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特征。台风主要在每年的5—11月进入江浙沿海,8月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达到最大值;台风频数存在5—6年显著周期;21世纪以来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逐渐减少,气旋能量逐年减弱。江浙沿海台风南多北少,浙江省(包括上海市)台风登陆次数较多,江苏省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弱,基本无台风登陆。由于杭州湾附近特殊的水文环境和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成为奇特的台风零区,其附近基本无台风经过。  相似文献   

2.
江淮梅雨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49—2005年江淮梅雨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关系及原因进行研究,指出梅雨降水量与全年、台风季的台风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别达到-0.45、-0.39,并且有比较一致的反相位年际、年代际变化.季风槽向东延伸位置的不同,副高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是导致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以及台风路径、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梅雨异常年份的台风特征有着显著差别:多梅雨年份台风不活跃,路径以西北行为主,有较多的台风影响台湾南部和中国东南沿海,少梅雨年份则台风较活跃,以西行和转向路径为主,较多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并且少梅雨年份有约两倍数量的台风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3.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近35年的台风资料,分析了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及在我国登陆台风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和热带风暴有减少的趋势,并且登陆我国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也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登陆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7m/s)略有增加的趋势。分析表明,7-10月是生成台风和热带风暴最为频繁的季节,生成个数占全年生成总数的71%,而在我国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8%。我国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等特点。此外,对近几年我国的台风灾害进行了总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45 年来福建登陆台风发生频率、出入境方向、路径、最大风速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历年台风实测风速统计的台风极端风速估算法, 并给出经验公式, 进而合理确定沿海吊桥的设计风速  相似文献   

5.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  相似文献   

6.
台风纵横谈     
谢在永 《科技潮》1998,(8):43-43
台风是发展强烈的气旋,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热带海洋上都可见到它们的足迹。全球每年平均生成台风约80个,其中北半球发生的台风占全球总数的73%。台风集中出现在下述的8个海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年均有近30个台风生成,占全球总教的38%,最多年1967年达40个,最少年1951年为20个;东北太平洋——平均有144个台风生成,占全球总数的17%;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每年有9个台风生成;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每年分别有4个和1个台风生成;西南印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东南沿海地区1960—2019年台风路径数据,结合台风风场参数模型对不同类别的路径进行了风速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现期风速估计,分析了不同类别台风路径的危险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登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路径主要有西北直行类台风(西北行台风、远西北行台风)和东北转向型台风,其中西北直行类台风数量最多且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东北转向型台风约占1/3,近20年呈上升的趋势;(2)不同路径台风的影响范围具有明显差异,东北转向类台风的影响范围明显大于西北直行类台风的影响范围;(3)远西北行台风极值风速最高,西北行台风极值风速最低,即远西北行台风危险性最大,并由东向西呈阶梯状递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台风过程的风速及风向、阵风因子、湍流度和风速谱等参数的分析,研究了台风“启德”登陆时的近地风场特性.结果表明:台风“启德”的最大瞬时风速达到20 m/s,10 min最大平均风速为16m/s,台风登陆前,风速及风向脉动变化很大;台风登陆后,湍流度及阵风因子明显减小;风速变大,湍流度和阵风因子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台风强度的年变化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均生函数模型的预测方法。选取最大风速作为台风强度的指标,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建立台风登陆和未登陆情况下的预测模型,做5 a预测,并与观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灰色均生函数模型对台风强度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年平均值最大绝对误差为4.4 m/s,低于2012年各站25次台风强度的数值模式预测结果平均值;年极值最大绝对误差为11.1 m/s,低于上海台风模式对台风个例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0~2006年的台风资料,对这17年登陆及影响福建沿海的台风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年际分布、年内月际分布、台风登陆点统计分析、台风强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台风的频率是下降的,登陆的台风集中发生在6~8月,提前了1个月,登陆台风的气压和风速成反比.对福建沿海崇武、东山、厦门、沙埕及梅花5个站点的实测潮位进行了调和分析和潮位预报,得出6个台风在各个站点引起的增水,对风暴增水分析表明,大风区范围越大则台风引起的增水越大,大风区覆盖台湾海峡的南部比覆盖北部更有利于增水,台风强度越大或台风与站点距离越近则台风引起的增水越大,位于台风右侧的站点比左侧的站点增水要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32年(1949—1980)台风基本资料,揭示了华南台风活动与“月相”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1)台风活动周期大致与白道拱线进动周期(8.85年)相近;(2)60年代登陆华南地区的55个台风中,约有65%左右,其登陆时刻与当地月中天时刻相距小于3小时;(3)台风异常路线之一——南海台风“北翘”,往往与月亮处于黄白交点相伴随.另外,对其作用机制问题本文也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月球的引潮力是台风活动的重要激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号称"中国首部超级灾难大片"的《超强台风》在取得不错票房成绩的同时也招来了一片责难的声音,使得它不得不陷入一种尴尬之中。对这一尴尬,我们可以从灾难片与灾难、灾难片与人、灾难片与主旋律三个层面来具体阐述背后的复杂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16.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结合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点,构建了福建台风大风、台风暴雨洪涝和台风风暴潮3个串发、并发性灾害链模式.对2005年"龙王"台风的分析表明:登陆台风受山脉抬升和北方弱冷空气双重影响再次强降水,地势西高东低且地表破碎、海岸曲折且山地性河流发育等是灾害链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灾情随灾害链过程放大,受承灾体脆弱性累积加重.提出沿海区防御大风和风暴潮、河流下游防御洪涝、山区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区域模式,为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0414号台风"云娜"的基本特征与强降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概述0414号台风“云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动力学方法,结合气象物理场诊断、气象卫星云图分析、多卜勒雷达回波和数值预报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台风影响过程中强降水的主要成因,所提出的一些预报思路与线索对浙江台风暴雨的分析与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突发性气象灾害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针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巳刻不客缓。本文在第一部分对“云娜”台风灾害成因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突发性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目前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剖析浙江省防御“云娜”台风的做法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关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极值理论的中国台风降水分布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温州站点为例,对5种极值模型模拟台风降水极值累积概率分布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不同极值模型的差异;对全国74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1951—2005年所有台风事件的降水及概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模拟中国台风极值降水整体检验效果最佳;定量探讨了Weibull分布与其他分布模型在台风降水强度-概率分布上的定量差异及采用不同分布模型可能造成的台风降水概率分布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