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胚法氏囊提取液对法氏囊复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莱杭鸡受精卵,孵化四天半时注射1.0mg或1.5mg丙酸睾丸素,以抑制法氏囊的发生,孵出的十三只雛鸡全部无法氏囊。用睾丸素处理过的鸡胚,分别在孵化十一日,十三日或十五日到十七日注射两或三次同期的法氏囊提取液,结果孵出的十只雛鸡中有半数有较小的法氏囊,其余五只无法氏囊。此种法氏囊的结构,和正常的相比表现出上皮褶数目较少,有的仅有髓部,有的尚有不发达的皮部,有的只有上皮芽,部分法氏囊上皮尚未分化。泸泡中的淋巴细胞排列疏松,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多,并呈玫瑰花簇状,线粒体也增多,因此证明法氏囊提取液有促使法氏囊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序论用雌性激素注射到孵化的卵中,促使家禽改变性别,早巳获得结果。在变性的雄性鸡胚或鸭胚中,从性腺的外形来看,精巢都起了变化,特别是左边的精巢,变成略扁平而不规则,形似卵巢状;从组织结构来看,左边的精巢皮部发达,髓部为精索,因之成为精卯巢。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双酚A(BPA)的毒性作用,本试验对9日龄AA鸡胚和SPF鸡胚尿囊腔注射双酚A,待鸡胚孵化至22日龄,取鸡胚法氏囊和胸腺进行下述各项指标测定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鸡胚孵出率显著降低,法氏囊指数明显变小(p<0.05);染毒组法氏囊淋巴滤泡个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胸腺皮质、髓质厚度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光镜观察发现,双酚A染毒组法氏囊淋巴滤泡和胸腺髓质中的髓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显现针孔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双酚A对AA鸡胚和SPF鸡胚中枢免疫器官有毒性作用,对鸡胚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蜡切片α-乙酸萘酯酶(ANAE)染色法用于研究北京鸭胚及胚后早期腔上囊发育的不同阶段。观察了淋巴细胞的ANAE反应特点,并将滤泡上皮和网状上皮成分的ANAE反应与对应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对比,结果表明:T型ANAE阳性淋巴细胞最初出现在胚胎28天。孵出后,数量略有增加。淋巴滤泡的联滤泡上皮,联滤泡上皮下方以及髓质中央的网状上皮细胞呈M型ANAE阳性,滤泡髓质边缘层及近边缘层的网状上皮细胞ALP阳性,ANAE阴性。值得了注意的是在胚胎发育中,酶染特性不同的两种上皮细胞分别来自于粘膜上皮的表层和基层。讨论了B淋巴细胞在腔上囊中发育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5.
应用兔抗鸭IgM和5.7S IgG血清,以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北京鸭腔上囊中B淋巴细胞的分化,得到以下结果:(1)B淋巴细胞表面和胞质免疫球蛋白出现的时间:胚胎11天,CIgM;胚胎15天SIgM;胚胎18天 SIgG;胚胎21天CIgG。(2)B淋巴细胞分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胚胎11~15天),CIgM~+淋巴干细胞分化为SIgM~+前淋巴母细胞;第2阶段(胚胎15~21天),SIgM~+前淋巴母细胞分化为SIgM~+、SIgG~+淋巴母细胞;第3阶段(胚胎21~28天孵出),SIgG~+淋巴母细胞分化为中、小淋巴细胞,并开始从腔上囊迁出。(3)北京鸭腔囊中B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与鸡具有平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观察了北京鸭胚胎腔上囊从原基到雏鸭出孵时的形态变化。根据常规组织学方法,光镜观察结果,对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阶段:1.淋巴干细胞迁入和开始分化;2.上皮芽出现;3.芽突发生、发育和滤泡初步形成;4.滤泡埋入固有膜、芽突消失;5.滤泡迅速生长;6.滤泡成熟。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与莱杭鸡比较,主要的区别在于:1.北京鸭腔上囊淋巴上皮滤泡的胚胎发生经历了一个芽突的形成和消失的阶段;2.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两者表现了明显的差异;3.在北京鸭腔上囊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淋巴细胞呈现出阶段性成批死亡现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乌龟肝和脾受X射线辐射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乌龟的肝脏由3叶构成,肝实质内结缔组织极少,肝小叶间分界不清.X线照射后第1天,肝细胞出现以细胞核固缩为特征的细胞凋亡现象,中央静脉有淤血现象.照射后第8天,凋亡肝细胞增多,细胞核固缩更明显,中央静脉血管阻塞症加重.照射后第16天,中央静脉血管阻塞症状仍存在,肝内色素细胞增多.乌龟的脾脏分为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其中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两部分.白髓由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围绕1~2条小动脉构成,未见淋巴小结;红髓由脾素和脾窦组成.X线照射后第1天,淋巴细胞出现凋亡现象,红髓与白髓的边界开始模糊.照射后第8天,中央动脉出现阻塞现象,白髓与红髓分界不清.照射后第16天,白髓的小动脉内的阻塞现象进一步加重,白髓与红髓基本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正>MD(马立克氏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致肿瘤性传染病,以内脏、肌肉、皮肤淋巴肿瘤的形成和周围神经淋巴细胞浸润在临床上较为常见.MDV早期感染导致胸腺和法氏囊萎缩、坏死,引起免疫抑制,使鸡新城疫,鸡败血霉形体、鸡球虫病等易感性增强,疾病的发生又加剧MD的发生,从种使MD在临床上较为复杂.MD的免疫是CMI,凡能使CMI降低的绣因(饲养管理不当、密度大、卫生差、饲料霉变、疫苗接种不当等)都能使MD的易感性增高和死亡率增加.MD的易感年龄4—18周龄有向后延伸的趋势,潜伏期7—9天(3—5天)有较  相似文献   

9.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利·康尔曼博士,经过八年的研究证实,对放入孵化器中的种蛋进行照光,可促进鸡胚的发育,提高孵化速度。该研究证实,在孵化器内对白色鸡种蛋进行照光,孵化18天雏鸡就可出壳,比通常的孵化期缩短三天时间。对肉用鸡种蛋经光照处理可提早一天出壳。据康尔曼博士称,经光照处理后,初生雏比一般的要大15%。大型的种蛋经光照处理,还可以进一步加速发育。迄今,从孵化时间的效果看,用小型  相似文献   

10.
