易来保护这些鲨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世界鲨鱼类的年渔获量在1950年为30万吨,  相似文献   

9.
马文 《科学大观园》2011,(12):49-49
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在一位业余古生物学爱好者的收藏品中发现了一个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古生物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大约1.5亿年前史前鲨鱼以菊石为食的首个直接证据。菊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也是现代鹦鹉螺的远亲。在此次发现的化石中菊石的外壳上嵌着三颗鲨鱼牙齿,外壳被牙齿咬出了几个孔。此前,在其他的化石中也曾经发现过鲨鱼牙咬的迹象,比如鳄鱼尾部化石。但由于菊石外壳坚硬,古生物学家此前一直无法确定鲨鱼是否曾以菊石为食,他们也无法排除其他海洋捕食者捕食过菊石。不过,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罗麦恩·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7,(3):26-27
即将过去的2006年,是让生物学界感到兴奋的一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2006年动物界十大趣怪新闻,这既是生物学界的惊奇,更是人类的惊奇。从发现会“走路”的鲨鱼,到河马与乌龟的“忘年交”,再到有“腿”的海豚……这些趣闻,吸引着生物学家的研究,更吸引着普通民众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1.
冯军 《科学大观园》2010,(12):64-64
<正>为了观察到鲨鱼,向海里丢了一些鱼块。血腥味很快在海水里蔓延开来,很快几条鲨鱼出现在捕鲸船周围。于是,我们站在船甲板上开始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这时,一条长达3米的大蓝鲨顺着鱼的血腥味悄悄滑近我们,如同一颗巨大的鱼雷,突然撞向甲板,吓得我们本能地跳开。鲨鱼用鼻子在甲板上留下了一块方形印记,甚至还不忘"咧嘴一笑",才悠然离去。我们以血引鲨,并不是想考验鲨鱼对血的敏感性,因为这早就妇孺皆  相似文献   

12.
新西兰14岁少女莉迪娅·沃德在南部城市因弗卡吉尔沿岸冲浪时遭鲨鱼袭击。她果断地用滑水板猛击鲨鱼头部,将之吓跑,因此她的身体未受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3.
常常聚集成群的蝠鲼会不时在海面上做出令人惊叹、壮观的飞行表演.但是科学家至今还没弄清楚它们这么做的确切原因.蝠鲼和鲨鱼同属软骨鱼类.它们具有宽大扁平的身体以及如同翅膀般的胸鳍.无论是在水里,还是在空中,蝠鲼的“飞翔”动作都很优美,因此也被称为“飞翔的鳐鱼”.跃出海面超过2米高的蝠鲼能保持数秒钟滑翔,然而它们落水时常常因腹部落在水面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9,(1):36-37
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8年“50项最重要的发明”。其中,“个人DNA测试服务”位居榜首当选年度最佳发明。此外,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鲨鱼皮泳衣、仿生手等一同入选。个人DNA测试服务了解和分享你的遗传秘密是颇具争议的基因测试服务23andMe的核心内容。你只要花上399美元,即可进行DNA唾液测试。对你90多项特征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如秃顶和失明。  相似文献   

15.
1.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须要拼命游才不致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  相似文献   

16.
吴戈 《科学大观园》2009,(14):68-69
1835年的环球航行时,当达尔文在踏上加拉帕哥斯岛的几十分钟内就发现了五个新物种。那21世纪的今天地球上还有没有可发现?“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也是我们了解最少的。”华盛顿史密桑尼亚学会的迈克尔·维基奥尼说。海洋70%的部分是没有鲨鱼的:不只是热带浅海有珊瑚,在从挪威到新西兰,最深达6000米的海底都有珊瑚礁;不只非洲草原有食腐动物,  相似文献   

17.
英国肯特郡38岁男子菲尔-坦纳在福克斯通市码头上钓到了一条长几十厘米的小猫鲨。菲尔兴冲冲地将鲨鱼递给朋友看,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他的手臂,导致这条小鲨鱼撞向了菲尔的鼻子,一口咬住了他的鼻子。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阳光之州"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滩旅游资源,2013年春季这里又吸引了一批特别的"游客"——上万条鲨鱼惊现佛州南部沿海,最近的鲨鱼距离海中游泳的游客仅有18米。棕榈滩海岸护卫队上尉沃顿表示,他们在博卡拉奇、博因顿比奇和辛格岛距  相似文献   

19.
池塘中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聚集的水滴很容易从荷叶上滚落;水面上水黾“闲庭信步”,这个小小的昆虫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自由自在的在水面上行走跳跃;大海中鲨鱼“迅猛驰骋”,无论是在平静的海水中还是湍急的洋流里都可以极速前进。这些奇妙美丽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它们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背后有科学规律在发挥着作用,那就是固体表面的浸润性。控制固体表面的浸润性,由于其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和超越自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研究组…  相似文献   

20.
没有专长的“婴儿型”在科学与技术日益专门化的今天,一个人要想成为全才”是难以做到的。而既非“全才”,又无一技之长者,往成为被首先考虑下岗的人选。缺乏团队精神的“鲨鱼型”一项工作往往只有在群体的共同协作下才可能完(下转第54页)(上接第53页)成。因此,未来社会中,个人需要团队,团队也需要个人,二者互相需要。倘若个人不善于协作,没有团队精神,这个个体只能被团队抛弃。顽固不化的“贝壳型”社会的剧变,决定了人已不可能永远扮演某种社会角色。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调整心态,给自己重新定位,以适应未来的磨擦与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