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清钦天监管理探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钦天监是清代职司天学的官署 ,既具有科学功能 ,也具有非科学功能。作为清代中央机构中的一个部门 ,由于职能特殊 ,与其他衙署相比 ,其管理也具有特殊性。本文考察了清初天学研究的形势 ,对清钦天监的工作管理进行了探讨 ;同时在与明钦天监比较的基础上 ,对清钦天监的人员管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两种意见新年伊始,正当人们紧锣密鼓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时,突然,国际上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颁历机构,如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美国海军天文台,法国巴黎经度局等,皆纷纷发表声明,重申“21世纪始于2001年1月1日”,以正视听。这使社会公众又陷入困惑:21世...  相似文献   

3.
“格林威治”和“格林尼治”译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尼治 (Greenwich)是位于英国首都东南 8公里处的一座小市镇。 16 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颁诏 ,钦定在此建造英国皇家天文台。天文台的使命及当时由国王钦定的首席王室天文学家的职责 ,是描绘天图 ,以帮助解决海上船只的航行定位问题。当时这座天文台所研究的主要是实用天文学课题 ,如航海、记时、确定恒星方位和编纂天文历书等。后来它逐渐获得国际声誉 ,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天文台。 176 7年天文台开始出版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基准的《航海天文年历》 ,在国际航海界广为流传。 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 ,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南北两…  相似文献   

4.
邢云路与明末传统历法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万历年间,中国传统天文学在经历了明初以来长期停滞状态以后出现了复兴的局面,这种复兴是伴随着历法改革而出现的。明末的历法改革首先在传统历法的范式内展开,而邢云路既是明末传统历法复兴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万历年间唯一一位有机会进入钦天监在传统历法范式内实施改历的民间传统历法家。该文结合对邢云路在钦天监参与改历活动中预报日月食记录进行精度分析发现,以邢云路为代表的传统历法家在钦天监进行的历法改革总体来说起色不大,而且从总体上看邢云路新法的水平还不如当时行用的《大统历》,尤其是邢云路预报天启元年四月朔日食出现差错而宣告了他依据传统历法进行历法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十六世纪末耶稣会传教士接踵来华,以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打入中国上层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获得很大成功。在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中,以天文学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天文历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正是通过参与修撰历法和主持皇家天文机构钦天监,才使耶稣会士打通了进入北京宫廷的“通天捷径”。对于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学的动机,已有许多论述。认为这是一种帮助传教的  相似文献   

6.
自1629年崇祯改历起,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机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之间有时密切合作,有时又血腥斗争,更多的是既合作又竞争。何国宗与梅毂成在数学方面都有良好的家学背景,又在清宫蒙养斋接受数学教育和培养,成为康熙晚期到乾隆前期的官方科学家。他们早期与传教士白晋、张诚、杜德美、傅圣泽等人可能有较为良好的关系,但从1713年他们联合主持编纂《律历渊源》开始,就逐渐和在钦天监工作的传教士纪理安、戴进贤、徐懋德等人产生了矛盾,从相互合作,到相互竞争,最后发展到相互仇视。以一些中文资料和传教士的书信为基础,本文讨论何国宗、梅毂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关系。他们的斗争涉及到康乾时期几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如在编纂《律历渊源》和《历象考成后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对于钦天监领导权的斗争,借助推算日食的斗争,利用宗教政策以及古旧天文仪器的保护等发起的进攻,等等。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对当时朝廷的天文历法研究和钦天监的日常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清中期的科学评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交食观测和记录是中国历代皇朝所十分重视的礼制活动之一。按照一般的应象,这些观测和记录的过程总体上是客观的。本文对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观候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康熙末到咸丰初的观候报告中开列的交食数据几乎都是照抄预报。这说明,清朝的交食观测与记录的过程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只是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一在于清朝当政者对于“钦定”历法权威性的过度自信,二在于传教士想通过掩饰其所传历法的实际误差来维护其在华的既有地位,以利于传教的开展,三则在于钦天监官员的怀禄顾位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2001年5月9-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以"世界空间天文台和紫外天文学(WSO/UV andUVA stronomy)"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64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艾国祥院士、欧洲空间委员会(ESA)紫外天文学专家W.Wamsteker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程福臻教授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来自9个国家的10位外国专家以及来自我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天文台、高等院校等单位共31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1)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的科技创新及未来的紫外卫星;(2)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的重大科学课题国际紫外天文学发展趋势;(3)世界空间天文台(WSO/UV)计划及中国紫外天文学发展策略.W.Wamsteker、艾国祥分别作了"世界空间天文台总体报告"、"中国空间天文学未来十年的设想"两个主题评述报告,12位中外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9.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记录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交食观测和记录是中国历代皇朝所十分重视的礼制活动之一。按照一般折应象,这些观测和记录的过程总体上是客观的。本对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观候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从康熙末到咸丰初的观候报告中开列的交食数据几乎都是照抄预报。这说明,清朝的交食观测与记录的过程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只是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一在于清朝当政对于“钦定”历法权威性的过度自信,二在于传教士相通过掩饰其所传历法的实际误差来维护其在华的既有地位,以利于传教的开展,三则在于钦天监官员的怀禄顾位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几何原本》曾是元代钦天监所用书籍,为何它所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想核心未能影响古代中国思想传统?本文提出三个尚未见系统涉及的假设。第一是语言的障碍,元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来中国后的入乡随俗,应当是随"操蒙语的蒙古人"之俗,而不是随"操汉语的汉人"之俗。第二是元代中西天文学展现出"差异",它没有像明末清初中西天文学凸显出"冲突",这是由于回回历法服务于伊斯兰信徒,以及回、汉天文台独立运行,客观上减弱了交流的动力。第三是李约瑟所说的古代科学带有种族烙印性质,具体而言,回汉天文学缺乏共同的数学语言,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均具有坚强的传统,使得《几何原本》只有留待近代科学的兴起后才重新在中国被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3.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