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易传》是阴阳理论衍生出的《易传》的宇宙创生模式,“道”是其核心内容,从“道”向下落实到人心、人性,最后贯通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道”是《易传》形上道德本体的内涵依据。《易传》的致思倾向与《孟子》、道家哲学稍有差异,对比之中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性。而《礼记》之《乐记》乃《易传》道德本体论的落实与延续。  相似文献   

2.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本期所载四篇孝文化研究文章,选题各有其特有之视角,显示了孝文化研究的多元性和互补性。《佛教对"孝道"与"家"观念的吸纳——以佛教慈济宗门为例》选取了佛教现代教派之一的慈济宗证严法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以阐发相关主题。《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悌道的推重与弘扬》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对象,以悌道为主题,对书中所述之悌道类型和作者倡导悌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是很独特,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1,(9):65-65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一句继续在阐释道用。《易经》揭示了道的演化和运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小到器物、大到法度,普遍到百姓日用,都有道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却为众人所忽略。先看第一个小分句"见乃谓之象",见通现,何为象?易经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即为象,那什么是象?《周易正义》云,兆见日象。意思是说兆示的显现就是象,  相似文献   

5.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解──读《庄》漫笔之一王锺陵一“夫道未始有封”及“故昔者尧问于舜”二节,我以为非《齐物论》本文,乃《庄》书外篇之国入者。对“夫道未始有封”一节,曾有庄学家认为其应属外篇,但论之不详、不深;而对于“故昔...  相似文献   

7.
圣人在《老子》一书中,不但是智慧的化身、最理想的人格状态,也是以"道"为核心的体系的重要支点之一。圣人对"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互动过程所体现的动态意指予以体悟。圣人体道,不但彰显"道"之最高价值意义,更是"道"与万物之间动态关系的体现。这些都是圣人对老子哲学的体系构建所体现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9.
《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原本是西汉时期纂辑而成的附属于”六经”之一《仪礼》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缔陛质的书。由于其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且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东汉时学习、讲研的人越来越多,地位也日益上升,不仅独立成书,而且由附庸而上升为大国,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为”三礼”。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故事最早流传于民间,及后见之于说书和元杂剧形式。这种艺术形成,受一定时间、空间与观众欣赏心理的限制,要求所说的人事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包括所叙时间的长短、情节的曲折,速度的缓急等。而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而成的《水浒传》一书,也自然保留了这种鲜明的节奏性艺术特征,“篇各有篇,文各有意,有起有结,有开有阖,有呼有应,有顿有跌”。(金圣叹语) 我国最早关于节奏一词见于《礼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它说的是节奏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疏中则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是指演奏过程中的停与续。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评论道:“一调相传,一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在清末曾做过张之洞的幕宾,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问世。书中论及理财时,说:“余谓财固不可不理,然今日中国之所谓理财,非理财也,乃争财也。驯至言理财数十年,得其财者,惟洋场之买办与劝业会之阔绅。昔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余谓今日中国欲得理财之道,则须添一句曰:‘官官,商商’。盖今日中国,大半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此天下之民所以几成饿殍也。” “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这句话,实在是对晚清官场劣迹的高度概括,可谓入木三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正>"亲、诚、惠、容"是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亮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周边外交的概念性纲领。稍有遗憾的是,对"亲、诚、惠、容"的各种理解和议论很多,却未能见到"权威"的解释。《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相似文献   

15.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行和思想一致,实事求是,它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做人的根本。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  相似文献   

16.
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之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先看第一句,"《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其中,悉:代表全,都,详细之意。道:即规律、道理。《易经》这部书啊!内容广博宏大、详细完备,它包含了天下所有的道理,其  相似文献   

17.
叶适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南宋学者刘宰说:“水心叶先生之文,如涧谷泉,挹之愈深。”(《漫塘集》卷二四《书夏肯父乃父志后》)清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美叶适说:“文章雄瞻。才气奔逸,在南渡卓然为一大家。其碑版之作,简质厚重,尤可追配作者”;“能脱化町畦,独远杼轴,韩愈所谓文必己出者,殆于无忝。”(卷一六0《水心集》)  相似文献   

18.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本于“阴阳之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化气,阴成形”。《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也”。这些文献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上下、内外、左右、升降、出入的相互运动相互作  相似文献   

20.
《礼记》是中华民族礼学的宝典,具有丰富的礼的形式和内涵,不仅涵盖了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等一系列修齐治平的礼义,而且还蕴含有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在生态危机的今天,重新挖掘《礼记》中的科技生态伦理思想,从宇宙观、认识论、人性论等不同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