取孵出后不同日龄的仔鸡法氏囊提取液直接注射到同日龄的正常仔鸡中,不仅明显提高机体的抗体产生能力,同样具有促使法氏囊淋巴细胞及脾脏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这为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治疗免疫缺陷症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8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十二指肠出现形态分化。16天,上皮细胞增殖为3 ̄4层,.肠腔扩大.30天,上皮局部出现突起,多具2层细胞。34天,间充质已分化为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行肌层及纵行肌层,环行肌层较厚,平均约为28μm。40天,上皮为单层柱状,纹状缘明显,开始出现原始小肠腺。52天,杯状细胞较多。62天,各层结构与成体时相似;扫描电镜下观察,绒毛为指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胚胎食管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2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胚胎中食管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食管从前肠中出现形态分化,之后,中胚层间充质细胞逐渐向食管上皮周围聚集。第24天粘膜下层及环行肌层出现。第40天纵行肌层开始形成。第50天以后粘膜肌及固有膜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两种枝角类的头胸甲及孵育囊上皮的构造。经文献检索,是首次报道。上皮呈多角形,上皮以突起的角相接,构成了很多孔隙,这些孔隙就是血淋巴腔。背缘及腹缘的血腔都很宽大。上皮细胞的外侧是角质膜,外角质膜很厚,有多层,内角质膜极薄,且有很多微孔。透射电镜观察到成体内侧上皮有微毛及褶突,有输送血淋巴内营养物质及排除废物的功能。外侧上皮未发现特殊的构造。上皮内具特殊的胞器,线粒体能分生小线粒体、分层的球状体,还有具鳞片的分泌细胞,它们都产自外侧上皮。血腔内发现一种有核的变形细胞。内外上皮细胞间有纵横肌纤维,它们的伸缩可能与血淋巴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6.
取4至8个月龄的胎儿胰腺组织,培养7至8天的胰岛细胞生长最旺盛,胰岛素分泌量最高(2500u/ml),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分泌量随之下降,组织逐渐解体,细胞老化。若培养至10天时加入11.1m/ol葡萄搪激动因子,对细胞生长有良好的激发作用。经冰冻保存两个月的胰腺细胞在37℃复温后培养仍能生长。组织学观察胰線的胰岛分布,胰尾比胰头多,但培养到第五天以后,外分泌腺泡发生变性,而腺管上皮细胞仍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细胞角蛋4(CK4)和14(CK14)表达与小鼠食管上皮发育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K4、CK14在胚胎第11天开始到胚胎第18天、小鼠出生后(生后)第1-7天、生后第2周、生后第4周以及成年小鼠食管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K4和CK14在小鼠食管上皮均有表达,但是CK4在胚胎第15天开始表达,而CK14在胚胎第11天开始就有表达,二者表达的相同之处在于:在小鼠胚胎第16天开始表达明显,且定位明确,以后随着胚胎发育,表达逐渐增强,但在生后第7天表达最强,其中CK4主要在食管上皮基底层以上表达,而CK14在食管上皮的基底层表达,随后在生后第2周、第4周和成年的表达又逐渐降低。由此可知:CK14可以结合干细胞标记物,共同标记食管上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7周龄、10周龄、12周龄和16周龄的腔上囊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北京鸭26日胚、胚后3周龄和12周龄是腔上囊及其淋巴上皮滤泡发育的3个代表性阶段。26日胚腔上囊组织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胚后3周龄腔上囊进入发育高峰。胚后12周龄腔上囊出现退化。综合分析光镜和电镜的观察结果,以及不同分化阶段淋巴细胞的数量统计,表明胚胎后期及胚后腔上囊发育过程中,分化早期的前淋巴母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在细胞群中的优势逐渐被分化晚期的中淋巴细胞和分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的优势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扬子鳄附肢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31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并与密河鳄附肢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和讨论,孵化每天 ,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略隆起;第8天时,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前、后肢芽分别在16、20天出现近轴部与远轴部结构的区分。前肢掌面和后肢 反在第16-24天中形成,第24-32天中指间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旱獭的脾脏呈长条形,被膜和小梁粗厚,合有较多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实质部白髓和红髓分明,白髓发达,由大量动脉周围淋巴组织鞘和淋巴小结构成。淋巴小结多数发育好,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其巨噬细胞形成许多深染小体细胞。红髓结构清晰,边缘区厚,血窦宽大,结构清楚,无毛鞘细血管。边缘区、脾索及血窦内外有许多巨噬细胞,含有大量含铁血黄素,H·E染色片中呈黄褐色,极易分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