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了尿激原变体基因muk1(Ala^175→Ser,Tyr^187→His,Lys^300→His)及muk2(Ala^175→Ser,Tyr^187→His)。两种尿激酶原变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得到包涵体,经体外变复性,SP-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Benzamidine-Sepharose吸附除支双链尿激酶,得到的蛋白均为银染一条带。用人工合成的发色底物S2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种尿酸酶突变体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将野生型苛求芽孢杆菌尿酸酶及其突变体的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每个克隆诱导培养后超声裂解上清液为样品,全自动酶标仪测定293 nm光吸收,并分析反应启动后8~28 min的数据计算酶活性,Bradford法测定总蛋白;ROC比较用酶活性或比活性识别阳性突变体的可靠性。任2种突变体酶活性或比活性比值2时,ROC分析曲线下面积接近1;当酶活性或比活性仅增加50%时,分析比活性所得曲线下面积比分析酶活性更大,将ROC分析比活性提高近1倍。突变体敏感度达90%时,比活性为判断阳性突变体阈值,其相当于以起始物比活性均值加1.7倍标准差;此阈值能用于高通量筛选变体库中比活性增加1倍以上的阳性突变体。  相似文献   

3.
在标准模型中,弱电流是左手流.在寻找新物理模型的过程中,可以认为V A混合流是新物理存在的迹象[1].最近,BELLE和BABAR对纯轻过程B-→τ--ντ的衰变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为:BR(B-→τ-ντ)=(1.76 -00..5469 -00..3496)×10-4(BELLE)[2],BR(B-→τ-ντ)=(0.88 -00..6687±0.11)×10-4(90%C.L.)(BABAR),BR(B-→τ-ντ)=(1.36±0.48)×10-4(BELLE BABAR).从这个实验上已经测量的过程可以寻找可能出现的新物理.在B-→τ--ντ过程中考虑V A混合流,根据实验上对该过程分支比的限制得到了V A混合流参数ξ的上限.V A混合流…  相似文献   

4.
从7个萘降解菌株和5个苯酚降解菌株中经PcR扩增得到12个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基因,大小均为924 bp.根据DNA序列的类似性,可将这12个C23O基因聚类为3组,此结果与分离菌株的样本来源基本一致.这12个基因均编码307个氨基酸残基的儿茶酚2,3-双加氧酶,序列中都含有9个严格保守的氨基酸残基(Gly30、His153、Leu172、His199、His214、His246、Tyr255、Pro259、Glu265),均属于外切双加氧酶的I.2.A亚家族.通过盒式PCR,用各种萘和苯酚降解菌的C23O基因中心区替换恶臭假单胞菌ND6菌株pND6-1质粒中nahH基因的中心区,得到5个杂种C23O基因,这些基因在pET-E.coli BL21(DE3)系统中表达以后,均能检测到C23O活性,其中中心区来自假单胞菌ND24菌株C23O基因的杂种酶C23O-ND24,其比活力高于对照恶臭假单胞菌ND6菌株的野生型C23O.  相似文献   

5.
采用CBS-QB3方法对HN(NO_2)_2→HONONNO_2氢迁移反应机理和速率常数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H_2O,CH_3OH,HCOOH,HONO_2和H_2SO_4对该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HN(NO_2)_2→HONONNO_2氢迁移过程需克服162.76kJ·mol-1的能垒.H_2O,CH_3OH,HCOOH,HONO_2和H_2SO_4等催化剂的加入改变了原有反应机理,即由裸反应中的直接抽氢变为双氢原子转移.就能垒而言,上述催化剂的加入均使HN(NO_2)_2→HONONNO_2的能垒降低了36.68~96.42kJ·mol~(-1),其中CH_3OH的参与降低的幅度最大.此外在200~420K范围内CH_3OH参与通道R3的速率常数k_(R3)比相同温度下裸反应通道R1的速率常数k_(R1)大1.7×10~5~6.1×10~(28)倍,说明在200~420K时CH_3OH的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适应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ODC1基因在红尾沙蜥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约为荒漠沙蜥的2.25、 1.14、 2.51和4.82倍,其中在肝脏、脑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荒漠沙蜥.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的总平均亲水性系数和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122和46.51,较荒漠沙蜥亲水性更高、结构更稳定.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位于β/α桶状结构域的222Gly→Ala(潜在的正选择位点)和228Ser→Asn两个突变使得该区域结构更紧凑,并使得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由荒漠沙蜥的0.734 3 nm3增大到红尾沙蜥的0.744 8 nm3,且活性中心亲水性增大.位于β层片结构域的446Ile→Met氨基酸突变使得该区域的无规则卷曲被α螺旋取代,蛋白质稳定性增强.红尾沙蜥ODC1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和氨基酸突变导致的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增...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30nm的Y_2O_3:Er,Yb纳米晶,并对其可见-红外发光特性与体相材料的差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焙烧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纳米晶晶化程度增强.