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个"文化东亚"在历史上,将中国、朝鲜半岛(以下简称"朝鲜"或"朝")、日本、越南所在的广袤区域贯穿起来的软体因素应该是儒家文化、大乘佛教以及作为两者载体的汉字。越南虽在地理上属于东南亚,但与中南半岛其他国家迥异,在文化上更接近于东北亚的中朝日三国。这样,东亚区域中即包括具有一定文化相似性的中朝日越四  相似文献   

2.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一种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复杂的渊源流变铸成多元性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民族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台湾文化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考古证据表明,在史前时期,台湾曾出现过长滨、圆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们创造了长滨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然而这些史前时期由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陆等地迁入的远古移民所形成的原始部落散居在台湾各地,彼此间很少联系,所以他们的文化也未得以…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品房价格数据,以汉语方言多样性衡量文化多样性,研究以方言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等因素后,以方言种类衡量的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商品房价格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即文化越多样的城市,房价越低,文化多样性会通过阻碍地方人口流入而抑制房价。  相似文献   

4.
以周璇的歌曲为例,从都市文化的视角,阐述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都市经济、传播媒介、消费群体的情感及流行歌星个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流行歌曲对都市文化的种种表征。  相似文献   

5.
越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越人文化落后,没有文字,所以早期的越史和越文化多存留于先秦的汉人文献中。这些文献很有价值,但也有不少错误的传说。唯一一种由先秦越地越人写作的是《越绝书》,此书经过东汉初人的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价值甚高。此外,东汉初人研究越文化的著作还有《吴越春秋》和《论衡》,也都有重要价值。东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越文化的研究者和成果很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学者以新的思维和方法研究越文化,其中顾颉刚的研究成果具有创见。最近20年来,越文化研究出现高潮,许多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关于"古代越文化传播分布地域实勘研究",通过对古代越人流散地区的实地踏勘,对古代越文化进行追踪研究,收获不小,其成果即将以论文集形式出版,对古代越文化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是构成我国综合国力的精神因素。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本文以地理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指出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地理条件和传统农业型自然经济及分工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对象,两者是交互作用的,体现文化的内外价值。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代表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本文设计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问卷,运用列联表分析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可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与性别、学历等因素无关;影响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的两个因子分别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我国面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各国的辐射中心。利用技术转移的支撑,云南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地区的城市影响力,对促进我国在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从影响因素入手,以2015—2020年云南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进行技术输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云南为主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为受体的技术转移有效性研究框架,利用灰色评价法进行模糊性评价分析,以期为进行前因组态分析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鲁迅精神范式的形成,与其勇于接纳外来文化思潮密切相关,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能低估.鲁迅的原初文化接受源应是越文化传统,这可以从其对越地前贤的歆羡与推崇以及越文化精神中的启蒙传统、"浙东硬气"文化人格等方面的自觉承传,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经调查,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共发现12面铜鼓,包括黑格尔Ⅰ型铜鼓11面,黑格尔Ⅲ型铜鼓1面,大都未经科学发掘.柬埔寨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开始使用铜鼓,很可能是越人最初将铜鼓带入柬埔寨.高棉文明深受中国及越南北部的铜鼓文化的影响,但未能持久;真腊王国时期,高棉人高度印度化,婆罗门教和佛教对高棉人的...  相似文献   

11.
《浙江通志·越文化专志》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通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构筑了越文化的三重体系:一是迄今为止最为独立、完整、丰赡的越文化资料体系,是《越绝书》问世两千年来越文化资料的集大成者;二是越文化学术体系,建构途径有篇首无题小序、叙述篇尾挖掘和提升资料价值以及全书对资料真实性的审慎裁决,具有著述体志书的思辨色彩;三是越文化话语体系,形成比较成熟的越文化词语表达体系和理论体系。该专志有较强的剪裁熔铸能力,熟练、高超的文字技巧,可读性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一、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上的简略比较 笔者在前文论及,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亦形成过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但这种史前文化其后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单一而孤立的。从目前在鄂西北地区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遗存来看,发达的中原仰韶文化曾自陕南和豫西北向此地区扩展,形成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向该地区渗入的态势。那么,地处川东鄂西的整个三峡地区,其后是否也曾接受过早期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倒是一个令人颇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为了能说明这一点,同时也为了能进一步论述三峡地区盐资源与早期中原文化因素融入的关系,还不得不首先从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角度略作比较,以为后文铺垫。  相似文献   

13.
韶关地区与湖南地区先秦时期在文化渊源以及文化内涵上具有相同或相类的因素,因此,韶关地区先秦越文化在文化内涵上是湖南杨越文化的延伸与交融,其文化主体族属是杨越族系。  相似文献   

14.
曹丽芳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97-98,107
敦煌舞蹈源自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体系,是一种具有当代艺术魅力的舞蹈。从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代表性因素、认同性因素三个方面对舞蹈文化因素进行诠释,把中国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今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还需要提高。文章提出了中国文化因素在英语课堂中参与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敦煌舞蹈源自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体系,是一种具有当代艺术魅力的舞蹈。从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代表性因素、认同性因素三个方面对舞蹈文化因素进行诠释,把中国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祖国     
《世界博览》2010,(2):74-74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开篇说:“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难逃一亡,惟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作者认为重读中国历史,要把历史放到江山中读,不要放在王朝里读,要用诗性的眼光读,不要用“资治”的眼光读,以诗性之眼,能读取文化的江山,用“资治”的眼光,只能围绕王朝打转,把历史读成阴谋诡计和打来打去。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化,乃中国文化之源头和渊薮,而且是纯粹本土文化。诚如吕思勉所说:“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者,先秦诸子之学,固不容不究心矣”。同样,先秦山文化,也为中国山文化渊源所自,它是泰山文化的辽远背景和发源。拙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先秦典籍所体现的山文化及泰山文化,作极为粗略的鸟瞰考察。在众多先秦典籍中,《山海经》以其丰富、集中的山文化内容,值得研究者予以特别注意。 一、先秦山文化泛论 古代山文化资料的积累、整理和成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关于资料收集、整理,可列出以下推动因素。一是原始部族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周期性迁移,必然会积累大量山川风物印象。二是在部落兼并、征代过程中,既可能又必要熟悉山川环境。《史记·五帝纪》就有黄帝征伐,“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及岱宗,西至于空洞”之类记述。三是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也会广涉山川草木等风物。地球很可能有个洪水泛滥期,《圣经·创世纪》和《山海经·海内经》均有载。大禹治水,或在此时。汉刘歆《上山海经疏》认为,  相似文献   

19.
黄莹 《科技信息》2009,(22):12-12
文化因素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外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应该是兼容并举,但是中国文化教学却是缺失的。本文对本科生的中国文化学习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四方面的教学建议:加开包含中国文化的课程;大学英语教材凸现中国特色;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