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城市形态是城市内涵的空间表现形式,体现城市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演变趋势。佛山市自建国以来,城市形态经历单核型孤立生长阶段、走廊型轴向伸展阶段到目前网络化集约发展阶段,城镇发展已进入综合快速发展时期。针对目前佛山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佛山城镇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包括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明确了城镇的“团块”分布和“轴线”分布相结合发展的模式,构成以禅城一顺德为核心呈“指状”或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4个维度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优化模式.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分布相对均衡,经济区内城市发展梯度差异较明显,依然处于集聚发展阶段,“点一轴”结构突出.基于城市能级指数和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一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两区、三心、四轴、多点”的空间格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3.
城镇空间演变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质量和水平.在合浦县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功能定位不明确、沿交通主干线过度集聚、发展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空间经济联系较弱等问题.因此,发挥交通主干线上“两极一核”的城镇职能、主轴与次轴城镇互补性发展、城镇经济区划以及设置新城镇等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军民  荣城 《广西科学》2022,29(6):1178-1187
优化城镇体系地域结构和功能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不经济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首位度及位序-规模法则、地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从规模形态、功能结构和时空格局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广西城镇体系演变规律,结果发现:①规模结构上,广西城镇化首位度低,空间集聚性弱,缺少大城镇和中心城镇,城镇体系结构离散性显著而聚集度不足;②功能结构上,广西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体系分工协作弱,城镇集聚规模及其时空效益不显著;③空间结构上,广西城镇体系结构存在较弱的空间依赖性和离散性,第三产业对空间分异影响显著,但第二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空间异质性显著。总的来说,广西需要通过优化城镇体系地域结构来集聚资源要素红利、把握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陕西省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地区城镇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联结作用,探讨了陕西省未来城镇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提出了优化陕西省城镇空间布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求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历史为主线,从城镇密度、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变化入手,探讨江苏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三大区域在城镇密度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上呈现较大的差异;(2)苏北地区由四边形网格状结构转变为沿河道T形结构,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分别由线状结构演变为四边形网格状结构和六边形中心地结构;(3)中心城市在历史时期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同时也指出导致该地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条件、水文条件和交通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市空间的多中心重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蕾 《科技信息》2010,(4):373-373
一、北京市空间结构重组历程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呈现从"同心圆圈层式"布局到"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城镇体系也逐步由最初仅仅围绕中心城的发展演变成为以中心城和新城建设为代表的"城郊"同步发展。城镇体系结构不断调整和逐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选择西北内陆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从地形、城镇与道路方面分析近40年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黑河流域国土空间水平分异明显,以生态空间为主导地位。生产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中游农业绿洲,生产生活空间散布在生产生态空间之中。近40年来,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扩张,强生态空间波动增加,弱生态空间持续缩小。2)三生空间垂直分异明显,以海拔1500 m和坡度5°为界线,生产生态、生产生活和弱生态空间集中在界线以下区域,强生态空间则相对集中在界线以上区域。3)三生空间受城镇和道路的显著影响,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趋向靠近城镇和道路分布,生态空间则多分布在远离城镇和道路的区域。4)自然地理因素是三生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性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则是关键推动力,其中城镇化率、城镇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具有协同增强效应,尤其城镇规模、总人口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格局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权可拓理论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7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断稳步提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GDP、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是制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模式及其发展规律,对城市总体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经验总结法归纳出三种主要的拓展模式,并分析了其拓展演变过程中的六大规律,使我们对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这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山东半岛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定量联系,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刻画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特点,以市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选取山东省建制城市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首位度指数、帕雷托模型、基尼指数,借助ArcGIS 9.3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城市规模分布集中性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2)首位城市垄断功能较弱但趋于增强,中间位序城市比较发育,且分布均衡,规模结构差别趋于增强;3)城市体系的结构容量在不断增大;4)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4个城镇化地域单元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渐清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群形成动力因素出发,选择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分析指标;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支撑模型;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因素结构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与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华伟  朱大明 《江西科学》2010,28(6):790-796
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城市在信息时代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积极性。首先回顾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阐述。信息时代的来临,新的驱动因素对城市化进程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量,并由此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采用实地调研与查阅原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昆明地区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针对昆明城市现状,提出了面向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策略,对于把握城市未来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是山东省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山东半岛当前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是历史时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5个人地关系演进时期的叠加与继承.只有充分认识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才能使未来的人地系统得以持续、协调地演进.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域污染及自然生态失衡等水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约束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对策。建设现代化水网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加强产业合作和合理布局制造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以提高自然造水功能等,是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滨海旅游带作为一个区域单元,从区域经济角度对山东省滨海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总体分析,继而从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交通三方面系统分析亍山东省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发现山东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最后,提出了实现山东滨海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如下对策和建议: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构建三大滨海旅游区;进行统筹规划,实施联合营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城区蓝绿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镇化进程中蓝绿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厘清其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城市用地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1981—2020年5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设定时间节点,探究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从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解析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①研究区耕地、林地和水域及湿地面积均发生显著缩减,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政府颁布的相关土地利用政策与城市规划方案是研究区蓝绿空间演化的基础依据。②研究区蓝绿空间总占比在各梯度都呈减小趋势,耕地、水域及湿地在主城区及近郊明显减少;林地占比在城市中心及紧邻松北新区主要建设用地外围出现小幅度减少;草地在主城区范围有所增加。③1981—2017年研究区蓝绿空间收缩演化模式以主城区内吞式为主;2017—2020年边缘式收缩成为蓝绿空间主要演化模式;蓝绿空间收缩由城市中心建筑用地内部单元逐渐向外围转移。④研究区各类蓝绿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社会经济因素是直接驱动力,自然因素驱动作用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显著。【结论】研究明确了1981—2020年哈尔滨中心城区各阶段蓝绿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引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及自然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化的驱动作用,可为东北地区城镇快速扩张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和产业竞争主战场在东北亚,主要参战者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山东半岛三大企业集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核心定位,应当是山东半岛企业集群的全球专利战略。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山东省启动省级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把山东半岛加速建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