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系区别于其他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根本之点.它是对现代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关系,及作为其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通过批判,吸收了以往道德原则中肯定性的成果,并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过去的分裂和对抗走向了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集体主义苻合人类历史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及其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因此,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之一。共同富裕不是均富,也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它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各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阐述了各自关于未来社会分配的思想,这些思想为马克思创立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此外,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局限性,为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完成了按劳分配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地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这一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新型格局的形成,对传统的按劳分配格局造成猛烈的冲击,促使其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及在实践中使这种新的分配制度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成了分配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客观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各国的社会主义并非共着一个模式。由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存在各不相同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设想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时,应当把这种普遍真理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承认按劳分配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正>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1875年完成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这一原则,并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全面的,系统的、详尽的论述,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这一原则也曾有过不同的理解,实践上还出现了许多失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是,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实行这一原则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因而对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套用,应当对它进行再认识,本文只是就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根本依据。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曾经把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概括为一个公式:“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第62页)据此,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8.
按劳动经营成果分配,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按劳分配的弊端,从分配主体、分配尺度、分配客体等方面发展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已为人们高度重视。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理论界对传统的按劳分配原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尽管如此.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还是在会计学中的“损益计算”和“利润分配”中进行的。我们先回顾理论界对“按劳分配”原则作用范围的重新认识和界定。首先,传统的理论观点有两个最基本的界定: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特有产物,是公有制经济的专有分配原则.它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发挥作用,与私有制经济无缘,在私有制经济运行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二是从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虽说暂时遭受严重挫折,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绝不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坚信社会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地建设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而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物质生产时所得出的个别结论,更不能以矛盾的特殊代替矛盾的一般。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它起作用的条件有了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非物质性生产创造价值也几乎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也是对按所有权分配的否定,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样都是按贡献分配,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从促使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建立,倡导诚信友爱,培养和塑造公民敬业进取精神及团队协作的现代化品格,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等方面,探析了体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和谐社会和政治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推动社会全面、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系统可从宏观上概括为:物质动力系统、精神动力系统、体制动力系统等。如果把发展生产力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把改革看作社会主义发展的体制动力,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可持续发展既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也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物的要素固然重要,没有物的要素,人的能动性难以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物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死物。因此,研究、探讨精神动力系统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产物,胡锦涛同志把握世界潮流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将对新时期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蓬勃发展,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社会公正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开放并规范民间组织的发展,同时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如果忽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考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现实地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西藏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开启了步入现代文明的大门。西藏各族人民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西藏各族人民选择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空前,社会事业繁荣,经济社会巨变,人民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成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按劳分配方式的总体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方面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给出合理的原则界定。在目前进行的小康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分配原则的前提下,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化和发展,因为我们远不具备按需分配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