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取得丰富成果。从研究重点来看,主要是围绕着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新时期文化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热”是20世纪末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20年中他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20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钱钟书接受热潮的兴发和流变的过程。在这一接受过程中,钱钟书被完成了一个文化英雄的书写:首先在专业化的领域内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依据,因为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契机在知识界不断扩大影响,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文化昆仑”的“符码”。这一文化符码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并成为90年代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的精神资源。钱钟书的原型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写和误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是常燕生文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20年代之前常燕生信奉的是学术独立发展,应不受政治影响。但随着1922年大量社会团体的建立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常燕生的文化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并于同年5月发表了《反动的思想界》。1924年加入狂飙社。1925年加入青年党以及与鲁迅的论争表明了其文化思想向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由精英知识分子发起推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其先进思想和艺术理念并没有全然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当时国产电影的生成基础是旧文化与旧文学,其观众主体的构成主要成分是城市中的下层民众,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可以被称为旧市民电影,从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上都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即低俗性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以巴比特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商人的群体特征及其隐含的美国社会传统与文化。而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及其背后清教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巴比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且在20世纪20年代各种新文化泛滥的背景下,清教主义传统仍然在中产阶级群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巴比特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刘易斯充分、正确地反映了美国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有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轰动效应,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迥异于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化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巨大动力,而现代性则更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学诞生以来甚至更早的时间内持续的现代化诉求。把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放在这样的全球化、市场化,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了期盼世界认同的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理想下,小说创作在思想表现方面虽然失却了深度模式但是却成就了叙事意义上的另一种成绩。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歌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消费文化的侵蚀。消费文化直接介入诗歌创作内部,引起了诗人角色的转化、诗歌读者的缺席等一系列不利于诗歌生存的困难。但是另一方面,消费文化本身的文化社会学意义对诗歌的复杂性、异质性有所影响,对当代诗歌的多元走向提供巨大契机,当代诗歌得以从边缘出发,寻找到了一条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文化中心南移上海。上海以“梦工厂”的形式使源于都市的现实体验在文学上得到落实,一方面言明了中国现代的文化消费市场在上海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极具“现代质”的城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量。通过阐释文学中心的南移,挖掘出30年代文人“没海”的文化潜因,从而完成对知识分子和城市关系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是常燕生文学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20年代之前常燕生信奉的是学术独立发展,应不受政治影响。但随着1922年大量社会团体的建立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常燕生的文化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并于同年5月发表了《反动的思想界》。1924年加入狂飙社。1925年加入青年党以及与鲁迅的论争表明了其文化思想向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一村一品”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由当时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发起,其经验成了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并且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就有了直销行业,本来还老老实实一步一脚印经营着,但到了80年代,这个行业却被某些想一夜致富的人利用人性的弱点钻了空子,且因中国台湾当时也没有相对的法令管制,直销进而演变成许多不法商人捞钱的一条捷径。例如轰动一时的“台家老鼠会事件”、“假钻石充真货的锡金事件”等。这些不法商人利用人民群众急于成功致富的心态,先以各种演讲会、培训会,进而先假造“某人因加入后收入爆增”的证据,取信于未加入的人民群众,而后再以“货物因热卖供不应求”为理由让客户先缴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 ,中国电视剧领域里 ,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文化为一方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权威的官方主导文化 ,和执著于启蒙传统及高雅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为另一方 ,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 ,涉及到诸多问题 ,即 :电视剧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 ,审美本质 ,电视剧的社会功能 ,电视剧创作主体的使命与责任 ,电视剧与观众 ,电视剧与市场 ,电视剧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电视剧文化中的媚俗倾向 ,等等。文章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对电视剧艺术的全面渗透作了深刻的揭示和初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边哲 《创新科技》2005,(2):18-19
<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国际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作为企业“法宝”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效的核心推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它不仅影响到物质生产过程,也间接对企业取向、思维方法、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而作为现代企业之魂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基础和重要因素,是企业发展的软件。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动力。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作为一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现状 日本的健康食品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的需求转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现代医学的治疗体系产生不满,而对健康食品大感兴趣。尽管现有日本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健康食品的宣传和知识的普及,但1991年健康食品业的增长速度,已达到了14%。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连续数年徘徊在1.2%之间,但与此相比的健康食品则一直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速度。就连经济处于最低谷的1995年日本相继发生了皈神大地震、东京沙林毒气事件,健康食品的增长速度也仍维持在6.8%的水平。可见,日本的健康食品业是一个不知“疲软”的特殊行业。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地理学逐步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现代地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综合研究、“以任务带学科”和注重典型区域研究等学科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中国地理学与国际地理学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国际交流和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地理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两次调整了外交政策,即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进而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两次调整的外交理念明显不同,前者的主要依据是意识形态;后者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主要标准。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也就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乡村小说,不再把社会政治当做影响乡村人物命运的唯一制约因素,无论是有过短暂下放经历的“知青作家”,还是乡村出生后来又栖居城市的作家,他们投向乡村的目光、对待乡村人物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关于乡村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想象,都远比新时期之初要更为复杂而深沉、迷茫而沉重.这些小说的情节、画面和格调,给高歌猛进的80年代思想文化主流抹上了一层乡村底色,显示出文学面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江湖诗派的形成时间、成员的界定以及江湖诗集的考订、思想与艺术分析、文学史与文化史的考察、重点作家以及“四灵”诗人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而21世纪则在于企业文化。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更是文化理念、企业精神的竞争。惟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能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发挥企业的最大潜能,引导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与生命力。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