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你知道吗?不管是人造卫星还是其他人造空间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它们的温度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上有不少飞行器就是由于温度控制不好而出现故障的。大家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热源,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地球上,夏季当气温达到35~40℃时,人们就感到很  相似文献   

2.
吴凯  杨修群 《科学通报》2013,58(8):642-652
利用1979~2008年中国东部312个站点均一化调整后的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 运用滑动空间距平方法, 对冬夏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非均匀性进行检测, 并分析了城市化对地面增暖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国东部夏季和冬季的增温高值中心分别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其中长三角地区夏季的增暖主要是由夏季最高气温的增加所导致, 城市增温率为0.132~0.250℃/10 a, 增温贡献率为36%~68%; 京津冀地区冬季的增暖主要是由冬季最低气温的增加所导致, 城市增温率为0.102~0.214℃/10 a, 增温贡献率为12%~24%. 城市群增暖的时空差异可能与区域气候背景及人为热排放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京的夏天似乎变得越来越热了,其六七月份的温度经常处于全国最高温。1999年7月24日,北京的最高气温达到42.2℃,打破了几十年来的气象记录。2000年6月13~14日,北京的最高气温也超过了39℃,有的市区观测站甚至超过了40℃,6月份北京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3℃的天数有19天,其中超过35℃的有10天,高温  相似文献   

4.
北方持续高温干旱 从今年5月12日开始,华北平原、东北西部地区就出现了34~39℃的高温天气。北京5月17~22日的每天最高气温均在35℃左右,其中19日居然达到38.1℃。据气象资料统计,北京5月中下旬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高温,在历史上虽然屡见不鲜,但像今年这样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却很罕见。 高温一直持续到6月初,东北、华北、黄淮及新疆等地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不管是人造卫星还是其他人造空间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它们的温度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世界上有不少飞行器就是由于温度控制不好而出现故障的.大家知道,太阳是一个大热源,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地球上,夏季当气温达到35~40℃时,人们就感到很不舒服,遍体生津,大汗淋淋,甚至感到憋气,如果温度再高,就会出问题,起码出现中暑.如果你把汽车停在太阳光下,过一会儿,你再进入车厢时是不是感到很热?这都是太阳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2009年冬季华中电网湖北地区500kV高压输电线路覆冰状况的实时观测资料,结合2009年1~3月恩施雷达站的积冰厚度、云雾微物理观测以及同期的自动气象站资料,总结了500kV高压输电线覆冰与模拟电线覆冰发生和脱落时气象条件的异同,并对液水含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恩施雷达站处的气温可以较好地推断出张恩#307杆塔处的气温;高压输电线表面温度比环境气温高2~4℃,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高压输电线积冰发生和脱落时的气温明显低于模拟电线积冰观测到的阈值,其中发生时气温为2℃左右,脱落时气温为2~1℃;在积冰厚度较小时,厚度受气温变化影响明显;液水含量计算值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计算值偏大.  相似文献   

7.
近期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急剧升温的冰芯证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源区作为整个青藏高原20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通过对2005年在各拉丹冬峰北部果曲冰川平坦的粒雪盆(33.58°N, 91.18°E, 5720 m a.s.l.)钻取的1支冰芯多参数的定年, 获得了长江源地区近70 a来大气降水中δ18O的历史记录. 利用各拉丹冬冰芯δ18O与该区域气象台站夏季气温(7~9月)之间显著的正相关性, 恢复了近70 a来各拉丹冬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历史: 1940s气温较低, 1950s~1960s中期气温较高, 1970s中期气温下降到近70 a来的最低值, 1980s仍然处在一个低温期, 而1990s以来气温急剧升高的趋势延续到了21世纪初期. 各拉丹冬冰芯恢复的气温记录在1970s以来的增温率(0.5℃/10 a)要明显的高于各拉丹冬地区和北半球, 而1990s以来的增温率(1.1℃/10 a)约为1970s以来的2倍, 表明近期的增温有加速趋势且高海拔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我国40年来增温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少鹏  王志恒  朴世龙  方精云 《科学通报》2010,55(16):1538-1543
过去几十年全球温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评估其变化的方法无疑十分重要.过去评估气温变化趋势的通用方法是利用线性回归计算温度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整体变化率.但是,不同时期的温度变化率往往是不同的,即温度变化过程中存在趋势转折点.这使得整体变化率只能反映温度变化的一个方面,可能掩盖某些阶段性特征.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温度变化过程及其空间特征,使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1961~2004年全国536个气象站点的年均温序列.结果表明:我国近40年来的年均温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转折点,全国平均升温开始于1984年,增温率为0.058℃/a.在1984年以前,年均温无显著变化.从站点水平看,我国升温开始时间呈现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空间格局:北方地区(40°N以北)升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南方大部分地区(40°N以南)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特别地,青藏高原升温始于1983年.此外,不同地区的增温率存在较大差异.全国大部分地区升温率在0.05℃/a以上,新疆个别站点甚至达到0.1℃/a以上,但四川盆地、华中和华南地区升温率相对较低,在0.025~0.05℃/a之间.增温时间及变率的区域差异可能与寒潮和积雪的反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芳  葛全胜 《科学通报》2012,(11):951-958
1980~2009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显著时期,也是气温上升剧烈的时期.本文基于卫星观测的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80~2009年中国城市化对地表观测气温的影响.城市用地指标采用1980~2005年的城市用地扩张量(ΔU),根据该指标将全国气象站点分为3类:(C1)站点周围城市化剧烈;(C2)站点周围城市化较明显;(C3)站点周围城市化微弱.结果表明C1类城市以中国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主,C2类城市以地级市为主,C3类城市以县城为主.鉴于C3类城市的ΔU很小,因此认为其温度可能受城市用地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如果三类城市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类似,则C1类或C2类城市的增温减去C3类城市的增温就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去除全球变暖的影响,而突出城市化对局地温度的贡献.结果表明,C1类城市化对局地温度的影响为0.258℃/10a,占总增温幅度的41%;C2类对局地温度的影响为0.099℃/10a,占总增温幅度的21%.在全国尺度上,城市用地变化的影响为0.27℃/30a或0.09℃/10a,占总增温幅度的20%,且冬季高于夏季.由于C3类城市可能并非完全不受城市化影响,因此,这里计算得到的可能是城市化影响的最低值,实际影响可能略高于该值.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只是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途径,但是这个指标比人口数量、夜晚光亮度等指标更直接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暑气蒸腾,最高气温常常在37~40℃的范围内,人体生理活动受到严重的威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诱发"高温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走在贵州     
2000年9月,我们终于踏上了去贵州的路。虽然已是初秋,但天气还似酷暑的炎夏,即使在深山峻岭里,有时气温也高达35℃,太阳把人烤得热不可耐。  相似文献   

