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北方地区浅埋人防工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精度,以动态负荷的观点,探讨该类型工程的热负荷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北方4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北京)的典型气象年参数.以位于沈阳的某人防工程为例,运用二维数学模型计算了工程围护结构全年8 760 h的逐时传热量.计算过程中首先模拟计算了周围岩土层的温度,以该结果作为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的初始条件.热负荷的其他组成项中,假定人员和设备负荷为静态值,新风负荷则进行了动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北方地区浅埋型地下工程热负荷受工程外气象参数变化影响,也呈现出年周期性波动和日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 ,户式空调的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 ,人们在选择空调设备时存在着较大的误区 :户式空调负荷普遍参照宾馆建筑的空调负荷 ,可宾馆客房和住宅之间的空调负荷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本文就从计算典型住户 2 4小时的动态空调负荷入手 ,详细分析住宅建筑空调负荷的结构及其同时使用系数 ,总结出一种确定户式空调负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空调负荷计算中反应系数和传递系数的异步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由小步长反应系数和传递系数求大步长反应系数和传递系数的关系式,极大地简化了求取整倍数时间步长的反应系数和传递系数的计算过程,这对于满足工程实践中快速计算的要求和空调负荷变步长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自动调节和控制客车室内温度,结合客车车身非稳定传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计算客车空调动态制冷负荷的方法。首先利用谐波反应法计算通过车身隔热壁和车窗玻璃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再将新风焓值作为1个周期性变量,计算车内通风换气形成的逐时冷负荷,然后按稳定传热原理计算人体和电气设备的散热量,上述各项计算值之和为客车空调逐时制冷负荷。对一大型客车的制冷负荷进行计算,发现其最大值时刻出现在14:00,且比运用稳态计算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小8.3%。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铁路空调客车空调技术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对铁路空调客车空调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我国铁路空调客车车辆热、湿负荷计算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铁路空调客车车内热负荷的计算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运用公式进行了计算,得到了适用于我国铁路空调客车的车内热负荷的计算方法,论文最后得出了适合于我国铁路空调客车的车内热负荷和湿负荷计算的公式和重要的结论,对我国铁路空调客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空调系统能耗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内容,能耗的预测通常采用软件进行模拟.本文采用DEST软件建模分析了杭州市某办公建筑的负荷状况,利用负荷计算的结果对整个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进行分析,通过对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空调系统冷热源、输配系统以及末端的能耗进行计算,来判断本工程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得分情况.  相似文献   

