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2,(7):12-12
在2月的最后一天,一条关于“每4年一次的2月29日,英国有一项鼓励女性倒追男性的传统”的微博被疯狂转发。美国《大西洋月刊》特意发表文章讨论,题目就是《中国今天议论什么:单身女性追求爱情》。  相似文献   

2.
蒋生元 《世界博览》2014,(19):87-87
“你还单身?怎么回事啊?你今年多大了?” “我28岁。” “唉呀,那太糟糕了!你到底怎么啦?怎么会找不到对象呢?” 上述对话是一个印度单身女性最近几年来经常被问到的几个问题。事实上,在传统思想占主导的印度,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顺理成奄的事情,任何20多岁的单身女性都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更何况她是个28岁的“高龄剩女”。  相似文献   

3.
吴洁 《科技信息》2006,(2):24-25
2002年,我国首次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单身女性生育权进行了规定,这个规定一经颁布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争论。生育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固应受到保护,但单身女性在行使生育权的同时,必然会侵害相关人的利益,因此单身女性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行使生育权。  相似文献   

4.
易伍林 《海峡科学》2003,(10):27-28,30
2002年11月1日,吉林出台了一部新法规《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其中规定,单身女性可生育。一时引起社会各界议论,本文试图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阐述该法规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单身赴任”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专用词”,系指雇员因工作需要离开娇妻爱子,由总公司委派至外地短期工作。据统计,日本公司企业的职员在其工作生涯中起码要尽两次“单身赴任”的义务,平均在外服务时间3-4年。以往,“单身赴任”的职员大多能服从上司的调遣,虽孤身在外颇感寂寞,但尚乐于为公司做出“牺牲”。日本人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一直受到西方人的称赞,日本人自己也把此视作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早先由日本广播公司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中,80%以上的人对“单身赴任”表示“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提出“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旨在改写文学史。在批评家放宽“女性意识”这一标尺的前提下,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有可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沃顿为代表的女作家渴望暴露女性受压迫的被动命运,其创作动力源于痛苦和愤怒,以凯瑟为代表的女作家表达了对女性的热情和钦佩,其创作动力源激情和自信,这两种原力是建橡第一代美国女性文学的基础,有力地否定了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7.
渴望爱情的美国女人目前正成群结队地涌向硅谷,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女人潮”,电脑工业中的那些“令人讨厌的男士”竟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多年来,在电脑界工作的男人不得不面对一个形象问题:他们都被看成是工作狂,他们整天坐在电脑前,工间随便塞几口快餐就算吃饭了,而且办公室就是寝室,累了就打个盹, 但他们自有他们的长处和吸引人的地方:许多人都是无牵无挂的单身汉,一些人还很富有。美国的一家名为“美国单身”的俱乐部正是看上了这一点,最近推出一项“让女人占领硅谷”的计划,打算邀请俱乐部女成员在今年11月的某个周末挺进硅谷。俱乐部承诺,如  相似文献   

8.
美国诗人在译诗和创作中都试图重新塑造中国女性形象。在译诗中,美国诗人或变“恋女”为“色女”,或变“小妓”为“淑女”,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颠覆。在创作中,美国诗人则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中国当代女性塑造为或丑陋、或猎物、或古代女子等形象。他们对中国女性的这些重塑与其说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不如说是基于种族歧视和美国诗人骨子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彤晨 《世界博览》2012,(4):32-33
正晚结婚甚至不结婚,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趋势。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美国歌手碧昂丝穿着性感的黑色泳装走上舞台。她一边扭动着臀部,一边高唱:"所有单身女性!其实不必在意他……因为若你喜欢那段时光,你该给她戴上戒指。"她声音高亢,挥动着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唐娜·哈拉维以“赛博格”理论而蜚声学界。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与科技的对话,通过“赛博格”的女性主义隐喻揭示了现代科技中女性的缺失和“边缘化”地位,并且象征性地指出解决这一现状的途径,首先是承认女性在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是建构女性主义民主客观的科学观。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单身浪潮”已经在中国社会悄然坐实。围绕“结婚”这一古老命题所生成的各种纠结,正在悄然地改变着婚配的效率、质量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妇女运动成功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但是,未能成为运动主力的美国黑人妇女却批判女性主义运动的主流是带有种族偏见的“白人和中产阶级”的运动;许多美国妇女研究学者也警告说,为了防止黑人女性被孤立,必须将反种族主义融入女性主义运动中。美国黑人妇女作为“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及她们在两次浪潮中的经历证明了种族主义实际上对美国女性主义运动起了推动而非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明明 《世界博览》2010,(14):64-65
“女强人”与“纯爷们”之争已经分出了高下,在美国,51.4%的管理和专业职位由女性掌控。  相似文献   

14.
近来,英国各地办起一种特殊的公司,专门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招来数百名东方姑娘,与本国的单身男子结为伉俪。这些公司从中获利,这些异国新娘被称为“邮购新娘”。据报道,在“邮购新娘公司”登记的单身男子大多是低层平民,他们有的已人过中年,有的则刚20出头。那些要求外嫁的东南亚女子也基本上出身贫民家庭,她们  相似文献   

15.
研究拟对单身群体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探讨人格特质因素对单身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使用EPQ-RSC和SCL-90对西安20岁以上女性、22岁以上男性单身个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身群体SCL-90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但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人格特质方面,男性N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女性在N、E、P三个分量表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单身男女在N、E、P三个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N量表与SCL-90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L量表与SCL-90各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四种典型性格倾向类型在心理健康总分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单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性格倾向的单身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不仅爱读书,而且热衷于“群体读书”,喜欢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散布于全美城乡的成千上万个“读书俱乐邵”即是由读书爱好者自行创办的组织。“读书俱乐部”依其成员“成分”的不同而形形色色,其中有“母子读书俱乐部”、“退休工程师读书俱乐部”、“单身母亲读书俱乐部”、“癌症患者读书俱乐部”、“残疾人读者俱乐部”等等。一些读书俱乐部听上去还真有点不同凡响,如“百万富翁读书俱乐部”、“名人读书俱乐部”和“成功者读书俱乐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按文化地域分,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可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18.
正多个国家为人少发愁目前,全世界有一多半人口的生育率已低于可置换率以下,即每个育龄女性的平均生育率低于2.1个。全球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预计还会继续放缓。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人口过渡期"。近日,美国CNN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叫《日本女性放弃爱了吗》,副标题是"白马王子就在你的手机里"。据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在18至34岁的日本妇女中,有44.2%的人仍然是未婚。在20至30岁的单身女性中,有40%不再寻求浪漫伴侣。女孩子们认为,日本男人太害羞也不会讨好女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理想的完美男人,于是就到虚  相似文献   

19.
愤怒基因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易怒、情绪化的原凶是脑中一种基因胺,在控制情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在易怒女性身体内,这种基因则变成“愤怒基因”,导致复合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有友  远远 《世界博览》2022,(12):20-25
<正>琼瑶虚构的爱情美不胜收,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功名利禄如粪土,只有爱情弥足珍贵;疼痛文学作品里,用放大镜看爱情的斑驳,让人心碎望而却步;大女主、职场女性虽苦但甜。我有幸能一直在图书圈里,见证女性思想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的很多女性对大龄未婚不再抵触,反而很享受单身的快乐。在我看来,这届女生,独立自主、不盲从、不跟风,有自己的“style”(风格),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做自己的依赖,赚自己的饭票,生活自由且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