在980nm红外激发下,Er3+离子呈现典型的绿、红光上转换特征发射,峰位位于530,550,660nm,分别对应于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同时观察到了源于Er3+离子4I13/2→4I15/2辐射跃迁的1 530nm红外发射.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各发射光强度随之增大.但Y_2O_3:Er,Yb纳米晶呈现明显不同于体相材料的发光特性,其红、绿光强度分支比可达19.55,是体相材料的5倍,红光色纯度优异.同时,红外发射强度亦远高于体相材料.上述结果反映出Er3+的4F9/2和4I13/2能级在Y_2O_3纳米晶中的粒子布居特征迥异于体相材料,其跃迁机制亦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尿激酶原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第一部分 :采用交叉设计 ,自身比较 ,研究了猕猴静脉注射 0 .4 ,0 .8和 3.2mg·kg- 1 重组人尿激酶原 (rhprouk)或 1.2 8× 10 5IU·kg- 1 尿源性天然尿激酶 (un UK) (其中推注 15 %剂量 ,90min内恒速滴注 85 %剂量 )后血浆中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scu PA)和双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cu PA)的浓度随时间变化、代谢转化和各自的药代动力学 ,及代谢转化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剂量浓度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给药后scu PA转化为tcu PA的速度与scu PA的剂量呈正相关性 .第二部分 :通过测定兔静脉推注加滴注1 2 5I rhprouk 0 .8mg·kg- 1 (其中 15 %剂量静脉推注 ,85 %剂量在 90min内滴注 ,比放射活性 2 .5 0 6MBq/mg)后不同时间体内各组织总放射性、TCA酸沉放射性 ,以及酸沉和总放射性的比值 ;胆汁引流物放射性累计排出量 ,尿和粪中累计排出量 ,及在体内外1 2 5I rhprouk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研究rhprouk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及排泄情况 .结果表明rhprouk不与血浆中蛋白结合 ,代谢部位主要集中在胆、肾等部位 ,代谢产物主要随小便排出 .  相似文献   

9.
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的框架内,考虑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修正,对D→K*lν半轻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计算了D→K*跃迁形状因子A1、A2、A3、V.对于重夸克展开领头阶部分,考虑K*介子光锥分布振幅到扭度4;对于次领头阶修正,只考虑扭度2的分布振幅.计算表明,重夸克展开次领头阶对不同跃迁形状因子有不同的修正,最大为领头阶结果的17.5%.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应半轻衰变过程D+→K*0l+ν、D0→K*-l+ν的分支比,两者都与实验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0.
从匙萼木(Xanthophytum attopvensis Pierre)中分离提取了6种已知蒽醌化合物,用SRB法测试了它们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未有糖基取代的1,3-二羟基-2-醛基蒽醌(1)和1-甲氧基-2-醛基-3-羟基蒽醌(2)对4种细胞株均显示了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它们比具有糖基取代基的化合物1 甲氧基-2-羟化甲基-3-O-β-D-吡喃葡萄糖蒽醌(3),1-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 吡喃葡萄糖苷(4),1-甲氧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及1,3 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 吡喃木糖(1→6)-β-D- 吡喃葡萄糖苷(6)的细胞毒活性高约4.7~12.7倍,这可能缘于糖基取代基较大的空间位阻使得化合物与细胞中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弱所致;仅有C-1位取代基不同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相似的细胞毒活性,表明蒽醌化合物C-1位为-OH或-OCH3取代时,它们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贡献相似;与其它3种细胞株相比,HL 60细胞株对蒽醌化合物有更高的敏感性,其对每种蒽醌化合物的IC50值比其它3种细胞株所得IC50值低1.2~2.5倍;6种蒽醌化合物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前驱体掺杂-常温球磨还原制备Ti^4+掺杂LiFePO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掺Ti4+前驱体FePO4·2H2O,并以乙二酸为还原剂,与Li2CO3反应在常温下球磨合成LiFePO4前驱混合物,后经热处理得橄榄石型LiFePO4.用SEM,XRD,EIS和恒流充放电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摩尔分数)Ti4+掺杂的LiFePO4拥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该样品在0.1C,1C和2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130和125 mA·h/g,在1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33 mA·h/g.  相似文献   

12.