12.
正小寒是入冬以后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中国气象资料显示,此时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秦岭淮河一带在0℃左右。这段时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寒几乎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在个别年份,大寒气温才会低于小寒。  相似文献   

13.
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体感温度(或叫感觉温度、舒适度)往往与实际气温感觉上不一样,或者说一样的气温,感觉不一样。体感温度实际上就是人们舒适的感觉,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影响舒适感的气象因素有4个,即温度、湿度、风和辐射。 温度 人们感觉最敏感的仍然是温度的变化。据测量,人体皮肤温度大约是32℃。所以如果温度高于32℃,空气就会对人体发生加热作用,使人产生热的感觉,于是人体就通过出汗散热来维持热  相似文献   

14.
赵天保  陈亮  马柱国 《科学通报》2014,(12):1148-1163
应用CRU 3.1气温资料和GPCC V6降水数据,系统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17个耦合模式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下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大多数模式都能模拟出全球陆地以及典型干旱半干旱区观测气温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近60年来显著增温的空间格局,但增温幅度偏小0.1~0.3℃/50 a;大多数模式难以捕捉到全球陆地观测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模拟的变率和趋势均明显偏弱,不同模式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但总体上还是多模式集成结果更为接近观测值;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及其不同干旱半干旱区未来气温的变化均是以显著增温为主,特别是高端浓度路径(RCP 8.5)下的增温幅度几乎是中低端浓度路径(RCP 4.5)下的2倍;降水的未来变化情景基本上是"干愈干、湿愈湿"的时空特征,也是高端浓度路径下的变化更为明显;而未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很可能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变暖已造成世界部分地区热得让人不堪承受,这比气候模型预测的时间早了几十年。近期,一个英美联合研究小组分析了全球各地的气象站数据,发现从1979年到2017年,湿球温度(对热度和湿度的度量)达到27℃-35℃之间各温度的频率都翻了一番。当湿球温度超过35℃这一临界值后,人体就无法通过出汗来降温。高温事件日益频繁,大部分发生在波斯湾、印度、巴基斯坦和北美洲西南部。但在雅各布阿巴德和哈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液态水在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加热到100℃时就会沸腾,并转变为水蒸气。然而,如果在压力锅之类的密封容器中、水蒸气不能外泄的条件下加热,那么容器内的压力就会增大,沸点也会相应地升高。当温度上升到大约374℃,压力达到220个大气压时,由于高温而膨胀的水的密度,与因高压而被压缩的水蒸气的密度正好相同。此时的气体和液体,已变得毫无区别,也就是说都是同样  相似文献   

17.
指数化生活     
苏扬 《科学之友》2001,(8):27-28
一 以前人们收听天气预报,获得的气温、风力、阴晴雨雾等是当时惟一的定量生活指数.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能全面反映天气状况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体验,冬季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同样的气温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北方阳光下的0℃可能只是让人略有寒意,南方阴雨中的0℃则让人感觉冷得透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南北方湿度差别很大,人体的感觉温度这时应该用一个更科学的指数--潮湿温度来反映:在0℃以上时,湿度每增大10%,感觉温度下降1℃.  相似文献   

18.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越往下温度越高。地热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从地球表面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1 km增加25℃~30℃,地下40 km处温度可达1 200℃,地球中心温度可达6 000℃。据科学家推算,仅地下10 km厚的一层储热能就达1 050万亿亿kJ,相当于9 950万亿t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用钻探手段把地下几千米的热水抽到地表,这就是地热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9.
有人做过实验统计,智力作业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5℃左右,20℃次之,25℃更次之,35℃以上,作业的质和量都显著地降低,并易引起中暑。但这仅仅是就温度而言,医疗气象学家把下列温度与湿度的组合规定为危险极限;45℃、10%;35℃、40%;30℃、60%;27℃、100%。若达到或超过此极限便会发生热虚脱、中暑甚至  相似文献   

20.
金石 《科学之友》2006,(12):55-55
大多数植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很慢,以致于根本无法向外释放热量。但是总有些异类,比如天南星科的葛芋花,它味道不仅难闻,而且更奇的是,它的花朵的温度是恒定的,总是大约为38℃,外界气温达20℃时,它的温度能维持在40℃左右。这样的产热能力只有在某些昆虫和一些鼠类剧烈运动的肌肉中才能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