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比较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后,提出用维南定理分析法计算了单相接地短路电流,该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输出电阻是放大电路主要的性能指标,其大小反映放大器带负载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对输出电阻的求解过程产生困惑.本文以共集放大电路为例,对放大电路输出电阻进行分析计算,除了采用传统的外加电压源法和实验法外,还采用了开路电压短电流法以及等效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提高戴维南等效电路参数测量精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有内阻,在作有源二端线性网络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参数测量时,会引起明显的误差.应用两表法和电压、电流补偿法,提高了实验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求解含受控源电路的一种方法,是对戴维南定理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戴维南定理验证实验存在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不相同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于复杂的电路,不可能用电阻串、并联的方法将电路简化后求解,因此,必须利用网络的原理和定理来简化。等效电源定理就是简化线性有源二端网络和分析电路的一个重要定理。  相似文献   

7.
信号传输时,功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对正弦稳态下最大功率的传输做了探讨,发现当负载阻载为传输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阻抗的共轭复数时,负载所获得的功率最大.在此基础上,对负载被限制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不平衡电桥法测量电池内阻的原理,给出实验设计,测量结果与电位差计法相比可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发现用ZH-12型通用电学实验台的两路直流电源测试开路电压时所测量的开路电压结果与理论值不符,其原因是由所用实验台的电源存在互相干扰引起的,从而针对实验台电源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戴维南等值参数辨识算法对等值系统发生扰动时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提出了基于系统扰动后暂态量的戴维南等值参数辨识方法.首先对等值系统扰动下传统等值方法无法辨识戴维南等值参数进行了分析,然后阐明了基于扰动后暂态电压电流信号辨识等值参数的实现原理,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端口电流电压约束关系下微分方程的系数,对比等值网络稳态时的等值参数,从而获得该等值网络暂态状态的戴维南等值参数.通过对简单电路网络和IEEE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此方法在等值系统扰动后对戴维南等值参数进行跟踪辨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含受控源的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阻若可以取负值,就会出现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违反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和违反欧姆定律的现象.这是电路在实际应用中从未发生的现象.得出含受控源的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阻,不可能是负电阻的结论.这样,上述与自然规律相悖的现象才能不存在,在应用戴维宁定理对电路分析时,才能全面符合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将代维南定理推广应用于含受控源线性网络,得出:对满足存在性和唯一性解的含受控源线性网络,当运用代维南定理去分析网络响应时,在代维南等效电路的变换过程中,可将受控源视为电源性元件(独立电源)进行化简电路。  相似文献   

13.
电路基本定理描述了电路的基本性质,是分析电路的重要依据,它们既反映了电路的物理意义,又为电路的简化和分析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求含源单口网络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方法,即直接从求单口网络端钮伏安关系找出戴维南等效电路开路电压UOC和等效串联电阻RO。  相似文献   

15.
戴维宁定理不能对负反馈放大器作实质性单向化等效变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天申 《河南科学》2004,22(5):597-599
以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为例,证明用戴维宁定理(Thevenin’s Theorem)对负反馈放大器作单向化变化,不是等效的变换,而且没能起到实质性单向化作用,即受控关系没有消除。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含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源定理的拓扑形式的证明,并给出了计算含源二端网络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等效阻抗的拓扑公式。  相似文献   

17.
Language marked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languages, and is reflected from hearing, vision and sense, i.e. the varia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such as phonology, morphology and seman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edness in language use following the three perspectives, i.e.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with an aim to define the function of marked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