通过桉树二代萌芽林补植降香黄檀后林地N,P养分、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纯林林间和根区土壤N含量与混交林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纯林桉树根区比混交林的N含量高87.7%,而P含量差异不明显;2)桉树纯林林间土壤脲酶活性是混交林的2.2倍,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混交林为高.在根区土中,磷酸酶活性与脲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混交林桉树根区显著低于桉树纯林桉树根区、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3)桉树纯林根区土壤总酚和复合酚含量均比混交林桉树和降香黄檀根区高,林间土水溶酚含量低于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土壤的水溶酚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个林分的桉树根区,差异幅度达到32.40%,43.86%;4)两个林分桉树根区土N/P无显著差异,但纯林林间土比混交林高238.8%;土壤N/P与P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酚类含量关系不显著;水溶酚与复合酚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将人尿激酶原(pro-UK)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BmNPV genomic 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Plaque assay)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重组病毒分别感染家蚕培养细胞和家蚕幼虫4天后,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2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和0.0031mg/mL(上清液和10~6细胞),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分别为0.0100mg/mL和0.0300mg/mL。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家蚕幼虫体液的表达量是培养细胞的10倍,以上表达产物在纤维蛋白平板上测活均有溶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YP2C9基因多态性对苯妥因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PCR扩增及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5名健康受试者CYP2C9基因型.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考察了野生型CYP2C9*1/*1携带者和杂合突变型CYP2C9*1/*3携带者对苯妥英代谢的影响.结果检测到5名健康志愿者携带CYP2C9*3突变型等位基因(1075位碱基A-C),为CYP2C9*1/*3杂合突变型,未检测到CYP2C9*4(1076位碱基T-C)和CYP2C9*5(1080位碱基C-G)突变型等位基因.在受检人群中,未检测纯合突变型等位基因携带者.实验结果表明,CYP2C9基因型与p-HPPH/苯妥因代谢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野生基因型携带者的平均代谢率为携带CYP2C9*1/*/*3杂合型等位基因志愿者的2倍以上,且两种基因型携带者间的代谢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对本次健康受试者的CYP2C9基因型与苯妥因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YP2C9*3突变型等位基因引起酶活性降低,对苯妥因的代谢减慢,与CYP2C9野生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中国人群中CYP2C9*3(1075A-C)的发生频率较高,约为85~10%.因此,当CYP2C9在药物代谢中起主要作用时应检测其CYP2C9*3突变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 2 5株所试肠道细菌中只有 6株双歧杆菌可以利用棉子糖良好生长 ,并且在棉子糖的诱导下产生α D 半乳糖苷酶 .9种不同糖中 ,Bifidobacter iumbreve 2 0 3可以利用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蜜二糖、棉子糖良好生长 ,但只有蜜二糖和棉子糖诱导α D 半乳糖苷酶的产生 .1 0mmol/L的棉子糖和蜜二糖对于α D 半乳糖苷酶的诱导合成是最佳浓度的 ,且此浓度下 ,棉子糖的诱导能力 (比活 7.1 3units/mg)是蜜二糖 (比活 3 .4 0units/mg)的 2倍以上 .B .breve 2 0 3菌株α D 半乳糖苷酶专一性水解α D 半乳糖苷键 ,不水解β D 半乳糖苷键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 3 7℃ ,酶在 4 0℃以下稳定 ,60℃时剩余 80 %的酶活 ,65℃时剩余 2 0 %的酶活 ,70℃时失去所有的酶活 .酶在 pH5.5~ 9.5稳定 ,酶反应的最适pH是 5.5~ 6.5.Hg 、Cu2 、Ag 和PCMB强烈抑制酶的活性 ,而Co2 、Mg2 、Ca2 、Mn2 、Zn2 、EDTA和DTT对酶活性没有抑制 .  相似文献   

16.
