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根据1996年12月及1997年7月调查廉州湾的资料,分析廉州湾水域五项营养盐:NO3一N、NO2—N、NH4—N、PO4一P、SiO2—Si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五项营养盐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廉州湾水域NO3一N、NO2—N、PO4—P和SiO3一Si均具有丰水期明显高于枯水期的分布特征,NH4—N则与此相反。影响枯水期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是以江河径流影响为主、沿岸排污和水体自身再生补充影响为辅;但在丰水期,只有NO3^-、N02^-与盐度之间呈良好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805和r=-0.766,n=7),其它三项营养盐与盐度及其它环境因子均呈不相关关系,体现出暴雨后径流与沿岸排污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年3月底对罗源湾进行的海洋化学-生物要素的调查资科,分析了罗源湾春季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a)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潜在富营养化评价,讨论了影响罗源湾春季营养盐和Chl-a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发现,罗源湾营养盐和Chl-a分布具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罗源湾内湾春季水体为氮氮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影响罗源湾海区P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无机氮和磷酸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莱州湾西部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方法】以2011年8月该海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该海域水质营养盐分布特征,并对营养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营养盐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河口附近为营养盐的高浓度区;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无机氮、磷酸盐、COD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COD和无机氮、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无机氮污染较严重,调查海域所有调查站位的无机氮含量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而磷酸盐含量则有37%调查站位超《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结论】莱州湾西部调查海域富营养化较严重,相关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叶绿素浓度是浮游植物分布的指示剂,是衡量水体初级生产力和富营养化的基本指标。准确探测海水叶绿素浓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评价、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渔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在莱州湾2007年6月至2007年8月测量的32组二类水体叶绿素浓度和同步实测辐射光谱资料,建立了莱州湾叶绿素浓度的荧光算法和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反演模式,并用9月份的8组数据作为验证,结果表明SVM反演模式在莱州湾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该区域水质参数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史华明  王翔  马玉  蔡钰灿  许欣 《广西科学》2023,30(4):663-671
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且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本文根据2017-2018年北部湾东北部海湾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4个季节的溶解态营养盐及其他环境参数数据,分析调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讨论该海域的营养盐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态营养盐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铁山港、英罗港以及安铺港湾口。溶解无机氮 (DIN) 浓度为1.50-28.63 μmol/L,夏季浓度最高。磷酸盐 (SRP) 及硅酸盐(DSi)平均浓度均以秋季最高,全年SRP浓度为0.02-0.94 μmol/L,DSi浓度为1.03-18.19 μmol/L。调查海域的DIN、DSi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夏季SRP的消耗速度大于输入速度,导致夏季SRP浓度较低。调查海域氮磷化(N/P)、硅磷比(Si/P)值均高于Redfield比值,其中夏季N/P平均值达175.3±94.5,SRP是该海域的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调查海域DIN季节平均浓度均低于钦州湾、珍珠湾和廉州湾3个海湾相应季节的DIN浓度,夏季SRP平均浓度低于廉州湾、钦州湾和珍珠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铁山港营养盐浓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侍茂崇  陈妍宇  陈波  丁扬  刘振 《广西科学》2019,26(6):614-625
为获得北部湾生态要素分布规律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基于北部湾海表层温度、盐度和有关生态参数的遥感数据,利用2007年"908"专项调查资料,结合海流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2007年夏季(6-8月)的海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an,POC)、颗粒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an,PIC)浓度的分布态势并给予合理的动力机制解释:(1)北部湾表层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自东向西、由近岸向湾中部逐渐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为琼州海峡、广西沿岸、越南沿岸和海南岛西南侧近海海域;(2) POC和PIC空间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相似,低值区均主要集中在湾口水交换较快区域;(3)入侵高盐水的33.5 PSU等值线最北可达到21°N;湾内存在一个上升流区域形成的高盐核心;(4)北部湾水温的高值区分布在广西沿岸和越南沿岸的浅水区;(5)叶绿素a、POC和PIC高值区与沿岸径流有关;(6)海南岛西南部叶绿素a、POC和PIC的高值区与上升流有关。