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0月15日,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经过10年的努力,校地双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石柱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促进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县校双方不断总结合作经验,凝练出的“石柱模式”是我国高校在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之一。为系统总结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供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时参考。从本期开始,本刊特设“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栏目,选登一批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Emil:zggxkj@126.com.  相似文献   

2.
《华东科技》2007,(1):41-41
从绿谷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的经验是围绕着产学研联盟的平台,借助产学研合作的合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绿谷的产学研合作中,主题是“实现产学研的无缝链接”,其中的关键就在“无缝”上。而这一点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做到的。  相似文献   

3.
《华东科技》2007,(1):34-36
2005年上海市科委设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专项计划,通过公开招标,确立了一批重点支持的“产学研”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制造业、生物医药、现代信息、流程工业等多个行业,承担项目的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旨在通过攻关解决企业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同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模式和机制;最终不仅能够完成各个项目的技术性总结,同时也能提供一份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报告。  相似文献   

4.
《华东科技》2006,(11):55-56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产学研合作系统运作有效,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体制。目前,虽然上海在产学研合作上有所推进,并成立了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但是主要从组织协调层面上进行推动,组织架构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和操作上的系统性,推进力度不大。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星":上海新星印刷器材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星"牌印刷制版设备、印刷橡皮布、印刷胶辊、模切钢线刀的高新技术企业。我认为产学研合作必须是双方都有需要,如只有一方需要,那么这个合作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在南汇区科委提出建立产学研联盟之前,我们就和上海市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在产学研联盟提出之后,我们又根据联盟的具体要求补充了协议内容。我们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合作是技术上的互动与互补,因为双方在印刷机械这个领域都算是新兴企业,我们只能通过优势互补(包括设备、材料以及技术上的),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产学研联盟对于企…  相似文献   

6.
正8月7日,榆阳区首个"教授博士工作站"在金鸡滩镇云化绿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榆阳区科技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也是专家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旨在为全区工业企业提供指导服务,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鼓励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合肥科技》2007,(5):14-15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等36所部属、省属大学与巢湖市进行全面产学研对接,正式签约工业、农业和其他项目近百项,校企双方投入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经费近6000万元,是我省近年来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陈华 《华东科技》2006,(12):48-48
产学研合作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已沉淀、积累下来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关乎产学研向更深层发展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地浮出水面。前不久,青浦区将与该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煤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寻求大学和地方政府有效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校府”合作共赢之目的,是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校府合作共建是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合作中形成“达共识、消内耗,求共赢,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校府双方有效开放各自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实现互补机制,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下简称“东大科技园”)自建园以来,积极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经过不断探索和磨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府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模式,已达成共建大学科技园“一园多区”的办园格局。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共识.“四驱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对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成果转化有促进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利于实现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等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集锦     
《华东科技》2009,(10):13-13
NO1 企业优秀学科带头人可享受项目经费扶持 政策要点: 为培养和选拔一批引领企业创新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以项目经费扶持的方式,资助上海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围绕上海高新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等开展研究,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申请发明专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在双方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不完整或受到歪曲的透露,尤其是造成信息方面的误导、歪曲、掩盖、搅乱或混淆的蓄意行为,使产学研合作中采取机会主义能使任何一方获得比真诚合作更大的利益,致使参与方在合作中选择机会主义。因此,机会主义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采取三种治理机制:一是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增多,合作各方努力向市场传递其声誉信息,促使双方重复博弈并形成良好的声誉机制;二是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契约,使契约成为一种交易协调机制;三是当产学研合作创新市场出现时,地方政府实行团体性奖励。  相似文献   

13.
第六次欧盟-印度峰会于9月7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此次印欧峰会的一个重头戏是双方签署了“伽利略计划”合作协定,而且双方还表示有意向在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热核”计划)上进行合作。这样一来.印度终于挤进了“伽利略计划”,虽然能否最终加入“热核”计划现在说还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4.
一、产学研合作是日本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 1.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重视产学研合作 20世纪70年代前产学研合作特点:(1)主要由半官的行业组织推动。1955年,由日本政府和财界共同推动成立的民间组织“日本生产性本部”就内设了产学协作委员会。1959年,经济同友会提出设立促进“产学协作中心”。  相似文献   

15.
日前,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起,旨在促进高校与地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蓝火计划”正式启动——6月2日,“蓝火计划”常熟产学研合作试点活动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来自全国52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30多名专家,常熟300余名企业代表,以及苏州及常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800人参加了开幕式及会后的产学研对接活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知识、信息能否顺畅、迅速地流向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成败的关键。根据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不同类型对应的不同影响因素,以及围绕知识转移的四螺旋模型,产学研合作参与各方应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合作意识、成立服务联盟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及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8日,中、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同意两国政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成立专家组,积极探讨组建“两廊一圈”经济合作区,这将给中、越双方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特别是地处区内的广西,本身具有区位优势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投资潜力巨大。以此为背景,探讨“两廊一圈”经济合作区广西“东引”和“南进”的投资重点,以期能为广西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有一千多万集体农庄庄员在自己的住宅周围栽种果树;另外还有五百多万工人和职员有自己的果园或参加了“合作果园”。所谓“合作果园”是这样的;愿意从事园艺劳动的工人和职员可以组织合作社,申请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公余时间,在三年内完成果园的栽种,但是不得雇佣工人。参加合作社的人可把土地分片各自来搞,也可以大家合力搞全部土地,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炼钢厂的工人为例,现在他们已有三个这样的合作社,共有社员1,960人。他们去年收获了36吨苹果、8吨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此战略的提出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现行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譬如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各方定位不清楚、责任不明确等。基于此,在现有产学研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重点探讨产学研如何实现更高效的协同以及如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4月15日,五邑大学与新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面合作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新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行,双方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科研战略合作协议书》和《研究生工作站协议书》;挂牌成立了五邑大学-新会出入境检验疫局研究生工作站、五邑大学-新会出入境检验疫局产学研合作研发基地综合技术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