双核Ln(Ⅲ)(Ln=Tb,Sm)配合物的研制及光物理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种双核Ln(Ⅲ)配合物[Tb2(p-CH3C6H4COO)6(phen)2](1),[Sm2(p-CH3C6H4COO)6(phen)2](2),通过X-光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在室温下,测定了它们固态粉末的IR,UV-Vis-NIR以及激发和发射光谱.这2种Ln(Ⅲ)双核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Ln(Ⅲ)的配位数分别为8和9,配位方式也略有差异.光物理研究表明,它们在可见区均表现出较强的Ln(Ⅲ)f→f*的特征发射,这应该是归功于配体到中心Ln(Ⅲ)离子比较有效的能量传递,即配体的敏化作用.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配体对Tb(Ⅲ)的敏化要比Sm(Ⅲ)更有效,这与Ln(Ⅲ)离子本身的能级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尾静脉抽血法对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核型公式为2n=46=4m 8sm 6st 28t,染色体总臂数NF=58,与喻子牛等对青岛近海斜带髭鲷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发现厦门斜带髭鲷染色体2倍体数2n=46比青岛的少1对,但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数目又比青岛海域群体多出一对.从而推断斜带髭鲷厦门网箱养殖群体的染色体核型2n=46=4m 8sm 6st 28t可能是从核型2n=48=2m 8sm 2st 36t通过一对非同源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经罗伯逊易位,着丝点融合形成了一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形成的,进而造成斜带髭鲷不同地理种群间染色体的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以膨润土为原料,经硫酸处理后得到层状结构明显的矿物材料,通过制浆干燥的方法向层间有效插入Na+,制备了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离子电导率的固体电解质.考察了矿物材料的微观结构、Na+含量及含水量对矿物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法制备的膨润土矿物电解质材料在常温下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到7.81×10-4 S·cm-1,比传统的高温固相法提高了2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评价6 种已知对人类具有神经毒药物吗替麦考酚酯、异烟肼、环孢素A、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和乙醇对斑马鱼的神经毒性。方法挑选受精后5 d( 5 dpf) 的野生型AB 系斑马鱼在含吗替麦考酚酯( 4. 5、15、45 和51 μmol /L) 、异烟肼( 1 460、4 866、14 599 和15 328 μmol /L) 、卡马西平( 17. 5、58. 3、175 和187μmol /L) 、苯妥英钠( 16. 7、55. 7、167 和185 μmol /L) 、乙醇( 0. 18%、0. 63%、1. 81% 和2. 0%) 、环孢素A( 5、16. 7 和50 μmol /L) 的养鱼用水中暴露,实验过程中不做换液处理, 24 h 后,利用斑马鱼行为分析仪检测斑马鱼的总运动距离,评价6 种药物对斑马鱼运动活力的影响; 受精后1 d( 1 dpf) 的运动神经元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在含吗替麦考酚酯( 0. 15、0. 5、1. 5 和5. 5 μmol /L) 、异烟肼( 10 971、36 596、109 708 和111 825 μmol /L) 、卡马西平( 45. 9、153、459 和 484 μmol /L) 、苯妥英钠( 200、667 和2000 μmol /L) 、乙醇( 0. 19%、0. 62%、1. 86% 和1. 98%) 、环孢素A( 5、16. 7 和 50 μmol /L) 的养鱼用水中暴露,实验过程中不做换液处理, 48 h 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分析统计斑马鱼次级运动神经元轴突的长度,评价6 种药物对斑马鱼运动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吗替麦考酚酯、乙醇、卡马西平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斑马鱼运动距离先增加后减少,产生典型剂量依赖性倒“U”型运动; 异烟肼和苯妥英钠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对斑马鱼运动活力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环孢素A 暴露后,随着浓度增加,斑马鱼产生兴奋性,斑马鱼总运动距离逐渐增加; 6 种药物作用后,斑马鱼运动神经元轴突长度均变短,表明6 种药物在实验剂量下均能抑制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生长。结论斑马鱼模型可用于初步评价药物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20.
田间蜘蛛集团对害虫的精确估计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脉冲采样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蜘蛛集团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半田间 (盆栽水稻 )的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获得了相对精确的捕食量定量估计值。设 t- t+△ t期间被捕食量的公式为 :Y t=(N t+ H t + M t) - (N t + 1+ Pt + Et+ D t)式中 N t、N t + 1分别为 t和 t+△ t期间飞虱数量 ;H t、M t、Pt、Et、D t分别为 t- t+△ t期间新孵化的若虫数 ,成虫迁入 ,飞虱被寄生死亡 ,成虫迁出和飞虱自然死亡数。上述数据结合一些辅助试验获得。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日每头对飞虱的捕食量为 0 .6 99头 ,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半田间的捕食量要小得多。分析表明田间蜘蛛集团的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即飞虱密度低于中等密度。在每穴 10头飞虱左右 ,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 ,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次线性回归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 :Y=0 .6 2 0 6 4- 0 .0 6 6 7(± 0 .0 12 187) X1- 0 .19116 (± 0 .0 2 885 2 1)X2± 0 .0 85 19式中 Y为蜘蛛捕食百分率 ,X1、X2分别为微蛛、狼蛛数量。回归方程的偏回归系数为负值 ,且狼蛛的负回归系数是微蛛的 2 .87倍 ,表明随蜘蛛密度增加 ,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