上述分析虽然只是2007年一年的结果,但是结果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两种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春夏季节采集于中国海南琼海鲍鱼场的底栖硅藻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和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ta)两种底栖硅藻进行了单因子最佳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培养两种底栖硅藻的营养盐最佳浓度、盐度、光照强度、温度条件分别为:亚历山大菱形藻:NO3^-N2.5mg/L.PO3^3-P0.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5。55001x,30℃.矮小卵形藻:NO3^--N2.5mg/L。PO4^3--P1.5mg/L,Fe-EDTA-Fe0.1mg/L,SiO3^2--Si0.5mg/L,30,33001x,30℃.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底栖硅藻所需的NO3^--N的浓度较前人报道的其他硅藻培养的实验结果偏低且影响不大。其他营养盐成分铁、硅、磷对硅藻生长有较大影响;基础生态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影响也较大,温度对这两种硅藻的生长影响最为显.本研究数据拟对鲍苗种生产中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季珠江口水域溶解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996年和1999年夏季珠江口的盐度、温度、溶解氧、营养盐等水质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伶仃洋水体溶解氧的表底层浓度存在显著差异.表层的溶解氧浓度与表层的盐度和无机氮浓度都显著相关,而表层营养盐的浓度为表层溶解氧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径流冲淡水与外海水之间的盐度层化作用比温度层化作用对底层溶解氧的浓度水平影响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的层化作用与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层化作用与表底层的溶解氧浓度差极显著正相关.潮汐周期循环对层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珠江口水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水平主要取决于营养盐N的浓度;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咸淡水交汇形成的盐度差的层化作用,潮汐混合通过影响层化作用从而影响溶解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于2008年9月21日和2009年4月12日对北海营盘青山头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养殖区进行春、秋两季水化学要素调查与测定。结果显示,营盘青山头南珠养殖区水质良好,各水化学要素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秋季活性硅酸盐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r=0.828),无机磷与pH值、活性硅酸盐与溶解氧、无机磷与叶绿素a都有较高的正相关趋势,春季营养盐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N、P和秋季N、P、Si含量持平或高于浮游植物摄食的最低阈值,其中秋季Si含量丰富;春、秋两季氮磷比平均值分别为7.0和5.5,均以氮为浮游植物摄食的限制因子;营盘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无机氮以氨氮的存在为主要形式,春、秋两季氨氮所占无机氮含量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6%和74.4%。  相似文献   

10.
在1997-08~1998-06间5次海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内外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调查来看,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季节变化呈双高峰,分别在8月和12月(硝酸盐:7.0~9.0μmol/L;磷酸盐:0.4~0.5μmol/L),低值在10月和6月(硝酸盐:1.2~2.2μmol/L;磷酸盐:0.2~0.3μmol/L)。硝酸盐的值湾内明显高于湾外。磷酸盐的值各站的差别较小。相对来说氨氮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分析表明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受河流径流及水体内各生态过程的共同作用。叶绿素的季节变化呈春夏季高(2.6~5.1mg/m^3),冬季低(0.2~0.6mg/m^3)的特征。并从浮游植物碳量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9--2011年的5—10月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6个监测站点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3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无机氮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活性磷酸盐;从空间分布上看,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活性磷酸盐的空间变异系数在0.14~0.39之间,高于其他项目的空间变异系数,说明活性磷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明显大于无机氮和硅酸盐;在时间分布上,表层海水营养盐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从营养盐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质量浓度的57%~70%,是该海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从赤潮监控区的富营养化等级划分来看,赤潮监控区由2009--2010年的磷限制状态转为2011年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2007年4月20日10时至21日11时潮汐周期内连续26个小时的三亚河入海口水文及水质同步监则资料,分析该水域1个潮汐周期内营养物质、叶绿素a变化与潮汐的关系。结果表明,盐度、营养盐、叶绿素a受潮汐的影响极为明显,盐度变化趋势与潮汐变化趋势相似,营养盐(无机氮、无机磷)、叶绿素a变化趋势与潮汐变化趋势相反。叶绿素a与潮汐、盐度、无机氮、无机磷的关系为c叶绿素a=-73.3244 0.00174a 2.284b 0.175d 0.293e,a为潮汐测量值(cm),b、d、e分别为盐度、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测量值(μg/L)。  相似文献   

13.
