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昭通基本烟田气候适宜性评价分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合理评价昭通基本烟田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将传统烟草种植适宜性评价主要以多年平均气象指标为依据转化为以影响烤烟产量、品质形成的生育时段关键气候要素进行评价分区,结合数理统计模拟推算的29个代表性烟区不同海拔气象要素进行评价,明确了昭通基本烟田分布区域不同海拔层次的烤烟种植适宜性分区.  相似文献   

2.
宝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影响下,宝兴县自然环境和人类聚落生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生境状态评价、聚落生态研究是灾后生态修复与城镇建设的关键.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开展宝兴县及其聚落生境的特征分析和垂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宝兴县生境适宜性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生境质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适宜性好的生境多位于河流两侧、海拔1 001~2 800m的地带;2与山区地形、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同生境下的聚落生态位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其生态位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双峰型变化趋势,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震后生态恢复与聚落重建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宝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影响下,宝兴县自然环境和人类聚落生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生境状态评价、聚落生态研究是灾后生态修复与城镇建设的关键.采用生态位的方法,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开展宝兴县及其聚落生境的特征分析和垂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宝兴县生境适宜性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生境质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适宜性好的生境多位于河流两侧、海拔1 001~2 800m的地带;2与山区地形、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同生境下的聚落生态位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地带性,其生态位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双峰型变化趋势,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震后生态恢复与聚落重建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将一种用于全球气候模式的海洋湍流参数化方案引入到区域气候模式RegCM4.3中,分别使用两种方案进行气候模拟.分析对比了1996-2009年,两种方案对中国夏季风场、降水量等模拟结果的影响,并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站点观测降水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案对东亚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模拟效果有所改善,并提高了中国夏季降水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白山地区59 a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暴雨发生的气候规律;基于年最大值法选样,选取指数、耿贝尔Ⅰ型、皮尔逊Ⅲ型、韦布尔4种分布函数对长白山地区不同海拔3个站点暴雨重现期进行拟合计算,推求4种分布函数参数,得出重现期-年最大日降水量关系曲线,并进行χ2检验.结果 表明:长白山地区暴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天池站暴雨日...  相似文献   

6.
利用福州及周边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技术,在分析金钻凤梨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80%保证率年极端最低气温、1月平均气温、≥10℃年活动积温作为金钻凤梨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出气候适宜性指数,开展基于GIS福州市金钻凤梨气候适宜性精细区划,将福州市金钻凤梨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区。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夏季高温炎热,人们要求避暑的愿望强烈。选取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为一级指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海拔、坡度为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重庆市避暑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总面积27 264.48km~2,占重庆市总面积的33.09%,适宜避暑区域面积较多,其中最适宜区域面积12831.24km~2,较适宜区域面积8 180.86km~2,一般适宜区域面积6 252.37km~2;重庆市适宜避暑区域空间分布不均,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山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分别占适宜避暑区域总量的50.65%和37.71%,大都市区仅占11.64%。  相似文献   

8.
应用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对比分析了成都市2013年7月1日至8月31日和2014年1月1日至2月28日等2个时间段4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点近地面O3与前体物(NO2)小时平均浓度的相关性及其时空演化尺度特征.研究表明,成都市4个监测站点近地面O3与NO2小时平均浓度波动的相关性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具有长期持续特征.并对成都市夏季和冬季近地面O3与NO2相关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导致此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成都市O3与NO2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性可能与成都市独特的盆地气候特点以及当地夏季与冬季太阳光辐射、日照数、气温等气象因子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盆地气候条件下成都市O3污染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采用沙坪坝、北碚2个代表站点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炎热指数计算,试在原指数计算公式中增加连续高温天气对指数的影响项,利用2013年资料进行检验和划分炎热指数等级.在2014年夏季进行试预报,并通过对比分析2014年实测结果和志愿者的实测感受记录对等级划分进行调整,经过修订后的炎热指数及等级划分能较为真实反映实际炎热体感情况,对高温气象预报服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气候具有四季气温差别不明显,但干季,湿季降雨量差别较大的特点。本文运用云南实测太阳辐射资料,对五个用于计算水平地面月平均日总太阳量的日类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油茶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阳、新县、商城3站点为河南省的油茶适生地,对河南省68个站点油茶生育关键期的气候生态因子,应用相似距理论分析其与适生地的相似距离,并结合积温、日照、无霜期等因子确定了油茶在河南省的气候适宜种植区;用土壤pH值与类型等进行修正,得出河南省内油茶种植区域可以向北扩展到351°4′N的结论,为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河南省植物液体能源战略储备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滨海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沿海经济带18个滨海县区为评价单元,综合应用主观赋值法和分异指数ID计算公式,建立评价模型,进行滨海旅游资源适宜性实证分析,研究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异规律.结论:(1)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差异明显,大连市的适宜性最高,大洼县最低,其中最高区是最低区的1.7倍;(2)在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的4个等级中,大连市区、金州区、旅顺区和丹东为资源极适宜区,庄河、盘锦、凌海和大洼县的资源适宜性较差;(3)辽宁省旅游经济带旅游开发适宜性空间差异ID=0.7,说明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旅游气候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河南省旅游气候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河南省130个县市近30年平均1~12月份的气候舒适指数的定量分析研究,确定出各地适宜旅游的季节。并以此为依据将河南省的旅游气候资源化为了6大区.本文首次较为详尽地给出了河南省各地的最佳旅游时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得知,在河南省A级以上景区内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多为自然景区,有民俗活动、水上、山地、冰雪等多种项目;旅游资源多样的地市,景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较多,反之较少;各地市开展体育旅游项目的景区数量与自然景区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人文景区数量呈负相关等特征.同时对河南省景区内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在旅游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河南鲁山县上汤生态旅游区开发评价为实例,采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方法对其开发项目进行了影响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开发对其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无较大改变;采用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对旅游开发进行影响评价,具有整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如何科学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迈进,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河南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对提升河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首先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在河南省范围内,选取18个城市,结合2008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计量软件SPSS13.0,确定24个指标,对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横向评价,进而得出:2008年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强弱不同及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提升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全面评价了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得到河南省旅游产业投入的产出效率为0.303,在全国排名第21位,情况不容乐观.为提高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规模收益,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河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干旱标准,计算得到各站点近4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指数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来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近48年来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它三个季节干旱发生的范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晶  冯德显 《河南科学》2009,27(12):1613-1616
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县域经济是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初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总结出工业化、平原农区特色经济、山区资源开发三大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就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布局、“三农”问题等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