7.
空调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与空调系统的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亚林 《科技资讯》2010,(11):49-49,51
本文分析研究了反映空调用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运行时的综合性能相关参数,讨论了不同部分负荷性能冷水机组的能耗评价方法和节能潜力,划分了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段的部分负荷性能与全负荷性能的关系,指出美国空调与制冷学会标准(ARI-550/590-98)中提出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技术意义及其变化,提示了制冷系统的设计与运行能耗与空调动态负荷的相关性,给出了空调用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性能与空调系统匹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建筑空调负荷的预测精度,在分析空调负荷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AWLS-SVM)的建筑空调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根据预测误差的统计特性,采用基于改进正态分布加权规则,自适应地赋予每个建模样本不同的权值,以克服异常样本点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建模过程中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基于DeST模拟数据将AWLS-SVM方法应用于南方地区某办公建筑的逐时空调负荷预测中,并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模型、LS-SVM模型及WLS-SVM模型作比较,其平均预测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51.84%、13.95%和3.24%,并进一步基于实际空调负荷数据将该方法应用于另一办公建筑的逐日空调负荷预测中。预测结果表明:AWLS-SVM预测的累积负荷误差为4.56MW,亦优于其他3类模型,证明了AWLS-SVM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好的泛化能力,是建筑空调负荷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常压空气t—d 图用于高压空调工程计算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证明了用一张常压空气的t—d 线图和简单的系数变换手段,就能解决高压空调设计计算的工具问题。本文图表可用于高压和压力舱空调工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域热质平衡理论,建立适合于大空间建筑的分层空调负荷计算模型,进行某大空间建筑夏季工况下的试验测试研究,验证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计算结果,比较同步求解模型计算的分层空调冷负荷和实际大空间建筑空调供冷量,在此基础上,预测分层空调冷负荷在变工况下的变化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实际空调最大供冷量与模型计算结果相差14%,变工况的负荷变化趋势符合实际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多台冷水机组联合运行系统的最佳性能系数(COP)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空调负荷连续性和冷水机组承担负荷非连续性的特点,以及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与其部分负荷率R有关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最佳COP的冷水机组负荷分配方法.采用回归方法获得冷水机组R与COP的关系并建立机组能耗目标函数,利用序贯加权因子法获得最佳的负荷分配率.将该方法用于多台冷水机组联合运行系统的在线运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控制策略优于常规的负荷等额分配控制或区间负荷比例分配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根据支持向量样本、边界向量样本、相对距离和加权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相对距离的加权支持向量机.利用相对距离表示了每个样本的重要性.并构造函数计算出每个样本点的加权系数,体现了支持向量对加权系数的影响,并且有效地处理非均衡数据对分类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支持向量机的训练速度和分类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选择位于深圳的一栋小面积办公建筑为例,建立了建筑空调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基于EES 和Matlab 软件计算模拟,研究了空调系统的室内设定温度、送风温差、冷冻水和冷却水温差参数对空调系统能效比(EER)、制冷系数(COP)、输送效率和功耗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设定温度每升高1℃,空调冷负荷减少5.6%,COP 和EER 分别升高7.2%和4.75%;送风温度每升高1℃,冷负荷下降4%,COP 和EER 分别降低5.2%和4.64%,以设备总功耗为单一指标,送风温差9.5℃为最佳值;冷冻水温差每升高1℃,冷冻水输送系数升高7.85%;冷却水温差每升高1℃,冷却水输送系数升高8.68%。该结果对空调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MATLAB软件的发展和特点,它是可以完成各种暖通空调专业的负荷和水利计算并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的可视化的强大计算程序,本文结合matlab的数据处理特点以及暖通空调负荷处理的特点制作了负荷计算课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变压器负荷波动引起的变压器附加损耗,推导变压器负荷波动附加铜损计算公式,为变压器经济运行提供依据。本文还给出变压器负荷波动附加铜损的有关计算表格,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提要: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纠正在有限元专著、中关于在三角形面积和四面体体积上积分的Hommer积分点坐标和加权系数表格中的两个错误,并用“待定系数法”独立导出确定Hommer积分点坐标和加权系数的计算公式。第二部分是用“待定系数法”  相似文献   

17.
贺强  胥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0):8888-8894
为满足复合材料适航维修工作负荷评价需求,提出一种针对胶接挖补的工作负荷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首先根据扎根理论定义了胶接挖补工作负荷顶层指标;然后利用AMOS软件建立基于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工作负荷评价指标模型,并对指标分析筛选,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工作负荷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G1算法计算了指标权重系数,结合线性加权法确定了工作负荷评估模型。飞机复合材料蒙皮雷击损伤胶接挖补的工作负荷评价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空调动态负荷变步长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层墙体传热反应系数/Z传递系数的异步长关系,为发展变步长的反应系数法/Z传递函数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多层墙体传热反应系数/Z传递系数异步长关系的一种修正形式,将异步长关系由单向拓展为双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线性系统叠加原理,提出空调动态负荷计算的反应系数法和变步长Z传递函数法,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量.实例计算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根据空调水系统在不同工况下运行的性能与特点,分析冬夏及部分负荷运行时,空调水系统的流量和扬程差异.提出了空调水系统冬夏及部分负荷运行时,循环水泵应分别设置,合理配备.并举出工程实例分析比较循环水泵分设与不分设两种方案运行的特性与耗能情况.图2,表4,参5.  相似文献   

20.
反应系数法是空调动态负荷计算的常用方法,但用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传统方法求解多层墙体反应系数时可能发生漏根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