随着塑料特别是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其释放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PAEs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以邻苯二甲酸丁酯(DBP)为代表,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不同的DBP浓度环境中,DBP、叶绿素a、营养盐、总有机碳(TOC)等理化因子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的DBP浓度(0, 1, 3和8μg/L)环境中,DBP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添加DBP与不添加DBP时叶绿素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DBP与浮游植物的相互影响中,DBP可能起着主导作用;DBP、叶绿素a、营养盐、TOC、盐度等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BP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能是间接影响,DBP可通过对硝化菌、反硝化菌的影响,使得环境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浮游植物的生长;水体、悬浮物的DBP含量变化则表明浮游植物对DBP的影响可能来自浮游植物残体的物理吸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AE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于大亚湾南澳东山码头附近海域设置生态围隔,通过人为对围隔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加富试验,进一步分析营养盐添加对浮游细菌的丰度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盐添加能促进生态围隔中浮游细菌丰度的增加;并且N、P同时添加于围隔中的效果要比单独添加的效果好,即能更快促进浮游细菌对营养盐的吸收和利用;浮游细菌对氨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硝酸盐;N、P营养盐的添加影响生态围隔中叶绿素a以及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浮游细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15.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季存在南、北两个羽流区且水体层化明显.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硅酸盐与吸收系数(a35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呈表观保守混合行为,而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及类蛋白质组分随盐度波动较大.北羽流混合区硅酸盐河端外推值高于南羽流混合区,说明韩江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强于榕江流域.北羽流混合区a350以及类腐殖质组分的河端外推值高于韩江干流及入海口,表明在河口低盐度区存在添加作用.与东南沿海其他河流相比,韩江具有特征性的高硅酸盐∶溶解有机氮浓度比(1.9)和低CDOM丰度,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韩江口海域表现为潜在性磷限制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于2005-2006年的枯水期与丰水期对三亚湾海域进行监测,布设了3个断面和7个监测站位,对盐度、pH、无机氮(NO2-N、NO3-N、NH4-N)、无机磷(PO4-P)、活性硅酸盐(SiO3)、油类、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粪大肠菌群等水质因子进行了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湾大部分监测站点的水质状况良好,优于Ⅱ类海水的水质标准;受陆源径流的影响,三亚河口、三亚港邻近的1号监测点的水质较差,主要受到无机磷、油类、粪大肠菌群的污染;营养盐(无机氮、无机磷、活性硅酸盐)、COD、粪大肠菌群受陆源物质的影响,近岸监测值高于远岸监测值,湾东侧的监测值高于西侧的监测值;三亚河对三亚湾的水质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车志伟  李刚 《广西科学》2007,14(3):296-298,302
根据国家海洋局三亚海洋环境监测站2006年冬季对三亚湾潮下带贝类生物粪大肠菌群、水质粪大肠菌群、营养盐(NO2-N、NO3-N、NH4-N、PO4-P)、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a(Ch l.a)的监测结果,分析三亚湾潮下带贝类粪大肠菌群、水质因子的水平分布特征及贝类粪大肠菌群与水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湾贝类粪大肠菌群浓度与水质因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水质粪大肠菌群(r=0.968,P=0.0016)、无机磷(r=0.844,P=0.035)、无机氮(r=0.960,P=0.0023)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浓度(r=0.366,P=0.475)、化学耗氧量(r=0.394,P=0.440)相关性不显著;三亚湾贝类粪大肠菌群浓度与水质因子主要受三亚河、肖旗河的影响,贝类粪大肠菌群及各种水质因子浓度呈现两侧高,中间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廉州湾海水营养盐组成特征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1月、4月、8月、10月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廉州湾海水营养盐组成特征并用回归方法分析营养盐含量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营养盐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变化,丰水季节,营养盐组成Si:N:P比例明显偏高,枯水季节,营养盐组成比例明显偏低,影响这一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与注入该湾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有关。无机氮、无机磷、活性硅酸盐与主要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相关程度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差异。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5年3月15日和16日对廉州湾首次发生微囊藻赤潮的同步调查资料,分析廉州湾赤潮形成期间pH值、溶解氧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和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H值具有赤潮前明显低于赤潮时的分布特征,溶解氧则与此相反。赤潮前以pH值与氧饱和度(O2%)的正相关较为显著(r=0.863),溶解氧(DO)与化学耗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的正相关较为显著(r=0.834,0.830);赤潮时以pH值与盐度(S)和悬浮物(SS)的正相关较为显著(r=0.843,0.803),DO与O2%的正相关较为显著(r=0.995)。赤潮前,pH值与三态无机氮之间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趋势,其中以与NH4^ 的相关性较为显著(r=-0.842),DO则具明显的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均不显著;赤潮时,pH值、DO与氮、磷营养盐之间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趋势,pH值与NO3^-和NO3^-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972,-0.967),D0与PO4^-和NH4^ 的相关性较为显著(r=-0.853,-0.929)。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模式对虾养殖水体中无机磷与叶绿素a的关系,于2001年10月15~19日在广西海洋研究所的养殖试验基地,选取8个封闭式的对虾工厂化养殖试验池和4个水泥底普通的露天养殖池,连续5d现场测定养殖水体的pH值和化学耗氧量(COD),并现场抽滤固定水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叶绿素a和无机磷的含量。工厂化养殖试验池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的养殖模式,普通养殖池采用低密度、少投饵的传统养殖模式。结果表明,在工厂化养殖模式中,无机磷含量为0.82~1.59mg/L,叶绿素a含量均在1.71μg/dm^3以下,水体环境呈高磷低植物生物量特征。在普通养殖模式中,无机磷含量均在0.041mg/L以下,叶绿素a含量为3.94~6.86μg/dm^3,水体环境呈低磷高植物生物量特征。在两种模式的养殖水体中,无机磷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91|~|-0.927|〉r0.01=0.708),与C0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8~0.904〉r0.01=0.708),与pH值之间有3d呈负相关关系(r=|-0.685|~|-0.750|〉r=0.05=0.576)。光照度的强弱及营养盐补充源的多少对养殖水体中无机磷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