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三十五年前。即方志敏牺牲三十周年前夕,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曾挥毫题下了“方志敏永垂不朽”的七字墓碑。据说,专门为单个先烈这样题字以盖棺定论,在毛泽东那儿还极为罕见。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以致身后能受到这历史巨人如此崇高而又特殊的评价?值此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方志敏,对他作一番追忆和了解。一、一个光明的追寻者追寻太阳,是方志敏短暂人生中的最初主题。“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方志敏后来回忆时就曾这样说道。他对人世间光明的强烈渴求,也正来源于他对黑暗现实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2.
(一)单行本图书《民族英雄方志敏》,1936年,44页,32开本,无版权页。内收五篇文章:方志敏同志等被俘一周年纪念(陈绍禹)、方烈士在狱中致全体同志、方烈士的遗嘱、民族英雄方志敏(阳朴)、民族英雄方志敏(哈马丹)。《方志敏自传》,霞社校印本,18开本,实价四角。无版权页。内收三篇文章:《自序》、《清贫》、《可爱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共上饶地委组织编写的《方志敏传》(以下简称《方传》)以传记体的文学形式,朴素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在读者面前再现了方志敏同志的光辉形象。它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说明方志敏同志和许多无产阶级的卓越领袖人物一样,是生活孕成的英才,非上天降下的神灵。其智慧、胆识、才于,都有一个发芽、生长、开花与结果的过程。(一)《方传》把方志敏的成长“过程”置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与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置于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旋涡中。  相似文献   

4.
一月二十九日下午,方志敏被押送到驻在陇首的敌军四十三旅七二七团团部。敌人早就有悬赏告示:捉拿方志敏赏洋八万块,捉拿刘(?)西赏洋三万块,捉拿王如痴赏洋二万块。得到了方志敏,敌团长觉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装出一副笑脸相迎,说了些虚伪的恭维话,方志敏只是笑笑,默不作声。晚上,他们要求方志敏写点什么,企图捞一点抗日先遣队的情况。为了避免敌人问东问西,方志敏挥笔疾书,写下了一篇二百五十九个字的“自述”。“自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探讨鲁迅与方志敏的关系问题,有不少新的发现。譬如,吴奚如同志回忆说:一九三五年春(或一九三四年冬),方志敏同志在南昌军人监狱中,秘密委托监狱的一个同情革命、钦佩红军将领方志敏的小职员某某义士,把他写给党中央的一件报告和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交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创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方志敏同志博学多才,文武兼备,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才气横溢,誉满文坛的文学家。他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坚持文学革命,坚持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苏区文艺的积极倡导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居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全国发表了不少以方志敏同志业绩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以石凌鹤先生所著的话剧剧本《方志敏》为代表。第二段从1976年至今,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在文阶艺作品中争相出现,反映方志敏的文艺作品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长诗《方  相似文献   

8.
正值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90诞辰之际,60名专家、学者和党史工作者聚集在志敏同志的家乡弋阳县,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就方志敏的思想、实践、业绩及其情操广泛研讨,深入切磋,把方志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的革命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 ,方志敏与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已有共识。土地革命时期 ,方志敏较早并成功地进行了“武装割据”斗争的探索 ,创建了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其探索和实践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方志敏对毛泽东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对毛泽东思想在十年内战时期的形成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方志敏从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学生时代就显示了自己的特点。一、胸怀大志,刻苦攻读。方志敏虽然出生于一个佃农大户,但家境并不富裕,按照“家规”,只有老大的长子才可以入学,而方志敏父亲方高翥排行老三,因此,方志敏是没有机会上学读书的,但因方志敏颇具天资,深得祖父长庚老人的喜爱,并受到私塾先生的器重,得以在本村私塾启蒙。方  相似文献   

11.
方志敏的“三农”思想关注农村土地问题,解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高度重视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生产的法令、条例,采取多项措施干预农业生产;正确认识、理解根据地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产同革命战争的关系;注重改善群众生活;设法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关注农民发展境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方志敏“三农”思想的深刻启示: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亲民为民,努力增强政策执行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2005年"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成立以来,学术界对方志敏精神的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以及如何弘扬方志敏精神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方志敏的英名和业绩,在国内以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上饶地区,更是家喻户晓。只要提起方志敏,老一辈人对他五六十年前的故事说不完、说不厌。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方志敏是一位“出口成章”、“文武全才”的人物。长大以后,才对他的一生了解得比较全面、比较深刻一些。对方志敏,上饶人民包括我在内,是有着特殊感情的。因为他生长在上饶,从事革命活动主要也在上饶。他的足迹遍布上饶千百个山村。我的家乡在怀  相似文献   

14.
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积淀了中华民族的道义、德行和民族尊严、不畏艰苦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崭新的哲学思想。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教育共产党人的思想品德和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方志敏提出了丰富的民本思想,养成了优良的亲民作风.在纪念方志敏诞辰110周年之际,探讨方志敏的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4年7月,以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北上抗日。以后进入闽浙赣苏区,和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合编成红十军团,组成了更强有力的抗日先遣队,出击皖南。对于方志敏在先遣队中的任职,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军团政治委员会书记,见余龙贵《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等;(2)军政委员会主席,见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是一九二七年八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知识分子,率领赣东北广大党员、红军战士和工农群众,经过艰苦奋战、流血牺牲创建的。这里仅就方志敏同志,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和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看看例文】秋天的一个早晨,凉风习习,妈妈带我到浦城仙楼山公园去参观、游览,我首先瞻仰了"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高大的方志敏塑像立刻映入了我的眼帘。"红十军解放浦城纪念碑"坐落在仙楼山公园的广场上,纪念碑的正前方有方志敏和四个红军战士的高大雕像。正中间是党代表方志敏的塑像,高大威武,让我仿佛看见他在1932年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指挥红十军战士,英勇杀敌,解放浦城的壮烈场面。方志敏右边第一个是老红军,头上带着斗笠,左手拿着长枪,眼望前方,脸上带着胜利的微笑;右边第二个是女红军,她肩上背着长枪,手里拿着短枪;  相似文献   

19.
方志敏“于1899年生于离漆工镇二里许的湖塘村”,他“家是一大户,男女老少,共30余口,经济地位是足以自给的中农”。方志敏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一个家庭里诞生,并非是自觉的,他无法对自己的降世加以选择。然而,当他正意气风发、精明强干做一番事业的时候,不幸“终没有逃出敌人的罗网“,“在可痛的被俘的一天——1935年1月27日以后,再不能继续斗争了!”突然之间,年仅35岁的方志敏,面对死与生,却必须作出艰难、痛绝而又清醒、自觉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八一精神的感召下,方志敏领导发动了赣东北的弋横暴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体现了“爱国、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四个”方面建设,继承并弘扬方志敏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