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起始原料,与对甲氧基苯甲醛反应得到氨基保护的中间体2-对甲氧苯亚甲基氨基-D-葡萄糖(1).用乙酸酐-吡啶乙酰化、盐酸-乙醚溶液脱去氨基保护基合成目标产物1,3,4,6-四-O-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3),三步总收率为46%.产物结构经IR、1 H NMR得以确证.在相同条件下,以铁氰化钾溶液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得1,3,4,6-四-O-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还原性比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差.  相似文献   

2.
以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间硝基苯甲酸和对甲基苯甲酸为原料,先将氨基葡萄糖的羟基加以保护,然后以N,N-二环已基碳二亚胺(DCC)为脱水剂,合成N-硝基苯甲酰基-1,3,4,6-四-O-乙酰基-2-脱氧-β-D-氨基葡萄糖.产品结构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表征确认.研究表明:1,3,4,6-四-O-乙酰基-2-脱氧-β-D-氨基葡萄糖、DCC和间硝基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的摩尔比为1∶1.5∶1.5,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为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过羟基的乙酰化保护,得到2-氨基-1,3,4,6-四-O-乙酰基-2-脱氧-β-D-吡喃糖盐酸盐;然后在三乙胺存在下,与三光气、哌嗪衍生物"一锅法"反应,合成4种具有代表性的糖基哌嗪物质.产物结构均经FT-IR,1 H NMR和HRMS(ESI)确认.  相似文献   

4.
以丁香酚和异丁香酚以及 α-D-溴代四乙酰基葡萄糖为原料,用NaOH水溶液与丙酮的混合溶剂进行丁香酚-四-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和异丁香酚-四-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的合成,然后用K2CO3/CH3OH进行脱乙酰基反应,最后得到丁香酚和异丁香酚-β-D-葡萄糖苷,反应总得率为36.8%,产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证实.  相似文献   

5.
将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分别与水合肼和芳醛发生反应,得到了希夫碱芳香醛缩N-氨基-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硫脲,在K3[Fe(CN)6]和NaOH存在下于醇液中环化制得2-芳基-5-(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生物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黄瓜赤霉、棉花立枯、玉米大斑、苹果黑斑、花生褐斑和小麦赤霉菌6种植树原菌的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a-D-三乙酰基-1-溴-4-氯半乳糖为原料,经Koenigs-Knorr反应、酯化反应,得到3-O-β-D-三乙酰基-4'-氯半乳糖熊果酸乙酯(UA2)、3-羟基-28-O-β-D-三乙酰基-4"-氯半乳糖熊果酸酯(UA5)和3-O-β-D-三乙酰基-4'-氯半乳糖熊果酸-28-O-β-D-三乙酰基-4"-氯半乳糖酯(UA8);研究了熊果酸衍生物脱乙酰基的条件,实验表明.在稀盐酸条件下得到4-氯半乳糖的2位保留乙酰摹的产物,在固体氢氧化钠条件下得到全脱乙酰基的产物;共合成了9个熊果酸的4-氯半乳糖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7.
将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分别与水合肼和芳醛发生反应,得到了希夫碱-芳香醛缩N-氨基-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硫脲,在K3[Fe(CN)6]和NaOH存在下于醇液中环化制得2-芳基-5-(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亚胺基-1,3,4-噻二唑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生物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黄瓜赤霉、棉花立枯、玉米大斑、苹果黑斑、花生褐斑和小麦赤霉菌6种植树原菌的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化合物的抗菌活性,以自制的3-芳基/烷基-6-S-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a~3j)为原料,在甲醇钠/甲醇/二氯甲烷的体系下经水解脱除糖环乙酰基,合成了10个化合物3-芳基/烷基-6-S-2',3',4',6'-四羟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4a~4j).研究表明:甲醇钠与糖苷的投料量为1∶1时,目标产物收率最高.若甲醇钠过多,糖苷键易断裂;甲醇钠过少,部分脱除的副产物增多,均会降低产率.生物活性测试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四种测试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4f对白色念珠菌有极强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μg·m L-1,均优于对照药物三氯生和氟康唑.此外,还利用Auto Dock 4.0程序对目标化合物(4a~4j)与大肠杆菌Fab I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能的变化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十二烷基6-O-乙酰基-2,4-二-O-苯甲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合成反应的步骤由原来的十步缩短到七步,总收率由37%提高到了54%.  相似文献   

10.
以银盐法合成了2-O-正丁基-4-O-(2′,3′,4′,6′-四-O-乙酰基-β-D-半乳吡喃糖基)-5-氟脲嘧啶4,4在甲醇中氨解后得到2-O-正丁基-4-O-(β-D-半乳吡喃糖基)-5-氟脲嘧啶5。  相似文献   

