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NS导向提馏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新开发成功的提馏专用塔板--NS导向提馏塔板。该塔板是在充分考虑提馏段的具体要求,吸取各种导向精馏塔板的优点,如BVT蝶形浮阀,导向浮阀,梯形导向浮阀,V形栅板,导向筛板,NVT减压塔板等,同时在借鉴最新塔板基础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冷模实验结果表明,在提馏段(汽段)的操作状况下,NS导向提馏塔板与提馏段常用开孔率的F1型浮阀塔板相比,塔板压降降低约13%-50%,泄漏基本没有,雾沫夹带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新型塔板,即导向孔-梯形浮阀复合塔板(FG-VT),并在Φ500mm的有机玻璃塔内,以空气—水—氧气物系对其进行了冷模实验。在不同气速和液流强度下,测定了不同开孔率FG-VT型塔板的干板压降、湿板压降、雾沫夹带率、漏液率和塔板效率等参数,并且与开孔率相近的F1浮阀塔板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FGVT型塔板干板压降比F1型塔板平均低30%以上,湿板压降比F1型塔板平均低40%左右;雾沫夹带率与F1型塔板相当;漏液率比F1浮阀要低;塔板效率比F1浮阀要高。此外,本文根据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FG-VT型塔板干板压降和湿板压降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具有低压降、大通量及高传质效率的复合喷射塔板,以空气和富氧水为介质,在直径500 mm的圆筒型玻璃钢实验装置中对复合喷射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进行测定,研究了复合喷射塔板的干、湿板压降,雾沫夹带,漏液率,清液层高度等流体力学性能随底隙上方条缝高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干、湿板压降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喷射塔板的干、湿板压降与F1浮阀塔板相比明显降低,且塔板清液层高度随底隙上方开缝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雾沫夹带率和漏液率随开缝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底隙上方开缝能够提升立体塔板的传质效果,且传质效果比F1浮阀塔板高出5%以上。 相似文献
4.
梯矩组合型三维传质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梯形-矩形组合垂直筛板,能有效地实现气液三维传质。这一塔板在Φ600mm的冷模塔装置上进行了板压降、雾沫夹带、漏点及梯板底隙液体吹开点等流体力学性能试验,并获得了它们与气速、液流量的关系,为该塔板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在内径Φ600的有机玻璃塔内,以空气-水为物系,对开孔率为26.3%、29.8%、31.6%,内置填料型号为BH500、BH800、BH1500的不同导向复合塔板进行了流体力学性能测试,并对其各项性能指标(压降、雾沫夹带、漏液等)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了开孔率及不同填料型号对导向复合塔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孔率为31.6%,内置填料为BH1500的导向复合塔板的压降低,漏液少,雾沫夹带少,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新型泡沫碳化硅塔板的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碳化硅泡沫材料的孔隙率高、表面积大、强度大、耐腐蚀和不漏液等优点,将其应用到塔板上,开发出新型整体多孔碳化硅泡沫塔板.将一定孔径的碳化硅泡沫材料制作成厚度为12,mm的块状塔板,在φ600,mm的塔内进行流体力学实验,测定了干板和湿板压降、雾沫夹带及漏液量等参数;以环己烷-正庚烷为标准物系在φ300,mm的传质塔中进行了传质实验研究,在常压、全回流条件下测定了全塔效率来表征塔板传质效率;选择按工业设计标准制成的筛板与其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泡沫孔径为2,mm的塔板压降过高;泡沫孔径为4,mm的塔板漏液较多,且出现不均匀漏液;而孔径为3,mm及3~4,mm组合的两种新型塔板具有压降低、雾沫夹带少、漏液少和全塔效率高等特点,是流体力学及传质性能优良的新型泡沫塔盘.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大通量、高效率的新型导向立体喷射填料式塔板(FJPT),以空气-水-氧气为物系,在直径为500 mm的有机玻璃塔内进行冷模实验,测定其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包括干板压降、湿板压降、漏液、雾沫夹带、清液层高度和塔板效率等。由实验数据关联得到干板压降和湿板压降的经验关联式,与现有的新型垂直筛板相比,FJPT压降较低。通过改变板上矩形升气孔大小进行对比实验,得到的结果表明:矩形升气孔越大则塔板压降越低,但影响不明显;矩形升气孔越小,雾沫夹带和漏液率越小,气相负荷上限越高;开孔大小有一个最合适的值使塔板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设计开发了A、B、C 3种比表面积为125 m2/m3的新型大通量规整填料。以空气-水为介质对填料进行冷模实验,研究其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传统大通量填料Mellapak125X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种新型填料的塔压降均低于Mellapak125X,A、B两种填料的传质效率高于Mellapak125X;在喷淋密度L=33.72 m3/(m2·h)时,A、B、C 3种大通量填料的湿塔压降平均比Mellapak125X分别下降了26.7%、34.2%、40.3%,液泛气速平均分别比Mellapak125X大7.5%、11.3%、15.1%,A型填料等板高度平均比Mellapak125X低20%,B型填料的等板高度与Mellapak125X相似,C型填料的等板高度高于Mellapak125X。上述结果表明新型填料在增大通量的同时还保持了较高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低压降、大通量、高传质效率的导向立体喷射复合塔板(FVJT),在直径为800 mm的圆形塔内进行冷模实验,测得FVJT的干、湿板压降,雾沫夹带率,漏液率,清液层高度等流体力学数据,并通过富氧水解析实验分析塔板的传质性能;最后,根据干、湿板压降数据拟合得到压降关联式。