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把物质性的本原当作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由于早期的自然哲学对自然界观察的侧重点与方式不同,泰勒士认为水是世界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本原。等等。与此相类,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生成论与世界本原论也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术界对道、气等本体论范畴的研究已颇深入,这是分析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古代哲学的一种倾向,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在哲学中,整个宇宙的第一本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他们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艺术则是对自然本原的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5.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的本原物就是“火”。由于人们对“火”这个本原物的理解不同 ,因而便产生了对赫拉克利特哲学性质的争论。徐开来同志通过“火”与生命、“火”与“灵魂”这两个论据出发 ,得出赫拉克利特的“火”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混杂体 ,所以他的哲学是“二元论”。而笔者则认为 ,“火”不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结合 ;“火”与“灵魂”的替换使用没有改变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性质 ,因此赫拉克利特哲学就其本质而言 ,不是二元论 ,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赫拉克利特哲学不是二元论——与徐开来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的本原物就是“火”.由于人们对“火”这个本原物的理解不同,因而便产生了对赫拉克利特哲学性质的争论.徐开来同志通过“火”与生命、“火”与“灵魂”这两个论据出发,得出赫拉克利特的“火”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混杂体,所以他的哲学是“二元论”.而笔者则认为,“火”不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结合;“火”与“灵魂”的替换使用没有改变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性质,因此赫拉克利特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二元论,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古希腊创造现代意义上的数学之根本原因.依次论述了(1)古希腊海洋文明催生了城邦文明.(2)城邦的教育体系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3)城邦的辩论决定一切的政体催生了哲学家.(4)追问事物本原的特性,哲学家探求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5)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奥斯等人对希腊数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学科问的交叉和互渗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互渗在中国更具有特殊意义。例如生态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交叉、互渗孕育出新的学科——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通过民族生态学的研究,人们可以获取当地人对环境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从民族生态学的角度来讲,环境并不一定是一个真实的实在物,而是人类感知与解释外部世界的产物,即环境是文化构建的产物,因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环境观,也就存在有  相似文献   

9.
数学真理性的标准问题,数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验证数学真理性的“最后标准”是形式逻辑.也有人认为,形式逻辑和社会实践二者都是验证数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检验数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而不是形式逻辑.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实践验证(或称实践证明)和数学中的逻辑证明的特点、作用及其二者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分别讲述了两个行动中的英雄如何与命运、与社会相抗争的故事。透过这两个表面相似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两种悲剧的分别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现念,是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源于古希腊的命运观,是命运悲剧;而《天龙八部》乔峰的悲剧则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1.
着重探讨了三维本原勾股数的求解问题,证明了奇数5不能作为三维本原勾股数的弦数.以单质数表示为二数平方和的定理及行列式的运算形式,用实例演示了用奇数作为弦数,求解它所对应的三维本原勾股数的计算方法,由此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作为弦数都可以求得它所对应的三维本原勾股数解的猜想.还证明了三维本原勾股数中,存在以下结论:当两个偶勾股数都是4的倍数时,一定存在模4余1的偶勾股数与弦数的关系;当两个偶勾股数是2的倍数而不是4的倍数时,一定存在模4余3的偶勾股数与弦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分别提出了"理念"与"道"两个哲学命题。"理念"与"道"其内涵及实现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哲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种影响普遍的看法,认为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以单子论为其哲学背景的。通过对“单子”和无穷小量这两个概念的分析,说明这一看法是缺乏根据的。进而通过对莱布尼茨数学哲学观的简要评述,说明其数学工作和哲学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普遍文字”和“数理算法”,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单子与微分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对于康德的时间图形理论,海德格尔有两种不同解释:一是认为过去构成时间的本原,只有过去才是作为时间的时间;二是认为未来构成时间的本原,未来先行规定现在与过去的综合统一,只有未来才能提供时间图形的框架结构。文章阐明:本原分为定义本原与生成本原,过去构成时间图形的定义本原,未来构成时间图形的生成本原;语言是造成双重本原的终极原因,语言(此在)是对于时间的存在建构,语言的谓词功能建构时间的未来维度,语言的名词功能建构时间的过去维度。  相似文献   

15.
近来,美国国内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冷战后超级大国的定义和作用等问题有不少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是多极的,而是单极的,美国处于这个世界权力中心。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国已不是超级大国。今年第一期的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专栏作家威廉姆·帕夫撰写的文章,题为《给世界大国重下定义》,以下是该文的内容摘要。  相似文献   

16.
对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及同斯新罗在算学教育中使用的教科书《六章》和《三开》的作发属提出不同看法,否定了日本者认为这两部书是由新罗传入日本的,以及韩国学者认为百济人作品的说法。通过对中、日、朝古代数学教育史料的分析和比较得到了新的结论:①《六章》《三开》即不是由新罗传入日本,也不是出自百济人的作用品,它们都是由中国传入的数学书:②这两部书都是唐以前的作品,其作者是北魏时期的数学家高允。  相似文献   

17.
“四元消法问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元术是中国传统数学名著《四元玉鉴》的两大成就之一,“互隐通分相消”是四元术中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本文就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互隐”应该具有运算上的含义;由于多元式中不存在分式,故“通分”不是分式的运算;当相消二方程地元不同次时,消去方式不止一种.  相似文献   

18.
正古希腊科学及哲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事情,莫过于荒诞色彩最强的巴门尼德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分属数学和物理的两大最有远见卓识的古代学说:前者是芝诺的悖论,后者是古希腊的原子论—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为代表人物。在"芝诺的悖论"(见《科学世界》2018年第9期)一文中,我们介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最先对计数本身进行研究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就是一个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如果没有数和数的性质,世界上任何事物,或其与别的事物的关系,都不能为人所清楚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发挥了毕达哥拉斯的这些思想,他的国家学说不是从一般的原则出发,而是以数字为基础,从人口、财产与资源等方面,对各国的国势进行比较。他在许多著述中都用到的“城邦”一词——英文为state,后来成为statistics(统计学)这个单词的词根。大约在1800年,西方学者大致上掌握了世界总人口的数量,当时的估计为十亿人。此后,学者们对历史上…  相似文献   

20.
人性观与行为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绝大多数人会从人自身,即人性中寻找。然而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却有很大的不同,为此形成了不同的行为决定论。其中生物决定论认为生物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行为由人的生物性决定;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行为由人的文化性决定。这两种人性观均未完整地认识人性的内涵,两种行为决定论均是不正确的行为决定论,实际上人性由各种人性因素构成,人的行为是它们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