11.
以D-甘露糖和L-酒石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4∶5,7∶8-O-二异亚丙基-3-去氧-D-甘露-2-辛酮酸甲酯及其对甲基苯硫苷衍生物。首先,D-甘露糖通过缩酮反应制得2∶3,5∶6-O-二异亚丙基-D-甘露糖1;然后,L-酒石酸二甲酯2经过氧化水解,磷酰化和硅烷基化制得磷酸酯4。化合物1和磷酸酯4经Wittig-Horner反应缩合得到化合物5,脱除硅基制得4∶5,7∶8-二异亚丙基-3-去氧-β-D-甘露-2-辛酮酸甲酯6,总收率为34%。化合物6通过端基乙酰化和硫取代反应得到硫苷衍生物8,六步总收率为26%。产物结构经NMR和HRMS确证。  相似文献   

12.
在相转移条件下,使2,3,4,6-四-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1A)、2,3,4-三-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木糖(1B)、2,3,4-三-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1C)与1-乙氧甲基-5-氟脲嘧啶2反应,合成了3个新的1-乙氧甲基-5-氟脲嘧啶糖苷3(A—C).3(A—C)经氨解脱乙酰基,得3个新的化合物4(A’-C’),其结构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13.
以蔗糖为起始原料,经缩水、水解反应制得4-氯-α-D-半乳糖,然后通过乙酰化、溴化反应,制得1-溴-2,3,6-三-O-乙酰基-4-氯-α-D-半乳糖,总收率可达74.0%.本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收率较高,适合大量制备.  相似文献   

14.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过乙酰化、硫氰化二步反应合成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GITC).使用重结晶替代柱层析纯化方法,方法操作简便、收率高.并用IR和NMR对其进行了结构确认.  相似文献   

15.
以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为原料,与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2a~2h反应制得了8 个未见报道的3-烷基/芳基-6-(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氨基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化合物3a~3h,并经IR,1H 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黄瓜赤霉、棉花立枯、玉米大斑、苹果黑斑、花生褐斑和小麦赤霉6种植物原菌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化合物3g在50 μg*L-1质量浓度时对小麦赤霉的防效达85%.  相似文献   

16.
以1,2,4-三-O-乙酰基-4-O-苄基-α/β-L艾杜糖醛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溴化、糖苷化、脱乙酰基和选择性乙酰化合成了甲基6-O-乙酰基-3-O-苄基-2-苄氧碳酰氨基-2-脱氧-4-O-(2-O-乙酰基-3-O-苄基-α-L-吡喃艾杜糖醛酸甲酯)-α-D-吡喃葡萄糖(FPS-1306),其中2个中间体为新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17.
升麻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层析方法从升麻(Cimicifuga foetida)的根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升麻醇(1);25-O-乙酰基升麻醇(2);升麻醇-3-O-β-D-木糖甙(3);12β-羟基升麻醇-3-O-β-D-木糖甙(4);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木糖甙(5);升麻醇-3-O-α-L-...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手性配体1,2,5,6-O-二异丙基-D-甘露醇(III)以及1,3,4,6-O-二亚苄基-D-甘露醇(IV)及其衍生物并对起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1,3,4,6-O-对氯二亚苄基-D-甘露醇(V),1,3,4,6-O-对甲基二亚苄基-D-甘露醇(VI)属于新化合物未见有文献报道.4种新型的手性二醇应用于查尔酮的不对称环氧化均显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97.4%-100%conv.)和中等或偏低的对映选择性(14%-31.7?).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L-薄荷醇(e)的热稳定性,合成2种薄荷基糖苷类香料前体。以D-木糖(a)为原料,经乙酰基保护、选择性脱一位乙酰基、转变成三氯乙酰亚胺酯(d)、与L-薄荷醇(e)进行偶联,立体专一性地合成L-薄荷基-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木糖苷(f)。全乙酰基-D-木糖(b)在4种路易斯酸催化下,与薄荷醇(e)直接偶联得到L-薄荷基-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木糖苷f和(或)L-薄荷基-2,3,4-三-O-乙酰基-α-D-吡喃木糖苷(h),f和h分别脱保护,获得相应的L-薄荷基-β-D-吡喃木糖苷(g)和L-薄荷基-α-D-吡喃木糖苷(i)。实验结果表明:以FeCl3为催化剂,全乙酰基-D-木糖b与L-薄荷醇(e)直接偶联,立体专一性地获得L-薄荷基-2,3,4-三-O-乙酰基-α-D-吡喃木糖苷h;以BF3.Et2O为催化剂,使全乙酰基-D-木糖(b)与L-薄荷醇(e)直接反应,可较为简便地获得L-薄荷基-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木糖苷(f)。薄荷基糖苷(g)和(i)经NMR,MS,TG,熔点和旋光分析得到确证。2种L-薄荷基吡喃木糖苷(g)和(i)的热稳定性均明显地比L-薄荷醇(e)的热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20.
从关木通中分离提取马兜铃酸-A,合成了两种新的马兜铃酸-A衍生物:1-O-马兜铃酰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Ⅱ)和1-O-马兜铃酰基-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Ⅲ).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并对马兜铃酸-A及其衍生物(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葡萄糖基酯、马兜铃次酸)进行了对S180肿瘤细胞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