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立体帽罩倾角对塔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型垂直筛板(New VST)和F1浮阀塔板相比,本文所设计的FVJT干、湿板压降分别降低约20%~30%和10%~20%,传质效率提高了13%~17%,其中立体帽罩倾斜角为6°时传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低压降、大通量、高传质效率的导向立体喷射复合塔板(FVJT),在直径为800 mm的圆形塔内进行冷模实验,测得FVJT的干、湿板压降,雾沫夹带率,漏液率,清液层高度等流体力学数据,并通过富氧水解析实验分析塔板的传质性能;最后,根据干、湿板压降数据拟合得到压降关联式。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立体帽罩倾角对塔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型垂直筛板(New VST)和F1浮阀塔板相比,本文所设计的FVJT干、湿板压降分别降低约20%~30%和10%~20%,传质效率提高了13%~17%,其中立体帽罩倾斜角为6°时传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特征线法 ,对弹簧质量系统的动态响应进行了计算 .经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 ,指出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和局限性 ,并为弹簧质量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有效数据 .对机械系统的强度分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智权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本文介绍了旋转机械转子应用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的动力特性。在全周油膜、不可压缩层流运动的假设下,对描述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运动方程,给出了油膜刚度和油膜阻尼的解析解,为建立具有工程实用目的的力学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清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地壳中的流体行为-运动、热量与矿质输运及矿质卸载和制约方程.阐明了三种流体成矿动力学模式.认为只有深入研究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流体的演化.才能建立正确的矿床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刚梁对双肢剪力墙动力特性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连续化方法推导出在任意水平集中力的作用下,带刚梁的双肢剪力墙结构的内力、侧移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所得公式,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探讨刚梁刚度、设置高度对结构基本周期及振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龙门山茂汶推覆体和彭灌推覆体内流体特征 ,讨论了盆山间流体的温度、盐度变化规律和流体可能的流动方向。研究表明推覆体内流体的均一温度为 1 0 1 .9~ 2 2 6℃ ,压力为 1 3 .5~ 1 8.0 MPa,密度为 0 .91~ 1 .1 4g/cm3。从茂汶推覆体至彭灌推覆体 ,流体的盐度具有增高、温度总体有降低特征 ;靠近造山带一侧的盆地内流体 ,其盐度和温度明显低于造山带内推覆体中的流体。在推覆体内部 ,从推覆体前锋到主滑面流体的均一温度逐渐降低。断层是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 ,盆山间流体有运移和热交换 ,盆地流体有可能通过滑动面被带入造山带内部。 相似文献
16.
V型栅板的性能和动量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Ф1.2m的冷模塔中对V型栅板的流体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出计算流体力学参数的关联式,并与大孔筛板和F1型浮阀塔板进行了比较,证明V型栅板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塔板,为V型栅板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对塔板上气,液两相间的动量传递进行分析,讨论了动量传递对液面落差和清液层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机床主轴动态性能在线识到技术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实测信号中的消仿问题.在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和研制了主轴相位跟综器,对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CA6140车床上进行了实测,给出了对比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YAJ系列液压安全绞车动态响应慢、压力超调严重、系统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应用功率键合图理论建立了系统动态特性的状态方程,进行了数字仿真。通过试验研究,找到了影响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元件和参数。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测振仪器对贵阳地区部分不同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动力性能的测试,得出了这些建筑的自振频率及振型等参数,通过与一些近似及经验公式比较,提出对计算自振频率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移时期流体特征,揭示了造山带内和盆山间流体流动转流,盆山转移时期所形成的变质流体为多相盐水流体,形成于变形的初期,流体形成温度为138.5-273.5℃,压力为22.5-27.0MPa,流体的盐度变化较大,介于5.1%-33.98%间,从早期到晚期流体的盐度具有由高到低再升高的特征。流体的δ^18O介于0.19‰-9.14‰间。在造山带内部,流体以侧向迁移为主,水压力裂隙将不同层位发生侧向迁移的流体连通,集中向一些部位迁移聚集形成复杂的流体运移网络系统,盆山间具有明显的压力梯度,温度梯度和地形梯度,在盆山接合部位,流体从造山带内向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